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四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
A.《学记》
B. 《中庸》
C. 《孟子》
D. 《大学》
2.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A.学校物质文化
B.学校精神文化
C.学校制度文化
D.学校环境文化
3.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下列学者中谁的观点是属于内发论的?( )
A.华生
B.荀子
C.孟子
D.洛克
4.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原力量,这种观点是属于:(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遗传决定论
5.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称为: ( )
A.美育
B.德育
C.智育
D.体育
6. “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这是下列哪一部法中规定的?( )
A.《义务教育法》
B.《宪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教育法》
7.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这是:( )
A.研究型课程
B.基础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技能型课程
8.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
A.活动课程
B.社会课程
C.学校课程
D.特色课程
9.什么是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它有利于保证教学的计划性和质量?( )
A.教学计划
B.教学文件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
10.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这是哪一条教学原则?( )
A.启发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1.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
A.演示法
B.讨论法
C.练习法
D.实验法
12.根据教学的任务,课可以分为技能课、巩固课及:( )
A.新授课和检查课
B.新授课和综合课
C.检查课和演示课
D.新授课和练习课
13.班级授课制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 ( )
A.分组教学
B.因材施教
C.个别辅导
D.个别教学
14.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 )
A.劳动教育
B.美育教育
C.体育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15.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称为:( )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行为
D.道德认识
16.陶冶包括:( )
A.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B.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审美教育
C.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和榜样感化
D.人格感化、艺术陶冶和情境陶冶
17.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哪一位著名教育家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
A.皮亚杰
B.杜威
C.班杜拉
D.马卡连柯
18.独立学科的教育学诞生的标志是:( )
A.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凯洛夫的《教育学》
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9.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由谁提出来的?( )
A.马克思
B.凯洛夫
C.亚里斯多德
D.杜威
20.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 )
A.学生中心
B.课堂中心
C.教学中心
D.活动中心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___________教育的过程。
2.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___________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3.通过___________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4.在教育学中,___________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
5.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它明确了教育对象未来的 ___________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支配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6. 《儿童权利公约》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___________、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7.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被称为___________。
8.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___________。
9.在指导思想上,我国中小学的教学计划必须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坚持以___________作为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以全面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
10.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___________,二是内部因素,三是外部因素。
11.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将贮存在书本或其他的信息载体中的物化知识作为学生认识的客体,经过有指导的学习活动,将人类总体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13.___________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14.钻研教材包括钻研___________、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15.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___________、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等。
16.结构化策略在教材的排列方面还可分为直线式、分支平行式、___________和综合式等。
17.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和___________。
18.德育过程的结构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___________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9.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___________。
20.___________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二战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2.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哪些问题?
3.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4.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5.简述学校班集体形成和培养的过程。
四、论述题:在下列两道题中任选一题,满分10分。
1.邓小平曾经说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冲击教育的习惯领域,导致教育中的新与旧、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和斗争,最终促成教育的革新与发展。请运用教育的有关原理谈谈你对教育与科学技术关系的理解。
2.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按照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做到温故而知新,循序渐进地掌握基础知识租基本技能。请分析教师的这一做法遵循了哪些教学原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