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区别在于:
A、我国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我国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和鼓励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D、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同四项基本原则结合在一起的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独特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一方面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具有共性的东西,另一方面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不同的特性。共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关系市场化;二是企业行为自主化;三是宏观调控间接化;四是经济管理法制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的规定性,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这是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有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份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65页;《大纲解析》第118页。
12、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计划与市场调节的优势范围分别在:
A、都在宏观领域
B、都在微观领域
C、宏观领域与微观领域
D、微观领域与宏观领域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计划与市场调节的范围。
计划与市场作为两种调节手段,具有各自的优势和长处,也有各自的局限与短处。计划手段对经济的调节具有自觉性、事先性、宏观性等特点,计划调节的优势范围主要在宏观领域,能有效地对经济总量进行控制。市场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具有自发性、事后性、微观性等特点,市场手段的优势范围主要在微观领域,能有效地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根据计划与市场各自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应切实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段,并使两种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只要能够正确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就一定能够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充满活力又协调稳定地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64页;《大纲解析》第119页。
13、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下列属于稳健财政政策的是:
A、适当减少财政赤字
B、加强金融监管
C、减少货币发行
D、扩大投资需求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稳健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国家预算和税收等财政手段,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在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促进结构优化等方面担负重要任务。财政政策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稳健财政政策的基本涵义包括:稳健财政政策要适当控制和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和财政赤字的规模,避免给经济带来扩张性的效应。同时,曾在通货紧缩背景下充当宏观调控主角的财政政策,将让位于货币政策,在这一轮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风险的宏观调控中甘当配角。实行稳健财政政策是财政政策的重大转型,是中央基于对宏观经济形势的高度把握所作出的明智决定。经济和财政运行的实际状况是积极财政政策退出的真正决定力量,目前,把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财政政策,既可以缓和经济偏热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又可以防范财政风险,可谓正当其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3页;《大纲解析》第125页。
14、在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经济杠杆中,最有效的经济杠杆是:
A、汇率
B、利率
C、信贷
D、价格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
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手段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在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经济杠杆中,最有效的经济杠杆是:信贷杠杆。信贷杠杆主要是通过调节存贷款利率,把闲散的资金动员起来加以利用,以发展经济,控制投资规模,引导投资方向,促进投资结构的合理化,促使企业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通过调节存贷款利率可以控制货币流通量,调节社会总需求,保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良好的金融信贷体制,可以提高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控作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3页;《大纲解析》第125页。
15、1991年,邓小平在上海讲话中说:“不要认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对计划和市场的正确认识是:
A、属于基本制度的范畴
B、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
C、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
D、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区别的标志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属于基本制度的范畴,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区别的标志。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计划和市场是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调节机制,各有优点和不足,需要相互补充、有机结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一个核心问题是必须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虽然计划与市场作为两种不同的调节手段,它们发挥作用的领域和形式是有差别的。但是,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顺利运行的客观要求,是保证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从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来看,市场调节是经济规律自发起作用的过程和表现,计划调节是人们自觉运用经济规律来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和表现。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是从不同的层面上反映了经济规律的作用过程。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灵活运用两种调节手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63页;《大纲解析》第118页。
16、社会主义社会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指:
A、消费资料的总供给和劳动者对消费资料的总需求
B、生产资料的总供给和生产单位对生产资料的总需求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量和实物量的平衡
D、社会可供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总量之间的平衡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总供求的平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必须明确宏观调控的目标。十五大报告对宏观调控主要任务的表述,进行了修订:“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即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指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大体平衡,使得社会可供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总量之间的大体平衡。如果总需求不足就会导致生产过剩、市场疲软;反之,如果需求膨胀就会导致经济过热、物价飞涨的状态。应尽量避免出现供需失衡的状况,否则,宏观经济就会陷入混乱的状况。上述选项中,消费资料的总供给和劳动者对消费资料的总需求和生产资料的总供给和生产单位对生产资料的总需求两项过于片面;C项,社会总产品的价值量和实物量的平衡与总供求的表述无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2页;《大纲解析》第123页。
17、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公司制的核心是:
A、政企分开
B、权责明确
C、管理科学
D、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公司制的核心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制企业成为现代企业制度最主要的、最典型的组织形式,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际上也就是建立公司制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的核心。要按照《公司法》,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使之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目前,绝大多数国有控股公司都既有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又有党委会、工会、职工代表大会,可考虑采取双向进入的办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中,党委负责人和职工代表可按照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还可按法定程序进入监事会;董事长、监事会负责人和总经理可按党章和有关规定进入党委会;党委书记和董事长可由一人兼任。通过这些措施,形成公司对重大问题的统一决策机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68页;《大纲解析》第121页。
18、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我国价格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由计划价格、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相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
B、建立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的价格形成机制
C、建立反映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价格形成机制
D、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调节实现的。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市场体系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志和先决条件就是是否建立起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价格机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高度集中的政府定价制度,既不反映商品价值,也不反映市场供求,造成价格关系的僵化和价格体系的严重不合理。要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就必须使价格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能上下浮动,并向市场主体发出规范的市场信号,使其作出合理的,正确的选择。价格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就是逐步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因此,我国价格改革的根本任务,一是实现由政府定价为主向经营者定价为主的转变;二是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直接控制价格向主要依靠经济手段、法律手段间接调控价格的转变。我国的基本价格制度是实行并完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0页;《大纲解析》第121页。
19、在现阶段,建立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的原因是:
A、反映价值和供求的变化,引导资源合理配置
B、适应市场供求变化,实现经济协调发展
C、促进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应有的权益
D、保持价格和价值一致,实行等价交换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价格的机制。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市场体系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志和先决条件就是是否建立起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价格机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高度集中的政府定价制度,既不反映商品价值,也不反映市场供求,造成价格关系的僵化和价格体系的严重不合理。要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就必须使价格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能上下浮动,并向市场主体发出规范的市场信号,使其做出合理的,正确的选择。价格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就是逐步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因此,我国价格改革的根本任务,一是实现由政府定价为主向经营者定价为主的转变;二是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直接控制价格向主要依靠经济手段、法律手段间接调控价格的转变。我国的基本价格制度是实行并完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0页;《大纲解析》第121页。
20、价格机制得以发挥作用的形式是:
A、价格与价值的长期背离
B、价格与价值的完全相等
C、价格与价值的平行运动
D、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及其趋于一致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价格机制。
衡量商品价格是否合理,价格机制是否得以发挥作用的标准有两条:一是看价格是否符合价值;二是看价格是否反映供求。这两条标准不一定必须同时符合,如果在某一时期或某一场合,价格虽然不符合价值,但能够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那么,这样的价格也是合理的。如果当一种商品的价格既不符合价值,也不反映供求,这样的价格就肯定是不合理的。要使各种商品的价格都能够趋于合理,要使价格随着价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动,必须要有合理的定价制度来保证。合理的以市场价格为主体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管理制度是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作用的关键。正常的情况是:竞争性商品的价格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合理引导资源配置;垄断性商品的价格在国家管理下也尽可能反映价格和供求的变化。从长期趋势看,各类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应使各部门可获得个体平均的利润。合理的价格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完善的市场体系、有效的竞争机制,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70页;《大纲解析》第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