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美术高考 研究生 自考 成人高考 专升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论文 驾照考试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检员 单证员 教案 专题 考试资讯 文档
 3773考试网 - 中考网 - 各省中考 - 黑龙江中考 - 哈尔滨中考 - 正文

2013哈尔滨小学初中招生时间政策解读

来源:黑龙江日报 2013-5-7 8:50:08
本报6日讯(记者蔡韬)6日,哈市教育局出台2013年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工作方案,公布小学初中统一招生和发榜时间表。民办小学、初中招生时间为6月1日—7月15日;民办初中新生提档时间为7月23—27日;公办小学新生报名招生时间为7月22—24日;公办初中招生时间为8月6—9日。学校公布新生分班名单和教师组合名单时间为8月27日,抽签确定各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时间为8月28日。

  小学实行6周岁入学

 今年年满6周岁(2007年8月31日以前出生)的适龄儿童均须登记进入小学就学。个别偏远农村地区实行6周岁入学确有困难的,由区、县(市)教育局报当地政府批准,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后,可适当推迟当地儿童的入学年龄。适龄儿童、少年因特殊原因需暂缓入学的,应由其法定监护人向其居住地(户籍所在地)所在学区公办校提出申请,由学校报主管区、县(市)教育局批准,方可暂缓入学。

  盲、聋哑、弱智适龄儿童原则上应到居住地所在区、县(市)举办的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班)或市盲聋哑学校就学;盲、聋哑、弱智适龄儿童如果能够适应普通学校学习,也可以到普通学校就学,普通学校不得拒绝接收。拆迁(棚改)户适龄子女跨学区入学的,要出具临时居住证明、拆迁(棚改)的相关手续。

  公办小学不得招收择校生

  公办小学招收区、县(市)教育局划定的入学学区和统筹安排的新生,不得跨学区招生。适龄儿童入学报名时应提交监护人及适龄子女户口、居住情况证明(房产证等)、预防接种证等有关证件。适龄儿童与监护人不在同一户籍、户籍与常住地址(房产证等)不符的,由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学校就读。公办初中招收主管区、县(市)教育局指定的对口小学毕业生和统筹安排的小学毕业生。公办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有择校需求的适龄儿童少年可到民办学校就读。严禁公办学校收取择校费,禁止要求家长到学校或到学校指定单位缴纳各种名目的择校费行为,严禁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

  城区民办初中新生由教育局统一调档

  民办学校要严格执行招生计划,不得超计划招生,不得招收借读生;不得擅自提前招生;不得以奥数考试成绩或其他竞赛成绩作为录取依据。民办学校在招生结束后一周内分别报区、县(市)教育局和市教育局备案,城区民办初中新生由市、区教育局统一调档。坚决不能录取没有小学学籍的学生。

 

外地就读小学毕业生可回户籍所在地上初中

  在外地就读的小学毕业生,返回户籍所在区、县(市)就读初中的,可到户口所在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出具户口和在外地就读的学籍材料,由区、县(市)教育局按相对就近的原则统筹安排学校就读。在公办学校跨区、县(市)就读的小学生,小学毕业后可以返回户籍所在区、县(市)就读初中,也可在就读小学升入对口初中。

  严禁学校以特长生为名招收择校生

  省级以上初中体育、艺术教育基点校可以在学校所在区招收批准项目的体育、艺术特长生,原则上不得跨区招收特长生,个别项目基点校确需跨区招生的,需向市教育局申请,市教育局将根据全市中小学发展总体规划和学校实际,确定该校是否可以跨区招生。小学体育、艺术教育基点校和省级以下初中体育、艺术教育基点校均不得跨学区招收特长生。

  严禁学校以招收体育、艺术特长生为名招收择校生,不得通过文化课考试招收特长生。特长生招生数量不得超过学校新生总数的5%。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须将本地区招收体育、艺术特长生学校的名单、项目名称、招生名额、招生时间和招生办法于6月10日前报市教育局备案并向社会公示,招生结果要向社会公示。

  小学初中不得举办快慢班和重点班

  所有小学、初中不得举办快、慢班和重点班,坚决纠正中小学擅自举办实验班、特长班以及违规收费的作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原则上不得举办学科实验班,因教育教学改革确需举办实验班、特长班的,必须经省教育厅批准后方可进行实验,不得加收费用。新生要均衡分班,严格控制大班额,提倡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小班化教学实验。排除“假户口”、“假房证”、“关系生”、“条子生”等的干扰,确保招生公开公平。


  • 上一个文章:
  •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