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独家视频公务员面试的疑惑:是否有潜规则
策划:詹海涛 主持:冯竹 摄影:姜一平 摄像:庄昊

华图教育集团于洪泽 袁东老师接受中国网专访(摄影:中国网 姜一平)
文字实录:
主持人:有一些网友会提出比较个性化的问题或者我们比较关心的问题,举个例子“潜规则”,大家都觉得面试是由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决定行不行,你觉得这方面会不会有一些“黑幕”,能否帮我们分析一下?
于洪泽:这个问题上从某种程度上显示了公务员考试越来越热的现象,是大家讨论比较多的一个点。主要的原因像刚才主持人谈到的,因为是由考官也就是由人来判定的考试,所以人的主观性会多多少少发挥作用,而中国又是人情之上和谐的大国,在某种程度上遇到事情总会想有没有认识的人。回到面试的现场肯定有这种思想在牵引,如果真正像我们做这个面试培训,我和袁东老师的实践和全面了解之后发现,有这样的想法的考生大可不必。无论是结构化面试还是无领导小组讨论,某种程度上首先应该看到是一个标准的逻辑,比如考官的选拔,题目的定制,考试的过程,为什么叫结构化呢?就是考试的过程、考试的内容、评分的标准全部都是统一的。第二,考官的组成,刚才袁老实说了是7-9名,今年也有一个变化,无论是考哪一个职位,都是在公务员局直接指导下,而且考官的来源特别体现了这种代表性。我们可以简单的想一下,7名考官你认识其中的一名或者两名是有可能,最多也就是认识两名、三名,但是怎样可能七名考官都认识,而且我们看到考官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群呢?第一他是具有学术素养的,他能够对心理学或者社会学、教育学、管理有很好的了解,所以他基本上可以很好的利用面试的测量工具。第二,他是的德高望重的,或者是在某一个岗位上特别受人尊重的。这些人内在的成就感非常强,而且他的廉洁和自我意识也是比较强。第三,大家看这是什么样的工作?为国选才,国之利器过去不可示人的,现在拿出来在某种程度上上下这样关注的热点,而且在某种程度上面对的不是一个考生,即使有一个考官可能不能很好的把握这种规定,或者不能很好的体现自己内在的廉洁自律,可能会有一点点小的自我意识,如果只是一个考生还可以理解,如果这个考生来找我,那个考生也来找我,那个考生也来找我,怎么办?基本的办法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基于反应,基于现场表现给出他的评判。无论是我们想的哪一种情况,最终在实际操作层面都会面临着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同学一定要记住,这里是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在这个里面考官的选择上,在整个命题设计上,在考试的组织上,所有这些基本上都是体现了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所以是经得住考验的。
说到这儿,我相信同学们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了。当然有可能同学还会问,于老师你说一句最简单的,到底有没有走后门的。我想这个问题可能就变了,我们在探讨面试还是在探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一般的回答或者说我设想这个同学问这个同学的想法是,如果有这个会不会对他造成影响,我认为我们可以把问题分解。比如说遇到这个问题,我会问,“你有没有后门可以走?”他说,“我当然没有”。我告诉他,“你就不用想走后门了,只需要使自己更优秀就可以了”。有的同学说“如果我有走后门的关系可以走吗?”我跟他说“实际上没有用,只不过是心里反应和心里作用”,因为考官都是保密的,当你面对面的时候并不知道他是干吗的,即使这个单位作为招考录用单位,这个单位的领导明确是考官,实际上他也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因为7-9名的人数已经决定这样了。你可以设想一下,即使他给你一个高分,最后核分的时候去掉了,所以某种程度上可以忽略这个问题。当然你出于心里的安慰可以走动走动,不是去走后门,找关系,因为人家不可能因为这个事情违背原则,你可以大概了解一下。今年的考试某种程度上可以注意的问题,或者在考试的时候是怎样评价一个考生回答的好还是不好,就是有经验的人在指导,就像我们刚才袁老师提到的,可以放到准备过程中,而不要把它当成一个心里包袱,这时候会发现准备工作是很关键的,袁老师提的那些我相信大家已经很有收获了。
主持人:刚才有提到了应届生和在职考公务员的人群是有一定差别的,会不会在经验方面应届生会吃亏一些呢?怎样来了解这个事情?
袁东:确实这也是很多网友的心中疑问。确实有的人觉得,我是应届生,我的竞争对手恰好是一个社会生,这时候我会不会吃亏。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大家,如果你经过很仔细的准备或者对考题的认知,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也是刚才于总给大家说,“虚伪到无比真诚”这样一个过程的转变和体现。我们发现在培训过的考生当中,从他第一天进来,比如六天的封闭班到第六天走出的时候已经整个完成了一个人的转变,有的人说我这六天能有转变吗,我们通过教学的实践发现确实会有很多转变,这并不是说老师多神奇,而是这样一个结构化面试既然是固定的题型,又有着固定的测评标准,我们华图教研团队和教师团队针对这个总结出相应的客观规律,在六天当中可以把这客观规律给大家进行一个分享、沟通、点评、交流,几乎是一天24小时在做这样一个事情,包括我们的教研和老师在给学生的沟通。这几天当中每一个类型的题目都会接触到上百道题,通过这样一个题目慢慢的有了符合标准的境界。恰恰相反,反而一个人是社会的在职人员,他在社会在职的过程当中一些不好的习气,或者一些愤世嫉俗的心态恰恰会影响他的发挥,这反过来又提醒我们,大凡社会在职的工作人员不可以简单的以为自己具有了相应的社会经验,觉得我可以高枕无忧,一定了解我们是有一个客观的命题工具和客观的测评标准,这也是我们存在的异议。
于洪泽:应届生和往届生他的基本情况确实是有差别,这样的一个岗位尽可能的要进行大概的区分,比如这个岗位要求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很显然应届毕业生就没有报考条件,在这个岗位里大家基本上在一个平台,可能你有两年工作经验,我有五年工作经验的差别。第二,不限制。很显然存在着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共同竞争的情况,我们讲有这种心理压力的不仅仅是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甚至工龄短的两年和工龄长的五年也有这样的比较。在这里要认识到,某种程度上存在的差别。如果像我们做过深入的研究会发现,考核也是有差别的。我和很多人在进行研讨或者交流以后,可以肯定的告诉应届毕业生同学,他考你的是未来管理公共事务的潜质,你对问题的识别是不是成体系的,你提出的方法是不是可操作的,他考的是你有没有这样的思辨能力、结构能力和操作执行基本思路的设计能力。我们说有工作经验的同学,考的是在过去工作中是不是能够把经历的事情总结成经验,从而更好的指导你今后的工作和学习。考察的基本点也有所不同。一个有五年工作经验30岁的考生,往那儿一坐,考官首先对他的期望就高起来了,给出一道相应的题目“请你组织一个老干部的活动”,这个要求就和应届生是不一样的。应届生只需要说出他对组织活动的理解,他对老干部的群体在活动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关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突发情况以后的处理,这就可以了,说明他有潜质,可以在未来这一张白纸画上画。如果是往届毕业生,一个有工作经验的,你坐在那儿,再谈对这个问题的想法是事前做一个计划,事中要关注一些问题,事后要进行一个反馈。这很显然就太浅了,要的是以前有没有搞过这样的活动,如果搞过你是怎样理解的,你的高度在哪儿,必须把这个事情反映出来,如果我没有听到,或者在这里面只听到了基于问题的一般思路和关于重点非常浅的叙述,很显然就对此作出了负面的判断,这时候就知道了应届生考的是潜质,往届生考的是实力,如果没有那样的实力,或者只是有经历,没有工作经验,我们专业的叫法,那只是量变量变没有质变,实际上不具备选拔的基本条件。
主持人:所以我们的考生大可放心,还是在一个起跑线上。
于洪泽:对。在这个里面我们所设定的就是面试题目和对面试题目深度的把握,就像我们在这里为什么能跟同学们交流这么多,一方面是我们的研究,另一方面,华图有几百位老师,将近一百多位研究员,这个大的群体所有接触学生的细节全部打包过来形成我们现在指导学生的原则,不仅可以关注到考题,而且还可以关注到你们的职位和考题之间的关系。同一个题目不同的职位回答是不一样的。还可以关注到,在这个过程中你的个性,把这些都融合起来,这个学员会有一个质变,我们在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有这样几个需要注意的。
第一,需要对环境有一个提前的认识。比如说你考到的是发改委,我考到的是农业部,发改委是一个什么样的职能,它有一个什么样的范围,农业部有什么样的职能,有什么样的范围,你必须清楚,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这是我们说的熟悉环境的第一步。
第二,对岗位的职能以及背后的专业性有深刻的了解。比如我们在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好多都是出政策的地方,好多都是出文件的地方,他需要你对基层有很好的了解,就必须要在实习的过程中对这些问题有认识,如果在这个时间没有认识,等到你工作的时候很难有这样的机会。
第三,专业性,你必须把自己的专项能力建设,比如说调研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这个语言表达能力经过面试的培训同学作为个体都没有问题,我们进入到公务员以后要注意什么呢?有好多种形式,比如说发言,你必须要规范,讨论必须要有真知灼见,让你去说服群众,让你去说服其他人,必须有一个很好的解释说服能力,如何去应对媒体,在突发事故的现场如何能够站在工作的角度和媒体有一个很好的交流,这些都是我们所说的专项技能。
第四,要做好心理准备。进到公务员岗位以后你会发现周围都是优秀的人才,我们有一个同学考到国务院机关事物局,他说一进去才发现全是牛人,我跟他开了一句玩笑,很显然那是给总书记、总理服务的。所以他心理不适应了。他说,从小甚至我考北大的时候都是我们县的第一名,到北大我都觉得自己是很优秀的,综合成绩前五名,到那里才发现,我什么工作都干不了。这就是心理适应能力。
第五,必须对自己未来有一个设计,有一个规划的理念。你在这个岗位上就当主任科员以下级,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这个你想好也行,但是要有一个规划,这时候每走一步心里会很安定。
第六,要从现在开始树立廉洁自律,我们跟同学交流的时候说要有一个自洁的能力,从现在开始所有跟你交往的人,就不是像原来同学同事朋友一样,所有跟你交往的人,可能是使你能够顺利走上仕途并且走得很好的朋友,也可能是使你功亏一篑,比如说你做到了省级领导,结果犯了错误,他是使你功亏一篑的灾星。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都是要想好,我们讲进入公务员队伍,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来源:中国网)(本文来源:中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