访谈嘉宾。新华网杨刚摄
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有一次专业调整的机会
对于学生一年后不喜欢自己的专业,通过一年的学习有一次专业调整的机会,这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对前5%的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可以有机会调整一次专业,具体转专业细则各个专业会在第二学期出细则给所有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结合二级学院的要求进行双向选择。
其实我们每年申请调专业的学生不是很多,反而刚刚收到通知书的时候会想要不要转专业,但实际上通过学习他觉得这个专业还可以,尤其我们专业教师在进行专业教育的时候,在进行专业课堂介绍的时候使学生对这个专业有更多的了解,他们一般真正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倒不是很多。同时也说明我们学校的培养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基本还是干一行爱一行。
学校出台相应帮扶政策,减少困难生的后顾之忧
我们学校对加分的政策一直都是认可当地的政策的,对于这种加分也是一加到底,参与专业,这也涉及到我们院校录取总原则的问题,我们录取原则第一是比较简单总分优先、分数优先,没有专业级差,相当于中考,按照分陆续排队依次满足学生的志愿,碰巧学生分数不是很高报的专业都不能满足的话,我们会调整一个和他五个专业尽可能相近的专业进行调计,也有利于他专业思想的建立。同时我们对加分是一加到底,对艺术类、体育生这种特长生同等情况优先录取、优先分配专业,体检上也是按照国家的体检标准没有特殊政策,总体来说我们学校的录取规则还是相当简单和人性化的。
困难学生可以说现在较我们学校以前比例有所加强,以前我们是面向北京市招生,08年以后全国招生后有些是贫困地区的小孩到我们学校上学,确实有些问题,我们主要是两个政策:一是帮,在新生入学的时候有入学的绿色通道,承诺不让孩子因为家庭困难失学,可以享受减免学费以及提供一部分生活用品,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另外在校期间还有扶的政策,我们学校除了国家的奖学金、助学金外还有本校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同时在心理上也会对他们进行辅导,比如我们会在学校设计很多勤工助学的岗位,专门让家庭贫困的学生优先他们进行岗位的选择和竞聘,他们通过岗位和各个部门的比如研究生助管、本科生助管,不但拿到一定的报酬同时还提升管理的经验,对他们提升自信心加强交往能力也是很好的。像去年我们学校专门拿了专项资金做困难生的补助近好几百万做这件事情,应该说学校对帮助困难生还是非常关注的。
国际项目交流、国际合作是学校近期工作重点,学生出国锻炼和培养机会较多
现在国际项目交流、国际合作也是我们学校近期的工作重点,也是我们学校开放办校的战略之一,我们学校本身是一个工程类学校,对国际化的工程视野和工程背景的训练是我们各个专业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每个专业都有自己不同特色的国际交流项目,包括长期的和短期的。比如建筑学专业就会有跨国的联合毕业设计,像现在正在进行的和英国大使馆、意大利大使馆共同进行的跨国的毕业设计,短期的包括毕业实习还有学生的互访,这是一种交流形式。同时,像土木工程专业会有一些海外实习,像我刚才所说的北京的很多施工单位、建筑公司有很多海外的项目,比如尤其像在一些欠发达国家有非常多的项目,他们每年会选我们比较优秀的学生去那里进行海外实习,一般会在第七学期期末的时候通过面试选拔一部分学生到他们的海外项目部,通过四到五个月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我们的学生是完全在国外的纯英语环境的很真实背景的项目下进行锻炼,那么这个学生回来后真是受益匪浅,受到非常好的锻炼。
像我们电信学院自动化专业、电气专业的比如有和英国格拉摩根大学的学生互换互相承认学分,每个专业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合作项目进行交流。应该说学生出国锻炼和培养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我们一般是选拔优秀学生,因为到国外交流如果成绩和英语不是很好的话,很难融入当地的教学环境,可能反而会影响你的教学质量,所以我们一般会选拔英语和专业课程比较好的学生,因为学校还要给一部分资助送他们到国外进行长短期的交流。
选拔方式按照学习成绩的排队,还有学分互认,我们也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交流机会,比如有的学生语言不是很好在国内也有和不同高校的交流,比如城市设计专业、规划专业有很多国内联合的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或者是课题项目,通过和国内比较好的高校,比如像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同专业的学生围绕共同的选题老师和学生编组进行研讨和设计,这也是很好的交流机会。
我们建校以来为北京市培养了近6万名毕业生,应该说北京市建筑行业中层以上的管理骨干70%都是我们学校的毕业生,也为北京市城市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中,应该说他们的培养质量社会还是非常认可的,在住建部的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的评比中土建类总共全国评了100多位,我们学校出了十位,这也是很可观的比例了,我们相当于为国内输送了10%的建筑大师,我们作为每年招一千多人的小学校,以这么小的份额培养这么高比例的大师,说明我们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社会还是非常认可的。我们学校也是非常注重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把这几种能力的培养贯穿到四年培养的全过程,同时我们对老师也提出很高的要求,我们不但培养大师,我们学校有自己培养的长江学者领军人才,归国学者突出贡献的都有,同时还很注重青年教育人才的培养,有好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我们会给他们很多去基层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基层获得鲜活的知识和案例,回过头来教学生,学生就能掌握行业最新的动态,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出去后被北京市行业协会评为干得好、留得住的,这也受到大家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