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图1是三种常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由图1可知,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45 g.
(2)图1所示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是 氢氧化钙 (填名称).
(3)若氯化钠固体中混有少量硝酸钾、提纯氯化钠的方法是 蒸发结晶 (选填“降温结晶”、“蒸发结晶”).
(4)现有40℃时等质量的硝酸钾、氯化钠饱和溶液,加热蒸发等质量的水后恢复至40℃,剩余溶液的质量关系大小为硝酸钾 < 氯化钠(选填“>”、“=”或“<”).
(5)若a、b、c分别代表上述三种物质,图2是在室温下,烧杯中a物质的溶液、试管①中b物质的溶液和试管②中c物质的溶液的状态.当从室温升至60℃时,发现烧杯中a物质没有明显变化,试管①中b物质全部溶解,试管②中有c物质析出,写出a、b、c三种物质的化学式:a NaCl ,b KNO3 ,c Ca(OH)2 .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混合物的分离方法;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硝酸钾、氯化钠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由图1可知,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45g;图1所示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是氢氧化钙;若氯化钠固体中混有少量硝酸钾、提纯氯化钠的方法是蒸发结晶,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现有40℃时等质量的硝酸钾、氯化钠饱和溶液,加热蒸发等质量的水后恢复至40℃,剩余溶液的质量关系大小为硝酸钾小于氯化钠,因为硝酸钾析出固体多.若a、b、c分别代表上述三种物质,图2是在室温下,烧杯中a物质的溶液、试管①中b物质的溶液和试管②中c物质的溶液的状态.当从室温升至60℃时,发现烧杯中a物质没有明显变化,试管①中b物质全部溶解,试管②中有c物质析出,写出a、b、c三种物质的化学式:a是氯化钠,b是硝酸钾,c是氢氧化钙,因为硝酸钾、氯化钠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硝酸钾变化比较大,氯化钠变化很小,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解答】解:(1)由图1可知,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45g;故答案为:45;
(2)图1所示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是氢氧化钙,故答案为:氢氧化钙;
(3)若氯化钠固体中混有少量硝酸钾、提纯氯化钠的方法是蒸发结晶,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故答案为:蒸发结晶;
(4)现有40℃时等质量的硝酸钾、氯化钠饱和溶液,加热蒸发等质量的水后恢复至40℃,剩余溶液的质量关系大小为硝酸钾小于氯化钠,因为硝酸钾析出固体多;故答案为:<;
(5)若a、b、c分别代表上述三种物质,图2是在室温下,烧杯中a物质的溶液、试管①中b物质的溶液和试管②中c物质的溶液的状态.当从室温升至60℃时,发现烧杯中a物质没有明显变化,试管①中b物质全部溶解,试管②中有c物质析出,写出a、b、c三种物质的化学式:a是氯化钠,b是硝酸钾,c是氢氧化钙,因为硝酸钾、氯化钠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硝酸钾变化比较大,氯化钠变化很小,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故答案为:NaCl;KNO3;Ca(OH)2;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结晶的方法等,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2.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一”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虚线圈中的两种物质类别相同.A的浓溶液有吸水性,在实验室常用作干燥剂;C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D广泛应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在生活中可用来去除油污;E的水溶液为浅绿色,F可与生石灰、水配制成具有杀菌作用的波尔多液;A的稀溶液与G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F与H.
(1)写出化学式:B HCl ,F CuSO4 .
(2)写出C转化为D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Ca(OH)2═CaCO3↓+2NaOH .
(3)写出A的稀溶液与G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O+H2SO4═CuSO4+H2O ;F转化为E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置换反应 .
(4)分类观是化学的核心观念之一.以上8种物质没有涉及到的物质类别是 单质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常见物质的推断题;框图型推断题 .
【分析】根据“A~J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虚线圈中的两物质类别相同”,根据“A的浓溶液有吸水性,在实验室常用作干燥剂”,所以A是硫酸,硫酸会转化成酸B,所以B是盐酸,根据“C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所以C为氢氧化钙;根据“D广泛应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在生活中可用来去除油污”,所以D是氢氧化钠;根据“E的水溶液为浅绿色”,则E为亚铁离子的溶液;根据“F可与生石灰、水配制成具有杀菌作用的波尔多液”,则F为硫酸铜;根据“A的稀溶液与G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F与H”,所以推测G是氧化铜,H是水,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 验证即可.
【解答】解:
根据“A~J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虚线圈中的两物质类别相同”,根据“A的浓溶液有吸水性,在实验室常用作干燥剂”,所以A是硫酸,硫酸会转化成酸B,所以B是盐酸,根据“C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所以C为氢氧化钙;根据“D广泛应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在生活中可用来去除油污”,所以D是氢氧化钠;根据“E的水溶液为浅绿色”,则E为亚铁离子的溶液;根据“F可与生石灰、水配制成具有杀菌作用的波尔多液”,则F为硫酸铜;根据“A的稀溶液与G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F与H”,所以推测G是氧化铜,H是水,经过验证,推导正确.则:
(1)根据分析可知:B为HCl,F为CuSO4;
(2)反应C→D,即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其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3)根据分析可知:A是硫酸,G是氧化铜,则A的稀溶液与G发生反应,即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故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SO4═CuSO4+H2O;
F转化为E,即硫酸铜溶液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故反应的基本类型是置换反应;
(4)分类观是化学的核心观念之一.AB为酸,CD为碱,EF为盐,GH为氧化物,故以上8种物质没有涉及到的物质类别是单质.
故答案为:
(1)HCl,CuSO4.(2)Na2CO3+Ca(OH)2═CaCO3↓+2NaOH.
(3)CuO+H2SO4═CuSO4+H2O; 置换反应.(4)单质.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1分)
13.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做法,错误的是( )
A.用100mL的量筒 量取30mL水
B.为加快过滤速度,用玻璃棒搅动过滤器里的液体
C.酸液、碱液不慎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
D.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一有气泡冒出马上收集,以免造成浪费
E.实验室制取气体前,先检査装置的气密性,再装入药品
F.用试管加热固体药品时,只有有水生成时,才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考点】测量容器-量筒;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从减小实验误差的角度去选择量筒的量程;
B、过滤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C、如果不慎 将酸液或碱液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D、根据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时机进行分析判断;
E、制取气体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F、根据给试管内固体加热的注意事项考虑.
【解答】解:A、选取量筒时,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用100ml量筒量取30mL水,误差太大,量筒选择不合理;
B、过滤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目的是防止滤液弄破滤纸,使实验失败,用玻璃棒搅动漏斗里的液体,容易把滤纸弄破,起不到过滤的作用,所以该实验操作错误;
C、如果不慎将酸液或碱液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故操作正确;
D、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因为开始排出的气体是空气,待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故操作错误;
E、为防止药品的浪费,制取气体前,先检查装置气密性,然后加入药品,故操作正确;
F、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而不是只有有水生成时,才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故操作错误;
故选ABDF.
【点评】要熟记常见仪器的名称、性质和用法,不要在做实验时进行错误操作.否则会带来一些不安全因素.
14.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收集气体.仪器b是分液漏斗,可通过旋转活塞分次滴加液体.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仪器a、c的名称是:a 长颈漏斗 ,c 水槽 .
(2)实验室用KMnO4制取0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为 AF或AH (填字母序号),该发生装置的不足之处是 试管口没有棉花团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MnO4 K2MnO4+MnO2+O2↑ .收集装置的选择是由气体的性质决定的.既能用排水法也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一定具有的性质有 ②③ (填数字序号)
①易溶于水 ②难溶于水 ③不与水反应
④密度与空气接近 ⑤可与空气中某成分反应 ⑥有毒,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3)实验室要制取少量C02应选择的较简单的发生装置是 E (填字母序号).
某同学取一定浓度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始终未见浑浊,请将可能的原因填入下表(答出两条即可),并就 用简单的实验进行验证:
可能的原因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原因一: 猜想的结论正确
原因二:
(4)化学反应可控制才能更好地为人类造福,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反应的条件、药品用量、改进装置等途径来达到控制反应的目的.常温下块状电石(CaC2)与水反应生成乙炔 (C2H2)气体和氢氧化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2+2H2O=C2H2+Ca(OH)2 ,实验室制取乙炔时,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装置炸裂.图中适合制取乙炔气体的发生装置有 D (填装置序号).
(5)某可燃性气体可能是乙炔、甲烷、一氧化碳中的一种或两种.已知13g该气体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9g水,则该气体可能的组成为 AD .
A.乙炔 B.乙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
C.甲烷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 D.甲烷和乙炔的混合物.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解答;
(2)根据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某气体能用排水法收集,说明该气体不溶于水;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说明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
(3)根据实验室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不需加热解答;
根据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未见变浑浊,可能是石灰水已经完全变质;可能是气体中有挥发出来的HCl气体解答;
(4)根据制取乙炔气体,是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与水反应和该反应必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来选择发生装置;根据乙炔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选择入口.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质量不变解答;
【解答】解:(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可知:a长颈漏斗;c水槽;
(2)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比较干燥;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是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故答案为:AF或AH;试管口没有棉花团;2KMnO4 K2MnO4+MnO2+O2↑;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一定是难溶于水,比空气重.
(3)实验室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不需加热,制取少量C02应选择的较简单的发生装置是E;
某同学取一定浓度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始终未见浑浊,请将可能的原因一:石灰水已经完全变质;
原因二:气体中有挥发出来的HCl气体;
排除原因一的理由是: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溶液变红色,说明石灰水没有变质;
排除原因二的理由是:取少量硝酸银溶液于试管中,然后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试管中,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气体中有HCl气体;
(4)据制取乙炔气体,是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与水反应,即固体和液体的反应;又因为该反应必须严格控制 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所以应选用装置D.D装置加液体的是注射器,可控制加水的速度.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2+2H2O=C2H2+Ca(OH)2.
(5)已知13g该气体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9g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需要氧气的质量为44g+9g﹣13g=40g
44gCO2中O元素的质量=44g× ×100%=32g;9gH2O中O元素的质量=9g× ×100%=8g;
32g+8g=40g,说明混合气体中没有氧元素,则该气体可能的组成为乙炔或甲烷和乙炔的混合物.
答案:
(1)a长颈漏斗;c水槽;
(2)AF或AH;试管口没有棉花团;2KMnO4 K2MnO4+MnO2+O2↑;②③;
(3)E;
原因一:石灰水已经完全变质;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溶液变红色,说明石灰水没有变质;
原因二:气体中有挥发出来的HCl气体;取少量硝酸银溶液于试管中,然后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试管中,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气体中有HCl气体;
(4)CaC2+2H2O=C2H2+Ca(OH)2.D;
(5)AD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注意事项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四、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1分)
15.铁的锈浊对社会生产造成较大损害,但也有有利的一面,如某些食品包装袋内常放入还原性铁粉作“双吸剂”以防止食品腐败.某课外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发现了一包破损的还原性铁粉(含少量杂质,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他们取六份样品,分别加稀硫酸反应.测得部分数据加下,请根据有关信息冋答问题.
实验次数 1 3 4 5 6
取样品质量(g) 31.0 31.0 31.0 31 .0 31.0
取稀硫酸质量(g) 30.0 90.0 120.0 150.0 180.0
产生气体质量(g) 0 a 0.3 0.5 0.6
(1)食品袋内放入“双吸剂”是为了吸收 O2、H2O ,用铁粉而不用铁块作“双吸剂”的理由是 增大与氧气、水分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
(2)a的数值为 0.1 .
(3)第4次实验,所得到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Fe2(SO4)3、FeSO4 .
(4)列式计算该样品中单质铁的质量分数(保留至0.1%).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铁锈蚀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根据铁粉能增大与氧气、水分的接触面积,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第1次30g稀硫酸没产生氢气是稀硫酸和铁锈反应,4、5可以看出镁30g稀硫酸可以产生0.2g氢气,则a应为0.1,第6次只增加0.1g氢气,说明铁已被消耗完,硫酸有剩余;
(3)根据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水解答;
(4)根据氢气的质量求出铁的质量.
【解答】解:(1)铁粉主要吸收空气中的两种物质是食物保鲜所以也称“双吸剂”,铁与氧气、水分接触容易生锈,则吸收的物质指的是氧气、水分,其化学式为O2、H2O.用铁粉而不用铁块作“双吸剂” ,是因为能增大与氧气、水分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第1次30g稀硫酸没产生氢气是稀硫酸和铁锈反应,4、5可以看出镁30g稀硫酸可以产生0.2g氢气,则a应为0.1,第6次只增加0.1g氢气,说明铁已被消耗完,硫酸有剩余;
(3)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水,第4次实验,所得到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Fe2(SO4)3、FeSO4;
(4)设该样品中单质铁的质量为x,
Fe+H2SO4═FeSO4+H2↑
56 2
x 0.6g
x=16.8g
该样品中单质铁的质量分数= 100%≈54.2%
故答案为:
(1)O2、H2O;增大与氧气、水分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2)0.1;
(3)Fe2(SO4)3、FeSO4;
(4)该样品中单质铁的质量分数为54.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铁生锈的条件、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