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志愿填报中,如何进行实战操作呢?昨天,记者约请汉阳七里中学首席班主任、汉阳区十佳班主任汤菲老师,结合她二十年的工作经验,为考生和家长志愿填报进行指导。
俗话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家长考生只有充分了解今年的招生,录取方面的政策规定,掌握填报志愿涉及到的相关信息数据,才能准确地给孩子定位,找出适合自己的学校,提高录取几率。家长与孩子要仔细研究湖北省武汉市招生办分发的《招生手册》,这是考生填报志愿时最重要的依据,因为它详细地记录了招生的各项政策及各类学校招生计划与学校简介,解答了考生及家长关心的问题。填报志愿前吃透政策,才能准确把握及定位。
填报志愿时,除了学校知名度和升学率,考生及家长不妨多关注一些细节。考生可以先将各个学校的特点进行了解分析,再结合自身的发展潜力,要清楚“怎样的学校是适合自己发展的”,如:美术特长,体育特长,文科著称、理科擅长等。毕竟高中的学习生活还有三年,学习不能过于被动。另外大家在填报志愿时,不要故意集中一所或几所学校,否则那些热门学校的分数会水涨船高。
其次,要看老师实力。一些学校的特级教师只是挂名,其排名并不在校内,并不足以证明学校的综合实力。学生及家长更应该关注一线教师的实力和口碑。
其三,要关注高中的实践活动。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由启蒙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即使课业负担加重,一个负责任的学校绝不会不管学生的实践锻炼和心灵体验。家长应该看到,拥有丰富充实的德育课程和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学生,其理想的广度、宽度和发展的勇气潜力,远远超过了仅有课堂与课本知识的同龄人。
不要一味图学校名气
中考是人生的第一次大抉择,应谨慎对待。考生填报志愿必须本着实际的原则:一是各学校的招生计划与自己的分数高低、兴趣;二是家校距离不宜过远。不要随大流或一味图“名气”。交通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学生路上舟车劳顿,浪费的时间和精力,其实远比去稍微有名气的学校所带来的损失要大。有时,家附近的学校,即使名气不如你所想的响亮,但家长们若仔细打听总会找到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好学校。那些学校的师资、升学率并不比一些“好”学校差(事实上,小升初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舍近求远。),否则三年高中学习生活会有三分之一二的时间是在挤公交车的。
要“一冲,二稳,三保底”
填报好志愿就是成功的一半。填报中考志愿,应掌握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即“第一志愿冲一冲,第二志愿稳一稳,第三志愿要保底”。四月调考毕竟不是中考,不能最终决定孩子的升学。事实上,中考才是“一锤定音”。而这后面一个半月的冲刺会存在很多变数。据我多年的观察,中考冲出的“黑马”还真不少,存在四月调考中普高线未上而最终顺利考上普高的,也有四月调考仅上普高线而中考冲过省重点线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参照往年及今年录取分数线,再对照今年的招生计划和自己在历次模拟考试的成绩进行调整,以从高到低的“阶梯”顺序填报,自然拉开档次。至于“保底学校”,其实是一种心理战术,有助于考生轻松备考。这样既有“冲”,又有“保”,张弛有度,考生无大忧。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俗话说,考入好的高中等于一条腿迈进了大学校门。但是大家应该知道,即使上了省市的好高中,也不是就进了“保险箱”,就一定能考上一所好大学。一切都要从头来,高中三年,不懈努力,才能笑到最后。假如上的是普通高中,也不要过分悲观,要学会面对现实,找出自己初中时的不足,夯实基础,务实追赶,激励自己三年后要赶上省市的重点高中出来的学生。
如果选择职业学校,也不要寒碜。天生我才必有用,行行出状元。相信自己,也许文化课不行,但在其他行业也许能学一技之长,也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对于那些文化课成绩不太理想,实践能力比较强的考生来讲,职校未必不是一种理想选择。其实,中考作为一次选拔考试和带有分流性质的一次考试,其录取结果就为考生指明了其发展方向。
采集整理/记者 周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