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高考改革的话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焦点,并没在改革之列的数学也“躺枪”。一家网站上推出“数学退出高考”的投票,74.7%的网友认为数学不应该继续留在高考的科目当中。有网友说工作多年,除了数钱,别的时候基本上用不到数学。
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学习数学呢?
最近,全国多地高考改革方案密集酝酿或出台,在网络上引发“数学退出高考”之争。
昨日,有关业内人士指出,北京的数学学科高考改革正式方案将于年内出台。
教育专家坦诚学科教育现在是出现了机器式、填鸭式倾向,扼杀了学习的乐趣。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负担过重,中国的中学教育则依然停留在为学数学而学数学,并没有数学的应用型的教育。
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无论是降低英语分值还是不再考听力或者是不再考数学,都只能是导致这个科目在学校的学习食物链当中的重要性下降,资源和时间会向地位更加重要、分值更为高的其他的学科倾斜。在唯分数论的情况下,招生和考试合一的高考选板制度之下,让教育注重培养、创造能力、学生减负等目标依然是遥遥无期。
教育专家也认为,数学相关的教育改革方案,应该是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做到更加科学合理,有利于释放高考指挥棒的重要的效益。
北京市目前已经收到了针对高考数学改革方面的建议,下一步将会对征集到的社会意见汇总,并且依此对改革方案进行完善。正式的方案会在年内出台。据《央广新闻》
教育专家:学数学不能用“有用”来衡量
目的是培养抽象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报讯(华商晨报 华商响网主任记者 王莉)近日,不少网友在网上呼唤数学不应该继续留在高考科目。
不过在记者采访中,多数家长则表示:“我更关心怎样让孩子爱上数学。”
家长目标
高考虽取消奥数竞赛加分
坚持学奥数是让孩子进名校
虽然现在高考已经取消了奥数竞赛加分,但沈阳的奥数学习班仍不乏学生。
昨日,沈阳一家有奥数项目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现在小学奥数大多是一些初中要进名校的学生在学习。记者看到多家培训机构的宣传中,都有学习奥数可以帮孩子顺利进入育才、实验等名校的内容。
在一些教育论坛中,不少沈阳家长表示学习奥数就是想让孩子冲刺进入好初中,还有的家长认为奥数竞赛中拿到好的名次,为以后进入大学,尤其是可以为进入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加分。
当然,也有的家长表示学习奥数是为了开发孩子智力,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育专家
过早学习过难的数学
容易扼杀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针对有些家长对奥数的热衷,沈阳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所所长郭黎岩教授认为,目前在数学学习上,中国社会普遍“有点儿过了”,尤其在幼儿阶段,有些家长包括一些学校,盲目去过早学习过难的数学,这样容易扼杀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也是导致人们对数学学科比较反感的一个原因,尤其是特别小的孩子接触奥数,参加竞赛,这种导向必须要改一改。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孙湘文认为,奥数与思维训练不能划等号。“奥数题中有些公式和规矩,知道了就会解题,但对孩子的思维训练并不一定有帮助。”孙湘文说:“其实育才的考试题也不全是奥数题,知识面特别广,而且有些题不通过奥数学习学生也能掌握。”
至于拿到奥数竞赛名次能否得到名校自主招生的青睐,昨日清华大学负责招生工作的人士表示,清华大学会参考一些竞赛成绩,但一次竞赛的成绩不会成为惟一标准,还会参考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家长还是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自己选择学什么。
孙湘文认为对于奥数的学习也不能一概而论,对学有余力,有兴趣的孩子,家长没有必要阻拦,“要允许有的孩子学得好、学得快,有的孩子学得慢,根据孩子自身的发展来决定,家长不要过多干涉。”
■专家答疑
数学学习是在学什么?
培养抽象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沈阳师范大学数学学院讲师王立柱认为,数学是很多学科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的工具性也将凸显。
“对数学不能完全用‘有用’来判断。”郭黎岩教授表示,学习数学能够帮助人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人的形象思维是通过文学、艺术等来形成的,而抽象思维则是通过数学学习来形成。
孙湘文说,数学教育培养目标是教育学生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方法,而不是解具体的难题。
怎样让孩子爱上数学?
注重兴趣培养而不只是知识培养
孙湘文认为,数学本身枯燥,所以家长对孩子要注重数学兴趣的培养而不只是知识的培养。现在的数学教育也在改变,会让孩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引导孩子探究公式是怎么来的,不提倡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
■专家建议
按阶段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幼儿园到小学1~2年级:孩子不要学数的概念,而是要学数学游戏,激发孩子的兴趣,达到智力开发的目的。
小学3~4年级:慢慢过渡到抽象学习阶段,即心算等。
小学5~6年级:开始完全过渡到抽象阶段。
以上内容来自:华商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