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聚氯乙烯薄膜无毒,故可用于制食品包装袋
B.食用加碘食盐可预防甲状腺肿大
C.人体所需的能量全部由糖类和油脂提供,故不需摄入蛋白质
D.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故摄入量越多越好
【考点】塑料制品使用的安全;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均衡营养与健康;微量元素、维生素与健康的关系及摄取方法.
【分析】A.聚氯乙烯有毒,不可用于食品包装;
B.根据碘的生理功能判断;
C.蛋白质、脂肪、糖类是给人体提 供能量的物质,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不能缺少;
D.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不能过量食用,否则会导致不同的病症.
【解答】解:A.聚氯乙烯有毒,不可用于食品包装,故说法错误;
B.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故说法正确;
C.蛋白质、脂肪、糖类是给人体提供能量的物质,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不能缺少,故选项错误;
D.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不能过量食用,否则会导致不同的病症,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0.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形成溶液的溶质都是固态物质
B.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D.所有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都要吸收热量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
【分析】根据溶液的概念、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转化进行分析解答;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
【解答】解:A、形成溶液的溶质可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不都是固态物质,故错;
B、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无法比较大小,只能说在一定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故错;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对;
D、有些物质溶于水吸热,如硝酸铵,有些物质溶于水放热,如氢氧化钠、氧化钙等,故错.
答案:C
11.家庭常用的某种消毒液中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 )
A.﹣1 B.+1 C.+3 D.+5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次氯酸钠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0,则x=+1价.
故选B.
12.分类是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下列物质按混合物,碱,氧化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
A.空气、其氧化钠、水 B.液氧、纯碱、空气
C.生铁、石油、干冰 D.矿泉水、熟石灰、高锰酸钾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分析】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碱是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据此分析.
【解答】解:A、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等属于混合物;氢氧化钠属于碱;水属于氧化物,故A正确;
B、液氧属于单质;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空气属于混合物,故B错;
C、生铁是混合物;石油属于混合物;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属于氧化物,故C错;
D、矿泉水属于混合物;熟石灰属于碱;高锰酸钾属于盐,故D错.
故选A.
13.下列各组常见物质的区别方法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点燃,再闻气味)
B.蒸馏水与食盐水(看颜色)
C.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加酚酞试液,看颜色)
D.白酒和食醋(闻气味)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碱、盐的鉴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分析】A、根据羊毛纤维燃烧会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气体进行分析;
B、根据蒸馏水和食盐水都是无色无味的液体进行分析;
C、根据酚酞试液的变色规律进行分析;
D、根据白酒有芳香气味,白醋有酸味进行分析.
【解答】解:A、取样品点燃,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气体产生的是羊毛纤维,没有此气味的气体产生的是合成纤维,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正确;
B、蒸馏水和食盐水都是无色无味的液体,所以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故B错误;
C、取样品,分别加入酚酞试液,振荡,溶液为红色的是氢氧化钠,溶液不变色的是稀盐酸,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C正确;
D、取样品,闻气味,有酸味的是白醋,有芳香气味的是白酒,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D正确.
故选:B.
14.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下列标志是我国“国家节水标志”的是( )
A. B. C. D.
【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分析】地球上的水资源很丰富,但是能够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水资源相对来说是比较匮乏的,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解答】解:A、是禁止吸烟标志,故A错;
B、是禁止鸣笛标志,故B错;
C、是循环利用标志,故C错;
D、是节约用水的标志,故D正确.
故选D.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B.分子在不停运动,原子不运动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D.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粒子是碳原子和氧原子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元素的概念.
【分析】A.根据氯化钠的构成来分析;
B、根据微粒的性质分析;
C、根据决定元素种类的因素来分析;
D、根据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分析.
【解答】解:
A.氯化钠属于离子化合物,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正确;
B、分子在不停运动,原子也不停运动,故错误;
C、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故错误;
D、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故错误.
故选A.
16.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水的电解实验中与电源负极相连的导管中产生氢气
B.常用肥皂水检验硬水和软水
C.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加快该反应的 速率常加少量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D.用密度约为1.04g/cm3的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3%的氯化钠溶液一定要使用托盘天平
【考点】电解水实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硬水与软水.
【分析】A、根据电解水试验的现象和结论分析;
B、根据检验硬水和软水的方法分析;
C、根据氧气制取的原理分析;
D、根据溶液的配制方法分析.
【解答】解:A、在水的电解实验中与电源负极相连的导管中产生氢气,故A正确;
B、常用肥皂水检验硬水和软水,遇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少的是硬水,遇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多少的是软水,故B正确;
C、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加快该反应的速率常加少量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故C正确;
D、用密度约为1.04g/cm3的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3%的氯化钠溶液一定要使用量筒,不用托盘天平,故D错误.
故选D.
17.下列物质混合能发生反应的是( )
A.银与稀盐酸 B.铜与硫酸锌溶液
C.铁与稀硫酸 D.锌与硫酸镁溶液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判断能否发生反应即可.
【解答】解:A、银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不能与稀盐酸反应,故选项错误.
B、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弱,铜与硫酸锌溶液不反应,故选项错误.
C、铁位于氢的前边,铁能与稀硫酸反应,故选项正确.
D、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强,锌与硫酸镁溶液不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8.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C+O2 CO B.NaOH+H2SO4═Na2SO4+H2O
C.CaCO3+2HCL═CaCL2+CO2 D.C+2CuO 2Cu+CO2↑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②是否已配平,③条件和符号是否漏缺,④化学式书写是否错误.
【解答】解:A、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方程式为:2C+O2 2CO,故A错误,
B、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故B错误,
C、生成物不正确,未标气体符号,正确的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故C错误,
D、该方程式应用的原理正确,化学式书写正确,满足质量守恒定律,故D正确,
故选D
19.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如表: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 14.0 3.2 1.0
反应一段时间后的质量/g 10.0 7.2 x 1.0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和b是反应物 B.x=3.2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d一定是催化剂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a质量增加了10﹣6.4g=3.6克,是生成物;b质量减少了14g﹣7.2g=6.8克,是反应物;d质量不变,做催化剂或者是杂质.生成物还少3.2克,所以c是生成物,所以反应后物质c的质量为3.2g+3.2g=6.4g,反应物是b,生成物是a、c,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从而可以解答.
【解答】解: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a质量增加了10﹣6.4g=3.6克,是生成物;b质量减少了14g﹣7.2g=6.8克,是反应物;d质量不变,做催化剂或者是杂质.生成物还少3.2克,所以c是生成物,所以反应后物质c的质量为3.2g+3.2g=6.4g,反应物是b,生成物是a、c,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A、反应物是b,生成物是a、c,错误;
B、反应后物质c的质量为3.2g+3.2g=6.4g,x=6.4,错误;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正确;
D、d质量不变,做催化剂或者是杂质,错误.
故选C
20.已知 、 、 分别表示X、Y、Z三种不同的气体分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如图所示,由图示获得的下列信息中错误的是( )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一定发生改变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该反应可表示为4X+Y=2Z
D.一个Z分子由四个原子构成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析】从X、Y、Z的模型看出,X、Y属于单质,Z属于化合物,比较反应前后的图形,发现三个X和一个Y反应,生成了两个Z,有一个X分子没有参加反应,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根据参加反应的分子数和生成的分子数可知该反应的图示可表示为
A、由图示看出,反应前X、Y分子变成了Z分子,所以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一定发生了变化,此说法正确;
B、从分子的性质和图示看出,分子之间有间隔,此说法正确;
C、由微粒的构成及反应的微粒的数目关系可以看出.该反应的表达式应该为:3X+Y=2Z,故此项说法错误;
D、由分子模型看出,Z是由四个原子构成的,故此说法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2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从下列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字母序号)
A.CH4 B.维生素A C.生石灰 D.活性炭 E.葡萄糖 F.食盐
(1)可用作食品干燥剂的是 C .
(2)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 E .
(3)最简单的有机物是 A .
(4)常用于冰箱内除异味的物质是 D .
(5)常用作厨房调味品的是 F .
(6)人体内缺乏会导致人患夜盲症的是 B .
【考点】常用盐的用途;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分析】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物质的主要用途,判断所对应的物质.
【解答】解:(1)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能做干燥剂.
(2)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葡萄糖.
(3)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4)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常用于冰箱内除异味.
(5)食盐具有咸味,常用作厨房调味品.
(6)人体内缺乏会导致人患夜盲症的是维生素A.
答案:(1)C;(2)E;(3)A;(4)D;(5)F;(6)B.
22.某元素是人体中的常见元素,该元素在人体内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20 ,原子核外有 4 个电子层;该元素属于 金属 (填“金属”和“非金属”)元素,该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所形成的离子为 Ca2+ (用离子符号表示).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根据核电荷数确定是哪种元素,然后确定元素的种类.根据最外层电子数确定得失电子的特点解答.
【解答】解: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得: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8+2+8=20;20号元素是钙元素,属于金属元素;从电子结构示意图看出该元素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阳离子,所形成的离子为Ca2+.
故答案为:20;4;金属;Ca2+.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