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长有约
◆校长理念
给孩子自我教育的自由
30多年前,顺义一中校长李冬还是个常常被老师罚站的淘气包儿,后来却成为潮白河畔那个美丽村庄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在三尺讲台上,他完成了生命的一次次调节,从一线老师成长为校长。他在自己的校园里实践着这个关于教育更关乎人的理想,路虽艰难漫长,他却乐意享受挑战的喜悦。
在上世纪90年代,顺义一中以严格管理出名。“以往孩子们都是在管、卡、要的教育管制下生存,可随着时代的推进,我们感到光有严格的要求是不够的,更多的应该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挥他的主体意识。”这是李冬提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教育理念的强烈愿望。
李冬把自我教育和教育的关系比喻为放风筝,“线越粗,风筝越大,飞得越高。那根线,它含有文化的期待,期待风筝朝着什么方向飞,还含有约定和规约,否则突破张力,线就会断掉。飞得越快、越远、越高,就越要求强大的稳定剂。自由状态的自我教育离不开有一定规约和价值取向的教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提倡学生虔诚地对待所受的教育,这个‘虔诚’就是为了想要更好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有两个要素——兴趣和志向。为此,李冬给予学生们很多发展的“自由”,让他们在思想上有“留有余地”的时间和空间。顺义一中的课堂从常规的45分钟缩短为40分钟,每天都有两节50分钟的活动课。这5分钟和50分钟就是孩子们自由思想的“余地”,这样的“自留地”在高中学校很少见。课堂上的教学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越来越多。食堂的二层他坚决保留室内球场,给孩子们玩的空间。“只要是激活了孩子们潜意识里的那根弦,自我教育就走上了成功之路。”
就是对教职工,他也给予“自由”。为了做出大家满意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他让老师自己成立方案起草小组,在教代会上通过。有关学校的很多决策,他也都拿到教代会上,让大家表决。“校长代表的是大家的意见,校长不只是我个人的意志,我个人的意志只是属于我的名字。”
曾在美国留学的收获让李冬很想能在自己的校园中有所实现,但他清晰地认识到,“要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必然要在中国的文化背景、制度体系下思考中国的教育问题。这就是‘术’易得、‘道’难求的两个层面。必须是一条中西结合的道路。”
最大的一个难题,是自我教育和旧习惯思维之间的摩擦和脱节。“这就是成长中的代价、发展中的代价。我们要学会在理想与现实中不断地切换,这也是一种能力。”李冬对此非常有耐心,因为他知道:学校教育要长远看,人才培养是大事,一时一利不能太过计较;在不断学习中得到的很多知识需要更多实践,而静静等候悉心培育的树苗长大、长成,则是生命里最美好的事情。
◆对话校长
任何教育活动都有自我教育的元素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曾经在美国学习过一段时间,您感觉美国教育中有哪些内容是我们所缺失的?
李冬(以下简称李):在优秀人才培养上,美国做得比较有成就。美国本土培养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尤其在自然科学领域。从小学一二年级开始,他们就注重对那些天才学生的培养。虽然现在我们国家讲究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在我的理解里,所谓公平没有绝对的,都是相对而言的。正确的做法是每个需要教育的学生,都给他适合的教育,而恰恰我们国家在教育培养优秀、有潜力的学生方面做得不够。
记:学校的自我教育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学校的任何教育活动都应该有自我教育的元素,所以我牵头在学校搞了一个国家重点课题——《在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研究》。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开更丰富的选修课程。最近我在跟一个书法家联系,要在学校开书法选修课,纳入到学校的校本课程。话剧社也是我提出来,让学生去组建。我希望孩子们有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和时间。
记:在自我教育中,如果学生们对教学方式的转变不适应,出现秩序混乱,老师们想放手又不敢放手,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总要有教学秩序。所谓的放手不放手是老师和学生在日常磨合中产生的,我们很难用同一个尺子去衡量若干老师和他的班级的关系。那样统一化的标准我反倒觉得是有问题的。自我教育一开始在理念上实施,慢慢地发生在行为层面上,我们要提纯整理。我们也不希望学生们什么都不知道就去革命,然后又回来,形成报复性反弹。自我教育中,最关键的是学生们要有自我教育意识,老师们在教育理念里也要加强自我教育。
记:听了您对自己女儿的教育,感觉您不会想把她变成循规蹈矩的所谓好孩子,那对您的学生,您鼓励给他们自由,是不是也是这种想法?
李: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色。优秀的人在于角色切换得快,越快越优秀。说做立刻就去做,不拖泥带水,没有杂念,全神贯注地去做事。你上课就上课,结果还想着打篮球呢,这就有问题了。孩子要善于培养自己,这不就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吗?
记:您认为一个合格的校长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呢?
李:合格的校长对我来说要求太低了。我觉得作为一个优秀的校长,或者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个重要的素质应该首先是热爱学生的人、热爱教育的人、有神圣责任感的人,或者再彰显一些,是以国家、民族、社会为己任的人。有大志向,才能当一个优秀的校长,我不把合格校长当做我自己追求的目标。
文/郝思嘉、付蕊、宁琦、周静萱、韩飞、仇丽阳
摄影/冯一耕、郭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