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A、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解答;
B、根据灭火的条件解答;
C、根据着火点市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解答;
D、根据促进物质燃烧的方法解答.
【解答】解:
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故正确;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故正确;
C、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机制炭的着火点不能改变,故错误;
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故正确.
答案:C
【点评】灭火的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而只要采取一种灭火方法,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要注意理解.
11.用下列方法鉴别物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序号 物质 鉴别方法
A 白酒与矿泉水 闻气味
B MnO2与碳粉 分别加入双氧水
C Na2SO4溶液与AgNO3溶液 分别加入BaCl2溶液
D NaOH溶液与Ca(NO3)2溶液 分别加入MgCl2溶液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酸、碱、盐的鉴别.
【专题】物质的鉴别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解答】解:A、白酒具有酒的芳香气味,矿泉水无气味,用闻气味的方法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B、分别加入双氧水,能使双氧水分解产生大量气泡的是二氧化锰,无明显变化的是炭粉,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C、BaCl2溶液均能与AgNO3溶液、Na2SO4溶液反应,分别生成氯化银、硫酸钡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 能鉴别,故选项正确.
D、MgCl2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与Ca(NO3)2溶液不反应,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在解决鉴别物质题时,判断的依据是:所选试剂需要与待鉴别的物质反应并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
12.下列事实能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或铜强的是( )
A.铝在地壳中含量比铁高
B.铝的熔点低于铜的熔点
C.空气中铁比铝更容易被腐蚀
D.铝丝在硫酸铜溶液中能形成“铜树”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铝在地壳中含量比铁高,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无关,故选项错误.
B、铝的熔点低于铜的熔点,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无关,故选项错误.
C、空气中铁比铝更容易被腐蚀,是因为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不能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故选项错误.
D、铝丝在硫酸铜溶液中能形成“铜树”,是因为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能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来源:Zxxk.Com]
13.下列实验过程中不会出现颜色变化的是( )
A.木炭粉与氧化铜共热 B.二氧化碳通入烧碱溶液
C.活性炭加入红墨水中 D.二氧化碳通入石蕊溶液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元素与化合物;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根据木炭具有还原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二氧化碳通入烧碱溶液中,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木炭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会观察到黑色粉末逐渐变红,会出现颜色变化,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通入烧碱溶液中,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无明显变化,不会出现颜色变化,故选项正确.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活性炭加入红墨水中,会观察到颜色逐渐变浅,会出现颜色变化,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会出现颜色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性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人的血液呈碱性,则人的体液都呈碱性
B.NaCl溶液能够导电,则所有液体都能导电
C.KNO3溶液无色透明,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D.酸性溶液能使石蕊变红,能使石蕊变红的溶液都是酸性溶液
【考点】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A、根据人的体液有的呈酸性解答;
B、根据质溶于水只有能电离出阴阳离子的溶液才具有导电性解答;
C、根据溶液是指由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外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解答;
D、根据酸性溶液能使石蕊变红解答.
【解答】解:
A、人的血液呈碱性,则人的体液有的呈酸性,如胃酸,故错误;
B、物质溶于水只有能电离出阴阳离子的溶液才具有导电性,如酒精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就不能导电,故错误;
C、无色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故错误;
D、酸性溶液能使石蕊变红,能使石蕊变红的溶液都是酸性溶液,故正确.
答案: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充分理解溶液是特征是解题的关键.解答本题要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5.向稀盐酸中加入Z物质,其pH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Z物质是( )
A.H2O B.AgNO3固体 C.浓盐酸 D.KOH固体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元素与化合物;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根据图示可知,向稀盐酸中加入Z物质,pH小于7,且其pH不变,据此结合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向稀盐酸中加入水,酸性逐渐变弱,pH越小,酸性越强,则pH应逐渐变大,故选项错误.
B、稀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反应前后酸性强弱程度不变,pH不变,故选项正确.
C、向稀盐酸中加入浓盐酸,酸性增强,pH越小,酸性越强,则pH应逐渐变小,故选项错误.
D、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钾固体,生成氯化钾和水,完全反应时显中性,继续加入氢氧化钾,显碱性,pH逐渐变大,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6.将质量均为30g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剩余固体物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t1℃时,甲、乙的溶解度均为20g
C.温度由t2℃降低到t1℃时,甲溶液析出5g固体
D.a,b,c三点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a>b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A正确;
B、t1℃时,甲、乙的溶解度均为10g,故B错误;
C、温度由t2℃降低到t1℃时,甲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不能确定析出晶体的质量,故C错误;
D、a,b,c三点中溶质的形成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能确定,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 0分)
17.一氧化碳、氢气、天然气都是可燃性气体.
(1)其中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天然气 ,可以作为未来发展最理性燃料的是 氢气 ,有毒气体是 一氧化碳 ;
(2)上述有毒气体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2CO+O2 2CO2 .
【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一氧化碳的毒性;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
【专题】化学与能源;性质决定用途;化学与生活.
【分析】(1)根据常见燃料的分类进行分析;
(2)根据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写出化学方程式即可.
【解答】解:(1)一氧化碳、氢气、天然气都是可燃性气体,其中属于化石燃料的是天然气,可以作为未来发展最理性燃料的是氢气,有毒气体是一氧化碳.
(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O2 2CO2;
故答案为:(1)天然气;氢气;一氧化碳;(2)2CO+O2 2C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8.我国曾发生多次将工业用盐如亚硝酸钠(NaNO2)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1)食盐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 NaCl ;
(2)亚硝 酸钠和食盐中都含有的离子的化学符号是 Na+ ;
(3)亚硝酸钠与氯化铵共热能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NaNO2+NH4Cl NaCl+X↑+2H2O,则X的化学式为 N2 ,该化学方程式里的含氮物质中,氮元素未表现出的化合价为 C 价(填序号)
A.+3 B.﹣3 C.0 D.+5.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1)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写出其化学式即可.
(2)亚硝酸钠和食盐中都含有的离子是钠离子,写出其离子符号即可.
(3)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X的化学式.
【解答】解:(1)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其化学式为:NaCl.
(2)亚硝酸钠和食盐中都含有的离子是钠离子,其离子符号为:Na+.
(3)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NO2+NH4Cl NaCl+X↑+2H2O,反应前钠、氮、氧、氢、氯原子个数分别为1、2、2、4、1,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钠、氮、氧、氢、氯原子个 数分别为1、0、2、4、1,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2个氮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N2.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2=0,则x=+3价.
硝酸铵(NH4NO3)中铵根显+1价,氢元素显+1价,设铵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x+(+1)×4=+1,则x=﹣3价.
硝酸根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硝酸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y,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y+(﹣2)×3=﹣1,则y=+5价.
故答案为:(1)NaCl;(2)Na+;(3)N2;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式与离子符号的书写方法、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化合价的有关计算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