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办园良好的师资力量和设施及低收费,成为许多家长的第一选择。刘东华 摄
厦门晚报讯 本周六,公办幼儿园报名即将开始。家住金象嘉园的高先生发现,自己居住的地方是一个“盲点”,家门口两家公办幼儿园的划片范围都没有包括,自家小孩虽然是厦门户籍,居然也上不了公办园!
咨询了教育部门后,高先生被告知:他的情况并非个例。因为幼儿园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目前公办幼儿园资源有限,并不是所有本市户籍的孩子都能上公办园。
困惑
都是厦门户籍 为何待遇不一样
2006年,高先生一家入住金象嘉园。这个小区附近有两家公办园,拥有本市户籍的高先生本以为,孩子上公办园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幼儿园报名时间临近,最近他上居委会查询,意外得知自家处于公办园划片“盲点”,无法就读公办园。高先生不死心,又查询了家门口那两家公办园公示的划片范围,结果还是一样让人泄气。
“都是厦门户籍,为什么有的可以上,有的就不行?”高先生很不解。他说,哪怕用抓阄的方法来决定谁能上谁不能,也比这样来得公平,更能让人接受。
还有不少家长跟高先生一样,正被划片“盲点”这个问题困扰。连日来,已有多位家长致电本报市民热线5589999反映。也有市民在网上发帖,寻找“高人指点”,或者倒苦水大发牢骚。当然,也有人已经行动起来,开始动用各种“关系”,试图找到解决办法。
解释
公办园只占15% 无法满足所有适龄儿童
上个公办园为什么就这么难呢?教育部门说,因为公办园太少了,供不应求。
据了解,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公办幼儿园(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纯公办性质)有81所,园数占所有幼儿园的15%,在园人数占总在园幼儿数的26%。也就是说,目前在厦门合法幼儿园就读的孩子中,仅有26%上的是公办园(不含集体办)。其中,思明区公办幼儿园有51所,在园幼儿数约占总适龄幼儿数的51.5%,约占本区户籍适龄幼儿数的70%。也就是说,即使在公办园最多的思明区,也只有70%的本市户籍孩子上得了公办园。
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幼儿园不属于义务教育,在公办园不足的情况下,不是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上公办园。
目前,我市公办园招生坚持“划片招生,就近入园”原则。每年幼儿园招生前,各区教育局会根据就近入园的原则和本区实际,对现有园所资源、适龄儿童入园人数进行全面摸底,调整和划定参与划片招生的各类幼儿园的招生片区范围,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所谓的片区“盲点”一般出现在某个地段的新楼盘、新小区,或者某些没有公办园的区域。每年不少地段都有新楼盘、新小区出现,一下子涌出几百号生源是很常见的。而这些新楼盘附近的公办园生源往往已趋于饱和甚至满溢,无法再容纳更多的适龄儿童,因而没把它们纳入招生片区。
“对公办幼儿教育资源不足的片区,家长应选择带幼儿到就近的合法民办幼儿园就读。”这位负责人表示,从去年开始,我市已有一批民办园实行分级收费,这些普惠性幼儿园都能减轻家长负担。此外,政府也正在大力建设公办幼儿园,逐步增加公办园的学位。
建议
划片应覆盖全市 实行“片区摇号”
不过,家长们对于这个答复似乎不大满意,他们所抱怨的是:为什么偏偏是我家成了“盲点”?既然“僧多粥少”,怎么分这碗粥,是不是还有其他方式?
“凭什么你的户口可以,我就不行?既然公办园少是事实,短期内也无法解决,为什么不用电脑摇号?这样至少大家都在同一起点上,更平等一些。”市民李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李先生的提议得到了部分家长的认同。不过,考虑到幼儿需要就近上学的因素,他们认为可以用“片区内摇号”来取代全市统一摇号。
市民詹先生说,幼儿上学还是得坚持就近原则,还是要划片,但片区划分应该覆盖到全市。假如片区内生源远超过这个区域内公办园的容纳量,那就用摇号或随机抽签等方式来决定谁能上,谁不能上。而不是从一开始,就把一部分人划分在“盲点”里,导致他们连报名抽签的机会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