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名称 |
研究方向 |
岗位职责 |
招聘条件 |
人数 |
联系人 |
生物基化学品团队 |
催化化学 |
1.负责独立或与团队成员合作完成在研项目实施中的实验过程操作、关键技术突破、实验结果分析等项目实施事宜;
2.负责独立或与团队成员合作完成在研项目的成果总结工作,包括文章、专利、研究进展报告的撰写等,其中研究论文应达到国际期刊发表水平; |
1.具有催化化学相关专业背景,熟练掌握各类反应机理及化合物结构解析,能独立完成目标产物设计合成;
2.具有较强的英文水平,有SCI收录的英文期刊论文发表经验;
3.合作协调能力强,具有团队意识,及独立提出并解决创新性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 |
2 |
徐鑫
xuxin@qibebt.ac.cn
0532-80662766 |
生物技术 |
1.负责独立或与团队成员合作完成在研项目实施中的实验过程操作、关键技术突破、实验结果分析等项目实施事宜; 2.负责独立或与团队成员合作完成在研项目的成果总结工作,包括文章、专利、研究进展报告的撰写等,其中研究论文应达到国际期刊发表水平; |
1. 具有微生物生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专业背景,有基因工程菌构建,微生物代谢途径改造或菌株筛选相关研究经历; 2. 具有较强的英文水平,有SCI收录的英文期刊论文发表经验; 3.合作协调能力强,具有团队意识,及独立提出并解决创新性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 |
2 |
先进功能有机材料 |
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设计和合成 |
材料合成 |
有机化学,材料学等博士学位获得者,有从事过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研究经历 |
1 |
包西昌
baoxc@qibebt.ac.cn
0532-80662701 |
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器件制备和性能研究 |
器件物理 |
器件物理,凝聚态物理等具有物理学背景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有从事过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器件研究经历 |
1 |
多相催化转化 |
多相催化 |
生物乙醇催化转化合成石油替代品过程中新型催化材料的合成、表征,以及新型催化体系的构建 |
重点大学博士学历,有SCI收录的英文期刊论文发表经验;具有物理化学、催化化学或相关专业研究背景;在催化反应机理、反应动力学、催化剂活性中心结构、以及活性中间体方向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
1 |
郭鹏
guopeng@qibebt.ac.cn
0532-80662759 |
膜合成及分离 |
膜的合成和表征;膜分离技术在气体或液体混合物分离中的应用 |
重点大学博士学历,有SCI收录的英文期刊论文发表经验;具有扎实的实验基础和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在膜表征及分离技术方面有一定的研究经验。 |
1 |
热化学转化 |
低碳催化化学与工程 |
金属、酸碱等多相催化剂和相关催化材料的设计及其在合成气化学、二氧化碳、甲醇和二甲醚等低碳分子催化转化制高品质能源和化工产品的应用基础研究 |
相关专业毕业博士,要求有英文文章发表 |
2 |
杨成
yangcheng@qibebt.ac.cn
0532-80662763 |
储氢及新型纳孔材料团队 |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 |
合成新型孔材料并探索其应用前景 |
具有较强有机合成背景,熟练掌握MOFs的合成和表征方法 |
1 |
邢艳珑
xingyl@qibebt.ac.cn
0532-80662728 |
氢气储存 |
研究高容量、高效氢气储存方法 |
具有丰富的氢气储存研究经验并取得过较好的研究成果 |
1 |
微生物资源 |
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专业 |
高温厌氧微生物降解纤维素机制;合成气产醇梭菌分子改造;参与研究生指导 |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不少于3篇的SCI论文;在难培养微生物高通量筛选和改造方面有比较深厚的研究基础,在微生物分子水平的改造有研究经验并取得较好成果;有海外高水平研究机构留学背景者优先。 |
1 |
李福利
lifl@qibebt.ac.cn
0532-80662655 |
生物传感器技术 |
蛋白质芯片和糖芯片技术 |
1. 建立蛋白质芯片和糖芯片的新方法;2.检测试剂盒的开发 |
1.具有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或微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2. 熟悉生物芯片的研发、生产过程,生物芯片数据的解析; 3.已在相关领域的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 |
1 |
郎巧霖langql@qibebt.ac.cn
0532-80662760 |
可控自组装及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
1.基于噬菌体为模板的纳米材料的合成;2. 生物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及其在生物传感器、生物分析化学、生物燃料电池、生物电子器件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
1.具有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材料化学、分子生物学或微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2. 熟悉基于生物模板的纳米材料合成、测试和表征;3.有从事生物传感器、生物分析化学、生物燃料、电池生物电子器件、生物功能材料、微电子机械系统与微/纳 米表面加工等某一方面的实际研究经验;4.已在相关领域的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 |
1 |
基于蛋白质纳米孔的单分子检测技术 |
1. 蛋白质纳米孔的合成;2.开发基于蛋白质纳米孔的第三代基因测序的新方法。 |
1.具有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或微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2. 熟悉蛋白质工程和基于膜片钳的单分子检测; 3.已在相关领域的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