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生活,不断成长——徐州市2012年中考作文评述
李文利
【原题回放】
题目:又是一个新起点
要求:①以“又是一个新起点”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
【命题透视】
考察初中学生的生活积累,考察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是2012年徐州市中考作文命题的出发点。
目前初中生作文的现状令人担忧,生活的土壤贫瘠,生活的积累贫乏,对生活的思考肤浅甚至不去思考。所有这些都已成为制约着中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最大障碍。反映在中学生的习作中,则是生活素材选择的空间非常狭窄,要么就是那么几个老生常谈的人生故事,要么就是那么几个司空见惯的书本材料;对材料的使用也是往往仅限于一般性的叙述和浅层面的议论说理,缺乏对生活的进一步思考,缺乏对材料深层次的全面的认识和挖掘,提炼不出生活的本质,不能抒发真情实感。编造材料,空洞无物,虚情假意成为了中学生作文的致命伤!
基于以上情况,“又是一个新起点”这一作文题意在在考察学生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生活思考能力的考察。不仅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盛会积累写好,还要求他们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思考、理解和感悟,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质,让自己不断的真正的成长起来。
首先,题目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积累,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在他们的家庭生活里,在他们每天所耳闻目睹的社会现象中,有无数次的新起点,生活中的每一次起起落落,每一次成功与失败,每一次痛苦与欢乐,对过去是回忆和总结,对现在是经历和体验,对将来追求和实现人生的更高目标无不是一个新的起点。因此,对所有的初中生来说,考场只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从自己的生活积累中选取有意义的材料,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的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公平地发挥自己的写作才华,写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其次,题目有利于考察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认识水平,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题目看似简单,实则有两点值得关注。“又是一个新起点”中的“又”字说明前已有之,不是一张白纸,有了基础和铺垫,利于为自己寻找一个高起点,让文章的立意更高远;“新起点”是对未来的目标而言,当然,未来的目标定得越高,对起点的要求也就越高,因此要求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就不能仅止于表面,而是要深入思考生活的本质,把自己的追求定位在一个切合自己而且比较理想的层面上,否则就会流于俗套,落于俗气。
还有,题目在表达方式上留给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文体的选择上不加限制,诗歌和戏剧亦在可选的范围,600字对于初中生而言是一个极其容易达到的底线。而且这个题目对于擅长不同文体写作的同学来说都有可以充分发挥的空间,记叙文可以通过写人叙事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把它作为自己追求人生更高目标的新起点;议论文可以深入探讨人生为什么要不断的为自己树立新起点,怎样在一个个新起点上追求、实现更高的目标;散文则可以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纵横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表达自己对人生一个个新起点的认识与感悟,抒发真情实感。
作为考场作文的命题,“又是一个新起点”在生活积累和表达方式上对学生“开放”的,但在材料的使用和立意方面则予以一定的隐性要求,有一些必要的“限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考前宿构,保证考试环境的公平,提高命题的信度。
【评卷扫描】
一、书写较差,文面不美。
二、思想肤浅,立意不深。
三、材料俗套,选材不新。
四、内容造作,情感失真。
五、简单陈述,缺少细节。
六、缺乏文采,语言不美。
七、入题太慢,结尾无力。
八、文体杂糅,不伦不类。
【迷津指点】
一、“空洞的头脑是没有思想的。”(恩格斯)
生活是作文的根,丰富的生活积累是写好作文的根本。我们从来都不缺少写作技巧,缺乏的是在考场中没有东西可写,没有丰富的生活素材供我们选择。因此,我们需要积极主动的向生活,向书本汲取作文的养料,勤于积累。让我们的头脑变得充实起来。
二、“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人是具有思想的,而思想则从对生活的思考中来。我们只有在对生活的深入思考、理解和感悟中,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质,让自己不断的真正的成长起来。因此,思考生活,提炼生活,是提升作文立意品位的关键。
三、“读别人的书,是为了自己有话说。”(爱默生)
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知识在运用中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我们要学会借鉴,学会变通,把别人的优点转化为自己的长处。
【例文点评】
一类文(1)
又是一个新起点
初秋的雨还带着些许寒意,他放下捧着的书,将窗子又关小了些。(这里“雨”的“寒意”何尝不是心情。)
重又坐下,望着书本上一排又一排蚊足般细小的字块,他差点儿将书扔到一边。
他心中烦透了。上课、写作业、看书,连吃饭、睡觉也是机械般地进行,像一个上了发条的玩具,在家与学校之间来回转着,似乎永无止歇。他放下书,慢慢踱到窗前,休息一下,他想。
窗缝上的胶布被风狠狠抓起,向屋内扬起一幡暗黄的小旗。风迅速穿过窗纱,发出急促的声响。忽然“叮咚”一声,雨点淅淅沥沥地飘洒起来,几点几点地落在窗台上,一下一下轻盈得像羽毛。(风声夹着雨声,让读者的心里也感觉发冷。景物的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任务的心情。“狠狠”“急促”与“淅淅沥沥”“轻盈得像羽毛”在情调上似乎不太协调。)
他望着窗外,冷风扫过他的袖口。那时也是这样,他想。手中端着书本,在窗前徘徊,脑中回旋跳跃着词与句。那时的雨点,轻轻打着节奏,唯恐惊扰了他的思绪。但是,现在他的脑中静悄悄的,充满的是回忆与静静的聆听,也许他在想些什么。
渐渐地,雨点儿靠拢了一些,密集了一些。窗台上的痕迹渐渐扩展、延伸,终于将整片台面占据。雨点儿打在窗棂上,砰砰嘭嘭,把窗户震得微微颤抖,他不明白,为何雨要如此震怒。但那铺天盖地的雨线,迅疾地冲刷着楼房、草木,烟尘被扬起,路上弥漫着若即若离的一股淡烟,随即又被倾盆大雨打落。雨汇聚又散开,但倾于天地之间,拨开久旱大地阴霾的浩荡磅礴之气久久回响,使大地为之轰鸣。(对雨的描写抓住了“雨”的灵魂,由此小作者才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他的心被大雨震颤着。是的, 从小雨的点滴之声,到大雨的浩咏之气,雨并未有丝毫退缩与懈怠,而是愈演愈烈,越前进越勇敢,越坚持越激昂!
他又想起,自己的开始,也如小雨般美妙。奇妙的字、词、句,在他的记忆之中曾深深留下痕迹,但现在,由于自己的懈怠,已无法重新回到开始。但,他望了一眼天空,澄澈、明净,一如他的心境,从现在开始,努力坚持地走下去,鼓起如雨般的勇气,做一个能坚持到底的人,就从现在开始!(托物言志,由“雨”到“人”,水到渠成,不留痕迹。)
也许,过去的起点已无法挽回,但现在,就是一个新的起点。(文末点题,言明中心。)她想着,又捧起了书。(首尾呼应,完整流畅)
总评:
这是一篇记叙文,内容足够具体。“他”是叙述描写的主体,叙述了一个倍感压力的中学生借助一次观雨、听雨的经历所获得的心灵救赎的过程和“坚持到底”的人生感悟!听雨的过程中,“他”的心灵由烦闷、压抑逐渐变得开始思索、震动,继而变得激越、昂扬,感悟到“越前进越勇敢,越坚持越激昂”的人生启迪,最终重新获得了勇气和力量,站在了人生的新的起点上,读来令人备受感染与鼓舞,构思不俗,立意不浅。
文章的行文结构比较成熟,详略有致,一开始用“初秋的雨还带着些许寒意”烘托气氛,继而用“关窗”“坐下”“扔”等一系列的动作表现“他”内心的苦闷、烦恼;接下来的四、五、六三节文字是文章的主体内容,由“轻盈得像羽毛”的小雨的“点滴之声”写到“浩荡磅礴之气”的大雨的“浩咏之气”,以此来激发内心的变化,自然而然获得心灵的感悟,篇末的点题“但现在,就是一个新的起点”显得水到渠成。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外在的描写与内心的变化之间能够处理得很自然。
本文语言上也很见功底,“窗缝上的胶布被风狠狠抓起,向屋内扬起一幡暗黄的小旗。”“窗台上的痕迹渐渐扩展、延伸,终于将整片台面占据。”“那铺天盖地的雨线,迅疾地冲刷着楼房、草木,烟尘被扬起,路上弥漫着若即若离的一股淡烟,随即又被倾盆大雨打落。”这些语言形象又生动,还充溢着作者的情感。因为一场大雨的启迪,“他”经历了一段不寻常的心路历程,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自己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