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象防灾减灾
为适应气象事业现代化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气象行业在职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公共气象与防灾减灾服务的能力,向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特别是农业、牧业、林业、国土、环保等部门提供优质高效的气象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特主要面向全国气象行业在职人员,招收攻读农业资源利用领域气象防灾减灾方向的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本方向依托拥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四川省重点学科和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的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面向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讲授大气科学学科、气象业务技术与防灾减灾的基本方法及最新成果。培养学员能够利用部门自身特色和优势,积极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和技术,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改善气象服务手段,拓宽气象服务领域,丰富气象服务产品,开展特色气象保障服务,提高气象服务质量。针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日益严峻的气象防灾减灾形势,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警、风险区划与影响评估,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及气象防灾减灾的能力。
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综合气象观测及应用,气象信息分析,气象预报预测新方法与新技术,短临预报与精细化预报,数值天气预报技术,公共气象服务,应用气象与气候,卫星遥感与应用,雷电监测与预防,人工影响天气,气候变化诊断分析,气候区划与评估,气候资源开发与利用,气象新技术开发与推广,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气象灾害的发生机理、监测、预警与防御对策,气象灾情调查收集方法,气象灾害数据库管理,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与影响评估,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气象标准与防灾减灾法规。
拟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大气科学研究进展、气象预报新技术、现代气象服务系统、气象灾害评估技术、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农业气象灾害与预报等。
2、气象资源与社会发展
气象行业现代业务体系建设中,“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三大气象战略是发展的重点。因此,加强气象服务与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社会生产及社会生活的联系,提高气象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能力,越来越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主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研究中心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向为“气象资源与社会发展”,主要指导研究生学习气象基础知识及其与农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相关知识,吸收农林牧渔、生态、环境、旅游、工程建设、社会保险、灾害评估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主要研究气象资源与农业、林业、牧业、生态、资源、环境、旅游、重大工程建设、社会发展风险等的关系,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开发、重大交通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农林牧渔工程建设、城市发展建设、医疗、重大气候灾害应对及影响评估等方面的气象保障服务,加强气象资源评估与开发研究,将气象学知识与社会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加强气象服务社会的能力,满足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拟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应用气象学、应用气候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气象信息与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学、气象政策法规、经济发展与天气风险管理、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等。
3、生态环境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方向招收在农业、环保、气象、林业、园林、粮食、规划、水保、水利、县乡村党政机关等部门工作的在职人员。
本方向主要从事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生物环境、气候环境、社会环境等因子相互作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开展农业污染控制及资源化、水资源利用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农业生态工程、农业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
拟开设的主要方向课程:水资源利用与水土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污染控制及资源化、环境管理与规划、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气候资源学等。
4、土地资源利用及新农村建设规划
本方向招收在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园林、城乡规划、交通、测绘、县乡村党政机关等部门工作的在职人员。
本方向一方面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开展土地调查及评估、土地规划及利用、土地开发整理及管理等研究,以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者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对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乡村道路规划、观光农业规划、饮用水管网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方面进行研究。
拟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原理与方法、地籍测量、土地资源利用及开发、乡村景观规划与村镇设计、数字制图。
5、3S集成与气象应用
本方向招收在气象、环保、农业、林业、水保、水利、园林、城乡规划、县乡村党政机关等部门工作的在职人员。
本方向主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开展气象资料管理、气象观测资料可视化、气象灾害评估、防灾减灾、气象数据空间分析、农业气候区划、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服务、专业气象服务等方面应用的研究。
拟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原理与方法、全球定位系统、空间数据库技术、空间分析原理及方法、防灾减灾信息系统、农业气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