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美术高考 研究生 自考 成人高考 专升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驾驶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证员 地图 专题内容 考试资讯
 招生考试网 - 中考网 - 各省中考 - 山东中考 - 青岛中考 - 正文

2013青岛公办高中3年内取消择校生今年减少4000人

来源:2exam.com 2012-9-27 10:04:43

在青岛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会现场,50中的学生在展示手语操。



    9月25日,山东省教育厅等8部门联合下发“2012年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首次定下在3年内取消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目标 。记者 26日采访获悉,青岛今年高中择校生比例比去年已经降低了10% ,大约减少了4000多人,治理公办高中择校问题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有业内人士担心,高中择校费问题由来已久,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治理,可能会使择校费名义上退出,实际上仍然“改头换面”存在。

    择校生比例降低10%

    “山东省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意见”指出,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每个学校招收择校生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本校当年招收高中学生计划数(不包括择校生数)的20%,争取在3年内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

    除叫停择校生外,新规还严禁高中学校在择校生之外,以借读生 、自费生等名义招收高收费学生 。要求各地尽快制定高中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经费保障水平。

    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今年青岛普通高中招生为39600人,市教育局也严格按照要求,将择校生比例控制在最高不得超过计划数20%,按照这个比例计算,青岛今年高中择校生至少在8000人左右。而去年全市普通高中择校生最高比例为30%,可以招收12690名择校生,今年择校生人数比去年少了4000多人。

    高中择校问题突出

    教育部等部门早在今年2月就发出通知,明确要求从2012年开始,将在3年内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山东省教育厅等8部门文件就是按照教育部等部门要求出台的,因此文件内容并没有太多新内容,但“公办高中要取消择校生”,这条消息还是牵动了不少家长、学生以及学校的心。

    市教育局一位有关负责人介绍,择校生是指初中毕业生未达到所报考志愿高中学校的计划内录取分数线,自愿要求交费就读该普通高中的学生。“择校问题往往存在于优质高中当中,青岛一直都严格实行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的‘三限’择校生政策,但优质高中资源有限,只要有可能进名校当择校生 ,很多家庭都会到处‘活动’。”这位负责人认为,与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相比,高中主要是高考前的最后学段,“上一所好高中相当于一条腿迈入大学”,因此中考家长和考生对于优质高中需求要超出初中和小学,使高中长期以来都是择校“重灾区”。

    据悉,青岛高中择校生缴费是按市物价局核定的标准执行,择校生录取分数是在该校计划内录取分数线下30分以内,青岛高中三年择校费也根据分数不同划分为三个档次,高中学校线下10分以内交1万元,线下20分以内交1.5万元,线下30分以内交1.8万元,交了择校费后无需再交学费,并且择校生还可拥有注册学籍。

    会不会换汤不换药?

    记者了解到,高中择校制度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客观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一位高中校长表示,高中择校费实行收支两条线,高中“一分钱也留不下”,即择校费上交财政,再由财政按比例返还,经费主要用来支持高中进行软硬件建设。

    “我非常支持高中取消择校生,但我还有很大忧虑,担心高中治理择校费可能最终流于形式,名义上没有择校费了,但又换上‘赞助费’、‘慈善捐款’等名义,暗地里照样招收择校生 ,最后还是‘换汤不换药’。”青岛一所初中校长表示,他们学校每年中考时 ,几乎所有够了择校标准的学生 ,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择校,庞大的择校需求,将会给取消高中择校生带来很大困难,这位校长甚至担心,取消“面上”择校生后,是否会衍生出更多、更私下的权钱交易。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国家有关部门对于择校问题可谓三令五申,但始终收效甚微,病根就在于学校间办学质量差异,导致家长们不得不择校,教育不均衡直接造成了择校热。因此政府有关部门治理高中择校问题,不能只靠一纸文件,还要加大对教育均衡发展的投入,并建立严格、透明的监督体制。 记者 单俊楠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闽ICP备060197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