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招生考试网 >> 中考会考网 >> 全国中考会考 >> 湖北中会考 >> 文章正文
 
2009年武汉市地理课程(七年级下学期)教学指导意见
整理自:武汉市教育局 2009-2-4 10:47:03
武汉市《地理》课程(七年级下学期)教学指导意见

一、教学目标

1.地理课程总目标

    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七年级下学期具体目标

    (1)知道世界的地理概貌;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2)过世界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4)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1.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地理》
    2.课时安排: 2课时/周

三、教学建议

(一)调整教学内容

    补充七年级上册武汉版《科学》和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中缺失的而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地理》中所涉及的内容。在新学期里,要以专题形式补上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地理》的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等内容,并要有适当的作业练习。不作讲授要求的内容有美国、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如农业,《历史与社会》中已涵盖),考试也不作要求。

(二)具体教学要求

    1.认识亚洲

    (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数据图表等有关资料归纳出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3)运用有关资料说出亚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4)通过实例说明亚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2.认识地区

   (1)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运用图表说出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运用地形图说明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5)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6)举例说出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7)说出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8)运用资料描述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9)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印度、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印度、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巴西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日本、印度、俄罗斯、巴西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4)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日本(或印度、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5)举例说出日本(或印度、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
   (6)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或印度、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巴西)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7)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日本(或印度、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
   (8)用实例说明日本(或印度、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巴西)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9)举例说出日本(或印度、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巴西)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三)教师应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的学习很贴近现实生活,应该多让学生从身边的事、身边的现象去了解地理、掌握地理知识。现在使用的初中教材,虽然经过了几次改编后内容比较贴近生活,但是仍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书中有些内容是较枯燥乏味的,而现实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如果在教学中能注重把丰富多彩的生活融入到枯燥乏味的教材中,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热情,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值,学生的地理知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丰富和提高。

    (四)突出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

  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认识。

    (五)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是读图的习惯与方法。在初中阶段,应该让学生每人都有一本地图册,平时培养学生读图、认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用图能力。

    (六)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条件,选择地理教学方式方法。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七)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八)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地理教学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保证教学的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合理使用武汉版《科学》地方性教材和《课堂作业》。如在补上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等内容时,可使用免费提供的七年级武汉版《科学》地方性教材,以弥补学生手头无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的不足,从而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2.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

    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东西两半球图、世界政区图、世界地形图、世界地理景观图片等),以及师生可用于地理教学的经历和体验。

    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编辑地理小报、墙报、板报,布置地理橱窗;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广播站或有线电视网、校园网传播自编的有关节目。提倡校际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3.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政府部门,区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等。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寻求多种支持,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邀请有关人员演讲、座谈,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五、评价建议

    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 “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地理学习评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
    2.注重评价学生科学方法掌握状况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
    3.注重评价学生对地理概念、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理解水平
    4.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资料库
    ·教育部2009年学科评估高校排名结果
    ·2003~2009年广西区大学前4名排行榜
    ·2003~2009广东省大学前10名排行榜
    ·2003~2009福建省大学前4名排行榜
    ·2003~2009年北京市大学前20名排行榜
    ·2003~2009年安徽省大学前8名排行榜
    ·2003~2009甘肃省大学前3名
    ·2003~2009贵州省大学前3名
    ·2003~2009河北省大学前8名
    ·2003~2009河南省大学前8名
    ·2003~2008黑龙江省大学前8名排行榜
    ·2003~2009年湖北省大学前10名排行榜
    ·2003~2009年山西省大学排行前5名
    ·2003~2009浙江省大学前7名
    ·2003~2008湖南省大学前6名
    ·2003~2009吉林省大学前8名
    ·2003~2009江苏省大学前13名
    ·2003~2009江西省大学前5名
    ·2003~2009辽宁省大学前12名
    ·2003~2009内蒙古区大学前3名
    ·2003~2009山东省大学前12名
    ·2003~2009陕西省大学前10名
    ·2003~2009上海市大学前10名
    ·2003~2009四川省大学前8名
    ·2003~2009天津市大学前6名
    ·2003~2009新疆区大学前3名
    ·2003~2009云南省大学前4名
    ·2003~2009重庆市大学前5名
    ·2009年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前20强
    ·2009年中国一般大学排行榜前30强
    ·2009年中国重点大学排行榜
    ·2009年中国一流大学名单榜单对比
    ·本科专业目录
    ·2009年有资格进行自主招生的高校名单
    ·008年度同意撤销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
    ·008年度需评估的高等学校医学类专科专业名
    ·008年度经教育部审批不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
    ·008年度经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医
    ·008年度经教育部审批不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教育部不同意增设的第二学士学位专
    ·008年度教育部同意增设的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2008年中国高校代表性富豪校友名单
    ·2008年中国富豪就读高校地区分布情况
    ·2008中国高校富豪校友排行榜
    ·1999-2008年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
    ·2009年中国研究型大学创新环境排名名单
    ·中国37所研究型大学名单及地域分布
    ·2009年中国一流大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