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部分试题来自课本注重能力考查
昨日,本报邀请武汉市教科院中考命题专家点评语数外试卷,他们认为语文味浓厚,数学注重应用能力的考查,英语则引导学生回归课本。
语文
为塑造“武汉形象”建言献策
语文教育应该做和语文相关的富有语文气质的事情,所以语文卷体现出如下特点:
首先,关注语文教育对人的灵魂的塑造。选材和设题都体现了语文教育对“人”的关注。词语和语段考查,所用的素材关注到人的精神世界的生活——心灵的自足和灵魂的安放;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存在的现实问题,积极地为塑造“武汉形象”建言献策,唤醒内心的责任感。
其次,关注对语文学习习惯的考查。这套试卷的选材和设题,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方面提出了要求。必须安静地阅读,如试卷中第2、4题;细密地推敲,试卷中阅读文本篇幅不长,但是每篇都需要在阅读中推敲文本内部的逻辑关系,如第15、16题;审慎地表达,试卷题目设计指向性明确,答题要求清晰,如第15、18题。
第三,关注对语文思维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观察和思考生活的思维方式,如写作题,强调了“看见”与“看”的区别,重点在“看见”的方式、过程、意义——运用“头脑和灵魂”方能看见生命的灵性、世事的真相等。
第四,关注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考查。这套试卷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的考查比较多。如实用文本阅读,第7题考查学生能否运用从文本中学到的知识。题目设计了一个排练清朝背景的课本剧的情境,运用文本中的知识来设计道具,活泼而有趣。
第五,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质。这套试卷所选的素材都有着浓郁的语文味。从基础题的心灵的快乐、隐心的意义,到阅读题的传统建筑中的狮子、智囊全集记载的用人智慧、现代文化学者对现实的反思和民族传统的呼唤,再到作文题的对自然世事和人性人情的审视,处处体现着语言美、思想美、智慧美。学语文,就是要这样读书,这样思考,这样说话,才能彰显语文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