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6年报考指南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部标代码10078。学校创建于1951年,前身为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隶属国家水电部管理,1978年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1990年学校迁至河南省郑州市办学,2000年实行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13年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学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农、经、管、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公办普通高等全日制综合性本科院校。办学层次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兼招专科生,办学形式以全日制在校生为主。学校占地面积2335亩,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90余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2.6亿元。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研究生25424人。学校教职工近2000人,其中专职教师1500余人,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20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1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4人,全国及省部级模范教师、教学名师、优秀教师近30人,省管优秀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余人。
学校设有水利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机械学院、电力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建筑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软件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人文艺术教育中心、水利行业电大开放教育办公室等20个教学单位,黄河科学研究院、水文化研究中心等31个研究机构。
学校现有6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包括9个国家、省级卓越计划建设专业,11个国家、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7个国家、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专业通过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专业评估。拥有13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二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专业学位类别。
学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是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骨干高校,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5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金砖国家网络大学”中方参与的11所高校之一,并成为“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中方创始成员高校。先后获得“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和“最具就业竞争力的十佳典范高校”、“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典范高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根据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走特色发展之路。工科类专业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经济类、文科类、理科类专业结合学校行业特色,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逐步形成特色化专业培养模式。
学校注重内涵建设,贯彻“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学生培养模式改革、教师知识结构更新等方面具有创新性发展。逐步促进“招生、培养、就业与社会需求”的联动机制。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改革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特色,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建校65年来,为国家水利电力建设事业培养了10万余名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
2016年我校招生总计划为7590名,其中普通本科招生计划为6560名,国家贫困地区专项计划100名,专升本招生计划为360名,高职高专招生计划为570名。同时学校今年还承担了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班、新疆协作计划、新疆定向扶贫计划等任务。
我校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招生,按照招生章程对社会承诺,严格收费标准,严禁违规录取,严打中介诈骗,严查入学资格。
学校办学地点: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1号(龙子湖校区),邮编:450046;河南省郑州市北环路36号(花园校区),邮编:450045。
咨询电话:0371-65790702
传 真:0371-61772976
招生网址:http://www5.ncwu.edu.cn/zhaoshengwang/
电子信箱:hbsyzs@ncwu.edu.cn
学校纪委监督电话:0371-65790233
水 利 学 院
水利学院(原水利工程系)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办学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主干学院。伴随着学校六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综合实力较强,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教学科研单位。
学院设有水利工程、管理工程与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土工程等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院现7个本科专业。有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等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2个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2个河南省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省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
学院设有水力学基础实验室和水利实验中心, 1996年水工结构实验室获批为水利部重点实验室;2009年水利实验中心获批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农业高效用水实验室获批为河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及河南省农业节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水利水运及治河实验室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学院拥有2个院士工作站,拥有12个研究所(中心)。学院建设有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保障工程河南省协同中心,是河南省水资源管理与政策软科学研究基地。近10年来,学院共获批科研项目4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120余项,863课题7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5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等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40项。近年来,累计发表论文1200余篇(SCI/EI收录16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主动拓展国际合作交流空间,先后有来自法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以色列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代表团200余人次交流合作。
★水利水电工程 本科,学制四年
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专业特色:本专业以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为主要培养方向,为中国乃至世界水电行业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工程技术及科研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水利、水电、能源、交通、土木等部门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工程水文学、工程地质(含水文地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水力学、工程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利水电规划、水工建筑物、水电站、水利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实践环节:课程实验、工程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就业去向: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和教学科研单位。
★农业水利工程 本科,学制四年
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专业特色:本专业以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为主要培养方向,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具有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较全面地掌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理工兼备的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能从事农业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水力学、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建筑材料、工程制图、工程测量、钢筋混凝土结构学、水工钢结构、工程水文学、水利规划、水工建筑物、水泵及水泵站、土壤与农作学、灌溉排水工程学、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水利工程施工等;实践课程:测量实习、认识实习、地质实习、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水泵与泵站课程设计、灌溉与排水课程设计、节水灌溉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就业去向: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和教学科研单位。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本科,学制四年
省级特色专业、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专业特色:专业依托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优势,加强水文科学和环境学等方面的教学;开展了水文监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以及水环境保护、水旱灾害防治等的教学科研工作;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既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良好的科研素质,同时也具有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
培养目标:本专业紧密结合国家当前水资源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需要,培养具备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方面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在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资源优化配置及高效利用、水文预报、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水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文、勘测、规划设计、施工、预报、管理和基础理论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科研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水力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预报、水信息采集与处理、水文统计、水文水利计算、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规划与配置、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水生态化学、水灾害防治、水环境保护、地下水水文学、地下水动力学等;课程实习(测量学、自然地理学、气象学、水文认知实习、水文地质学、水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实习)、课程设计(水文预报、水文水利计算、水资源优化配置、地理信息系统、水环境保护与管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就业去向: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和教学科研单位。
★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本科,学制四年
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专业特色: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方案坚持港口航道工程与内陆河流治理工程并重,专业特色突出多沙河流治理技术。
培养目标:本专业学习近海及江河开发中的河床演变、航道与河道整治问题,学习河流水沙运动基本规律,学习掌握港口工程、航道工程、治河防洪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以港口工程、航道工程、流域开发、防洪减灾、取水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为主要业务范围,培养具有理工兼备的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工程水文学、工程地质、土力学、测量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学、工程材料、河流泥沙动力学、河床演变与河道整治、港口规划与布置、港口建筑物、航道工程学、水运工程施工、河口海岸演变及近海工程、环境水利、水工建筑物、河流模拟、工程造价、工程建设监理等;实践课程:测量实习、地质实习、认识实习及毕业实习,与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港口水工建筑物课程及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就业去向: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和教学科研单位。
★ 工程管理 本科,学制四年,
省级特色专业
专业特色:具有水利工程特色,培养面向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水利工程及与工程建设管理相关的工程技术、管理、经济、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基本知识,掌握工程项目管理与建设监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投融资与工程造价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水利工程移民安置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专业工程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工程测量、水工建筑物、水利水电规划、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钢筋混凝土、水利工程施工、运筹学、工程经济学、水利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项目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规划等;实践课程:工程地质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工程项目进度控制课程设计、会计及财务管理课程设计、钢筋混凝土B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B课程设计。
就业去向: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和教学科研单位。
★工程造价 本科,学制四年;专升本,学制两年
专业特色:具有水利工程特色,培养面向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具有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水利工程技术及与工程建设管理相关的工程技术、管理、经济、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基本知识,掌握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与建设监理、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投融资与工程造价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水利工程移民管理等领域的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专业工程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图学、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工程测量学、价值工程、水工建筑物、经济学原理、水利工程施工、工程经济学、钢筋混凝土、工程造价、工程定额原理、水利工程施工、招投标与合同造价、水利工程概预算及软件应用、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规划等;实践课程:工程地质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水利工程机电设备安装课程设计,会计及财务管理课程设计,钢筋混凝土B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B课程设计,工程造价课程设计。
就业去向:培养的学生具有从事工程建设管理、工程招标代理、建设项目投融资和投资控制、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投标报价决策、合同管理、工程预决算、工程成本分析、工程咨询、工程审计、工程监理以及设计、施工和科研等工作。
★水务工程 本科,学制四年
专业特色:城市水务与水利、市政、环境、土木、建筑等专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特色。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掌握城市水务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专业基本技能,能在水务、市政、环境、水利等部门从事与城市水务工程有关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以及相关的科研和理论研究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大学英语、工程图学概论〔土建类〕、测量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城市水文学、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城市水务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水处理工程、城市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环境评估与保护、城市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城市水灾害与水安全、输水管道工程技术、给水排水管网工程设计、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城市规划概论。
就业去向:可从事与水务工程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城市水循环与水安全,城市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保护等行业相关的工作;从行业发展及现状看,城市水务专业人才需求巨大,就业前景和发展潜力良好。
资源与环境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原地质系),于1958年开始招收“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1983年正式成立地质系,1995年更名为岩土工程系,2006年更名为资源与环境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161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22名,副教授51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96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省管优秀专家1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河南省教学名师1名。
学院现有12个教研室,河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专职科研实验室1个,本科教学实验室2个,研究所7个。学院共设有本科专业7个,硕士授权点5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1个。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林学为河南省省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
学院地质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河南省名牌专业。“地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地质工程教学团队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学团队。学院拥有省级科研团队4个,校级培育团队2个,科技厅备案科研团队22个,涵盖学院6大专业的各个研究方向。
近5年来,学院共承担了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及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各类科研项目400余项,研究经费达到4000余万元,获得国家科学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0多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共计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200余篇。出版理论专著60余部。编写教材20余部。通过科技厅鉴定科研项目77项,获发明专利10项。学院共获得了2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
建院(系)以来,学院共计培养本、专科学生6000余人,函授生500余人,硕士研究生300余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9人。目前在院本科生1600余人,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人数120余人。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就业率近5年均超过95%。
★地质工程 本科,学制四年
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专业特色:本专业以地学为优势,以交叉学科为特色,是专业优势突出、水利水电特色鲜明的优势特色专业;面向水利、服务工程,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卓越工程师培养在第一学年末按照学校培养方案进行选拔。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从事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工程地质勘查、设计、施工与监理以及大中型供水水源地的水文地质勘查、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强、工程素质高、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精神。
主要课程: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土力学、岩石力学、工程地质学原理、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动力学、地球物理勘探、岩土工程勘察、地基与基础、环境地质学等;测量实习、普通地质学实习、构造地质学实习、地球物理勘探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就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城建、电力、水利、交通、国防等行业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和咨询公司等从事相关的技术与管理工作,也可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从教学、科研工作。近几年就业率均为100%。
★土木工程(岩土工程及地下建筑方向) 本科,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从事岩土工程、基础工程、地下工程等勘察设计、研究、施工、管理、监理、投资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具备地质与土木的复合知识结构,适合大规模土木工程建设对人才的要求。
主要课程:地质学基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结构力学、土力学、构造地质学、岩土力学、水力学与水文地质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岩土工程勘察、地下工程、岩土工程原位测试等学科;实践课程:地质学基础实习、测量实习、水力学及水文地质课程设计、构造地质学实习、工程地质学原理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岩土工程勘察课程设计、岩土工程数值法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就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城建、电力、水利、交通、国防等行业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和咨询公司等从事相关的技术与管理工作,也可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从教学、科研工作。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本科,学制四年
专业特色:本专业注重培养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和人防工程等相关专业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质检和管理工作,注意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具备较强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能胜任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各类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一定的国际视野,能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测量学、弹性力学、土力学、岩石力学、工程地质学原理、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地下建筑结构设计、基坑支护工程、地下结构工程测试与检测、地下工程施工与组织管理等;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地下建筑结构设计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基坑支护工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
就业去向:本专业就业方向广泛,可在城市地下铁道、地下隧道与管线、基础工程、地下商业与工业空间、地下储库等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投资、开发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继续深造可报考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专业方向的研究生。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本科,学制四年
专业特色:本专业在人文地理学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深入理解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城乡统筹发展做出科学规划而设立的典型的基础应用型交叉学科,具有文、理、工科交叉的特点。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从事资源开发、城市规划建设、设计、施工、监理、投资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高级及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具有区域规划、生态修复与保护方面的知识结构,适应资源环境保护、城乡规划、生态水利建设等方面对人才的要求。
主要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地图学、经济地理学、经济学原理、遥感技术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学概论、城市经济学、地产概论等学科;实践课程:测量实习、GPS实习、地理学基础实习、景观设计与表现实习、土地规划实习、毕业实习、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课程设计、城市规划课程设计、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遥感与影像处理课程设计、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设计等。
就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等,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城乡规划管理、土地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等工作。近几年就业率均在95%以上。
★地理信息科学 本科,学制四年
专业特色:本专业为地理学、测绘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致力于培养学生具备空间数据采集、空间数据分析与建模、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的能力。通过该专业的学习,学生将既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研制、测绘制图、空间分析和地理建模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地图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防洪减灾、灾害分析、水资源管理、农业信息,基础设施与规划管理、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规划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地理信息系统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自然地理学、地图学、遥感概论、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原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全球定位系统、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等。自然地理实习、测量实习、GPS实习、GIS设计与开发课程设计、地理数据库设计、虚拟现实三维建模课程设计、WebGIS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就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测绘、土地、水利、电力、交通、电信、IT等部门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的技术开发与管理工作。近几年就业率均在95%以上。
★测绘工程 本科,学制四年
专业特色: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人文社科、数理基础、测绘科学与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测绘项目设计、技术开发、工程应用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高素质、宽口径、动手强”的测绘工程专业特色。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测绘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数字地球框架信息获取、处理、分析、表达和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现代空间测绘技术、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能够从事从比例尺数字化测图与地籍图的测绘及其信息系统的建立,各种工程、大型建筑物的各阶段测绘即变形监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环境整治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测量学,数字测图,测量平差基础,大地测量学基础,摄影测量学基础,工程测量学,GPS原理及技术,地图学概论;测量学实习、数字测图实习、地籍与房产测量课程设计、控制测量实习、GPS测量实习、摄影测量实习、工程测量实习、毕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就业去向:本专业可在大中型土建、水利工程单位、各类测绘院、土地局、交通局、房管局、城建规划院、各类地理信息系统公司、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
电力学院
电力学院前身是动力工程系。现以能源动力和电气信息工程学科群为主体,拥有热能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6个本科专业,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学院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两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河南省特色专业,其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河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学院拥有动力与自动化实验中心,中心下设6个综合实验室,共26个功能实验室。学院现有教职工8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8人,其中有博士学位25人,校级特聘教授1人;有硕士生导师27人;在校本科生近3000人,硕士研究生近150余人。
近年来,共承担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20项,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30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6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8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30余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近20项。
学院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英语竞赛”、“数学建模比赛”、“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科技文化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院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一直名列学校前茅。
★能源与与动力工程(热动) 本科,学制四年
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专业特色:适应国家能源、电力行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掌握火电厂的机械、电气及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专业技术,能在能源、电力行业从事设计、运行、管理、制造、施工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为适应国家能源和动力行业需要,培养具备热能生产、转化、利用与动力系统研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现代大型发电工程核心技术与基本技能的人才。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知识结构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节能减排理念和新能源研发基础,成为热力发电、清洁能发电、动力装备、新能源开发、流体机械等行业从事设计、制造、施工、运行、管理和应用研究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电机学、自动控制原理、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热力发电厂、发电厂电气、热工控制系统、热工测量及仪表、机组运行与调节、泵与风机、电厂计算机监控、新能源发电技术、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传感器与电厂测试技术、核电原理及动力装置、核电站汽轮机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从事发电厂、电厂设备、动力机械以及动力工程的设计、制造、施工、调试、运行、管理、试验研究,可到火力发电厂、核电站、电力设计院、电建公司、动力装备、新能源开发、专业技术院校等领域就业。目前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是火电厂、电建,就业前景好。
★能源与动力工程(水动) 本科,学制四年
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专业特色:适应国家能源、电力行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掌握水电厂的机械、电气及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专业技术,能在能源、电力行业从事设计、运行、管理、制造、施工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能较全面地掌握流体工程、动力工程与机电控制等方面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大型发电工程核心技术与基本技能,具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并在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流体机械及机电排灌工程等方向具有专长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流体力学、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电机学、发电厂电气部分、继电保护、水电站自动化、水轮机、水轮机调节、水力机组辅助设备、水力机组安装与检修等。实践课程: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到与水利水电、流体机械及动力工程相关的设计单位、电厂及施工单位、研究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安装检修、运行管理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到国内外相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继续深造或工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科,学制四年
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省级特色专业
专业特色:以水利电力为核心,围绕电力生产、输送与应用,进行教学科研活动,使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电力系统行业人才培养基地。不断加强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注重教学质量,就业率高。
培养目标:本专业隶属于电气类,培养学生具备电气工程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成为在电气工程领域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技术开发等部门从事设计、研发、运行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电磁场理论、微机原理及应用、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电力系统暂态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等;军事训练、金工实习、电子电气工艺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到各类发电厂、电力系统供电部门、电力勘测设计研究单位、电力管理等部门就业,就业前景良好。
★核工程与核技术 本科,学制四年
专业特色:适应国家核电发展需要,重视核电工程核心技术与基本技能训练,立足反应堆安全运行与管理,兼顾常规岛的设计与控制。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学生具备核工程与核技术基础知识,较全面掌握核电厂发电原理、核电厂系统及设备,核电厂安全运行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现代核电工程技术与基本技能,具有扎实的外语能力、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科学知识,成为在核工程与核技术方向具有专长的科技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技术基础、核辐射物理基础、核反应堆物理分析、核反应堆热工分析、核反应堆安全分析、核电厂系统与设备、汽轮机原理、核反应堆控制与保护、核电站仪表与测量、核电运行技术支持等课程;实践课程:军事训练、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就业去向:核能工程与核技术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运行和管理、教学、技术开发及科学研究等工作。就业前景:核电事业的快速发展将为学生提供优良的择业机遇,就业率100%。
★自动化 本科,学制四年
专业特色:本专业以工业自动化行业为核心,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具有“强(电)弱(电)并重,控(制)管(理)结合,软(件)硬(件)兼施”等鲜明特色。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自动化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能在工业企业、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有关运动控制、过程控制、制造系统自动化、自动化仪表和设备、机器人控制、智能监控系统、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物联网等方面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企业管理与决策、科学研究和教学等工作,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科技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转换技术,现代电器控制技术,电机及拖动基础,过程控制技术,运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与工厂供电等;军事训练、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电子安装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
就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适应性强,应用面广,社会需求量大,可到火电厂、水电站、电力系统、高科技公司、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邮电通讯、金融系统等行业从事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运行、管理、自动化产品开发与维护、教学科研等工作。
★电子科学与技术 本科,学制四年
专业特色:本专业以电子和光电子器件为核心,电子材料、工艺、器件、电路与系统构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是基础知识面宽、应用领域广泛的综合性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科学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创新意识以及跟踪掌握本专业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够在水利、电力及其他工业领域从事电力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子元器件、电磁场与微波方面的研究、开发、制造及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固态电子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光电子器件基础、激光原理与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电子系统设计、微机原理及接口等;军事训练、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电子工艺实习、微机原理及接口课程设计、电力电子装置及系统课程设计、电子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到水电工程局、电力系统企事业单位、电力电子系统研发等部门工作,有较好的就业前景。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本科,学制四年
专业特色:本专业培养在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既有铁路、地铁及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信号和控制方面专业人才,以适应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及对铁路信号技术和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专业宽厚的基础理论,较广泛的专业知识,较好的外语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系统地掌握铁路运输学科信号与控制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并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研究开发能力的本专业高级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原理、移动通信、铁路信号基础、车站信号自动控制、区间信号控制、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铁路调度指挥系统、编组站自动化;认识实习、软件开发实习、电子工艺实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
就业去向:毕业生主要从事铁路、地铁和城市轨道交通、厂矿企业铁路等领域中信息和控制方面的研究、设计、开发、系统集成、施工和经营管理等工作。毕业生可在国有铁路各路局、城市地铁公司、各地方铁路公司等部门从事技术开发与管理、工程设计及设备维护等工作,在铁路行业相关的研究院、设计院、铁路局、工程局、地铁公司、信号工厂、相关研发单位、学校等发挥重要作用。
机 械 学 院
机械学院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校初期设置的两个主干系之一。目前机械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学士、硕士学位以及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多层次人才培养和办学体系的工科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32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34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6人。师资队伍中具有全国模范教师、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优秀专家等多名,1个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 1个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郑州市首批科技创新团队。
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交通运输、测控技术与仪器四个本科专业。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且为河南省重点学科点,设有“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等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学院拥有机械学院实训中心、机械学院实验中心两个实践教学中心,拥有3个省市重点实验室。
学院近3年主持承担国家和地方政府科技计划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二等奖20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SCI、EI和ISTP三大索引收录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各类规划教材30余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目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2500余人。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很好,就业率在学校名列前茅。毕业生遍布祖国各地,受到社会普遍欢迎,特别是在水电行业口碑较好,多数已成为部门管理、技术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在国家的建设事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本科,学制四年
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专业特色:掌握机械设计及制造、计算机、机电控制技术的综合理论基础及基本技能,具有专业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及制造、计算机、机电控制技术的综合理论基础及基本技能,具有较为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并能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等某个方向上具有机电产品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专长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电工及电子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控制理论、微型计算机原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液压与气压传动、工程机械、内燃机构造与原理、工程机械底盘设计地盘设计、数控技术、PLC原理及应用、机床设计等;金工实习、机械专业基础类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实习、机械专业综合类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工程机械驾驶实习、工程机械实习、创新课程设计、汽车驾驶实习、汽车构造实习、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在机电设计制造企业、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及工程施工建设企事业单位、管理部门、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等部门工作,或到国内外有关教学研究单位相近学科继续深造。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本科,学制四年
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专业特色:掌握材料成型及控制、计算机以及机电控制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材料成型及控制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等能力。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材料成型及控制学科、计算机学科以及与机电控制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从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试验研究、销售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控制理论、微型计算机原理、材料科学基础、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材料成型原理、材料加工冶金传输原理、材料力学性能、塑性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金属与塑料成形设备、模具制造工艺、模具CAD/CAM等;金工实习、机械基础类课程设计、工艺实习、锻压课程设计、塑料模课程设计、焊接工艺课程设计、焊接结构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课程。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在相关研究机构、厂矿企业、高等院校从事材料成型工艺和模具设计以及新产品研究开发、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或到国内外有关教学研究单位相近学科继续深造。
★ 交通运输 本科,学制四年
专业特色:掌握汽车运用工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汽车测试与诊断、交通运输规划、交通运输企业设计与管理的能力。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汽车测试与诊断、交通运输规划、交通运输企业设计与管理、运输新技术与运输市场、汽车营销及技术服务和汽车运用方面的试验、研究、设计等方面专长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机械控制理论、运筹学、工程热力学、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汽车测试技术、汽车运用工程、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市场营销学、交通运输学、运输站场规划等;金工实习、机械制造工艺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汽车构造实习、汽车驾驶实习、汽车检测与维护实习、公路运输枢纽规划课程设计、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适合在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及工程施工建设企事业单位、汽车制造等大中型企业、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从事公路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设计、生产、管理、科研和教学等方面的工作或到国内外有关教学研究单位相近学科继续深造。
★ 测控技术与仪器 本科,学制四年
专业特色:掌握光、机、电、计算机应用及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基础理论与综合技术、具备仪器设计、测量与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光、机、电、计算机应用及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基础理论与综合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强,具备仪器设计、测量与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在国民经济有关领域从事测量与控制技术工作,并能进行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以及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机械设计、机械控制理论、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测控电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智能化仪表设计基础、测控仪器及装置、电子测量技术、计算机测控技术及应用、工程光学等;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电工电子实习、测控电路课程设计、传感器课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到仪器设计与应用、制造业、水利、交通、化工、邮电、通讯、电子、医疗卫生等部门的公司、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从事科研、设计、开发、教学工作或进一步深造。也可到航空、航天、导弹的研究、生产、维护和管理等部门工作。
土木与交通学院
土木与交通学院的前身为成立于1988年的土木工程系,土木与交通学院现设有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工程力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工程力学专业为河南省特色专业,土木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为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分别于2007年、2012年通过国家建设部高等教育专业评估和复评。
学院设有河南省防灾减灾工程院士工作站,拥有河南省土木工程一级重点学科和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结构工程学科为学校博士授权单位建设支撑学科。
学院现有教工123人,教授23人、副教授34人,高级工程师4人,博士47人,其中河南省高校特聘教授1人,校级特聘教授2人。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2人,河南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省部级优秀教师9人,河南省杰出创新人才2人。
近五年主编国家和省部级统编教材近50部,获得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河南省优秀图书奖1项。2000年以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和省级科技攻关项目等1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建筑工程鲁班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3项,出版专著近30部。
★土木工程 本科,学制四年;专升本,学制两年
省级特色专业、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专业特色:本专业通过建设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首次评估和复评估,拥有河南省土木工程结构类课程教学团队和校级土木工程材料类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有河南省岩土力学与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和河南省土木工程综合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培养目标: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较全面掌握土木工程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理工兼备的宽厚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砼结构设计原理、砌体结构、钢结构设计原理、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工程概预算和土木工程施工等;认识实习、测量实习、生产实习、实验技能训练、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砌体结构课程设计、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课程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
就业去向:毕业后可从事土木工程领域的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监理及研究等工作。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本科,学制四年
专业特色:本专业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建设,突出桥梁工程,兼顾道路工程和隧道工程,重视行业新理论、新技术、新工法和新结构的应用,强化计算机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采用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模块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培养目标: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较全面掌握道路桥梁工程的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具备宽厚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能在道路桥梁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教育与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砼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桥道工程、桥梁基础工程、工程概预算、桥梁工程施工等;认识实习、测量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训、道路勘测设计、砼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桥梁工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在道路桥梁领域从事道路桥梁方面的勘测、规划、设计、建造、监理、咨询、管理(检测、评价、维护)等方面的技术工作。
★交通工程 本科,学制四年
省级特色专业
专业特色:本专业建有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硕士点,使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交通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从事交通控制与管理以及道路勘测、设计、施工建设的初步能力。
培养目标:以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科学修养、强的学习与交流能力,具有交通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向的控制能力,能在国家及省、市的发展规划部门、交通管理部门、交通规划与设计、施工部门等从事相关方面的工作,并能够进一步从事交通工程及相关学科研究的高级管理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交通工程学、交通规划、道路工程、道路勘察设计、管理运筹学、测量学、工程施工与概预算、高速公路控制与管理等专业课程;认识实习、测量实习、港站实习、道路设计、桥梁设计等多项实践和试验环节。
就业去向:能在国家及省、市的发展规划部门、交通管理部门、交通规划与设计、施工部门等从事相关方面的工作,并有能力成为进一步从事交通工程及相关学科研究的高级管理技术人才。
★工程力学 本科,学制四年
省级特色专业
专业特色: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素质,求创新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掌握坚实的工程力学专业理论,力学现代实验技术,工程计算及软件开发技术,并能综合利用这些知识和技术解决工程领域中的实际力学问题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新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有限元法及程序设计、结构动力学、结构优化设计、数值计算方法、力学与工程、断裂力学、结构稳定性分析、振动理论、实验力学、砼结构设计原理;金工实习、钢结构课程设计、结构试验与检测技术实习、材料力学实验、理论力学实验、流体力学试验等实践和专业实验环节。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与管理部门以及科研单位从事与力学有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工程计算、力学教学工作。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本科,学制四年
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专业特色: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培养先进材料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专业紧缺人才。进一步结合学校的校情和办学特色,突出绿色建筑材料、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新型高效胶凝材料、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建筑保温与隔声材料、纳米材料及先进功能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前沿。
培养目标:本专业分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与开发、材料性能检测、材料生产管理三个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无机材料性能、测试及研究方法、粉体工程、材料制备原理、热工过程与设备、无机非金属工艺学(含硅酸盐、复合材料)、工程力学、工程图学基础、胶凝材料学等;工程检测设计、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训、商品混凝土公司实习、构件生产与检验、材料试验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在政府材料职能部门、无机非金属材料管理部门、材料生产企业、建设工程检测公司等单位从事材料管理、检测、设计、科研等工作。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本科,学制四年
专业特色:本专业根据国家战略性需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立足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校情和办学特色,突出固体废弃物制备新型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绿色建筑材料、建筑保温与隔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前沿,培养国家在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方面的专业紧缺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科学修养,较强的学习与交流能力,具备资源循环与开发、研究、设计、规划和管理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废弃物资源化工程原理、工程材料科学与设计、材料制备科学、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胶凝材料学、环境材料、再生资源工艺和设备、粉体工程、选冶工程概论、工程经济学等;再生资源工艺课程设计、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训、认识实习、测量实习、构件生产与检验、材料试验等。
就业去向:毕业后具备在资源循环与开发、研究、设计、规划和管理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的前身是环境工程系,始建于1993年,2006年更名为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学院设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环境工程、消防工程、应用化学等五个本科专业。其中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为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学院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拥有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市政给排水方向)、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8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职称41人,博士37人。有省部级重点学科带头人1人,河南省优秀教师2人,河南省十大师德标兵1人,河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
学院环境工程实验中心有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等2个专业基础实验室;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消防工程、应用化学等5个专业实验室;工程环境监测实验室1个。面积4000余平方米,仪器总投资1300万元。
2012年来,学院教师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论文50余篇,已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9项,出版专著(教材)14部,22项成果通过了省级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项成果获得了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服务于环境保护、城市建设与发展,培养基础扎实、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应用型人才。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本科,学制四年
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专业特色:充分体现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土木特色”与“水特色”相结合;注重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突出对学生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理工兼备的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并在城镇给水排水工程、工业给水排水工程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以及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工程的规划、设计、研究等方面具有专长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水分析化学、给水排水物理化学、水处理生物学、电工电子技术、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水泵与泵站、水力学、工程力学、测量学、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质工程学、水工艺设备基础、城市水工程仪表与自动控制、工业水处理、水工程施工和水工程经济;测量实习、认识实习、运行实习、毕业实习、水泵与泵站课程设计、给水排水管网课程设计、建筑给水排水总称课程设计、水质工程学Ⅰ课程设计、水质工程学Ⅱ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从事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院、工矿及建筑企业和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科研开发方面的工作。
★环境工程 本科,学制四年
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专业特色:结合学校的水利特点,突出水污染控制的专业特色。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较全面地掌握环境工程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宽广环境工程专业知识、较强英语语言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从事城市和工业企业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控制与治理、污染监测、环境评价等方面工作和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流体力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技术、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物理污染控制工程、废弃物控制工程、环境监测、工业废水处理及环境评价、水的再生回用技术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管道工程课程设计、水泵与泵站课程设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工业废水处理工程课程设计、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在环保部门、规划设计单位、工业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从事环境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以及教育、研究开发等。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本科,学制四年
专业特色:以人工环境和能源应用工程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为主要方向,突出供热空调、制冷热泵及燃气工程应用,强调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人工环境与设备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具备空调、制冷、供热、通风、净化、冷热源、供燃气、建筑给排水、建筑电气等城市大型建筑热能供应系统和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安装、运行、研发能力,具备特殊空间环境的设计开发能力,具备制定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方案能力,具备施工组织和项目管理的能力,具备计算机制图的能力。
主要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暖通空调、制冷技术、供热工程、锅炉与锅炉房设备、燃气输配、城市燃气源、燃气燃烧与应用、建筑电气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空气洁净技术、空气污染控制、建筑设备自动化等;建筑设备工程综合课程设计,热网综合课程设计,燃气管网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课程实验、工程管理与经济等。
就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去设计院,建筑开发商,空调公司,能源公司,暖气供应,政府部门等。
★消防工程 本科,学制四年
专业特色:以城市建筑防火应用工程的设计、施工、调试、验收、运行和维修保养为主要方向,突出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防烟排烟系统、泡沫气体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应用工程,培养工程应用型高级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数理、英语、计算机基础,熟悉《消防法》及防火设计的各种《规范》,具有良好的建筑防火设计的知识和能力,良好的工程概预算和施工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具有消防监督、火灾调查和灭火救援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主要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消防燃烧学、消防法规、消防给水工程、防排烟工程、火灾动力学、建筑防火技术、火灾调查、灭火工程、技术、火灾识别与联动技术、火灾风险评估、消防工程施工和概预算等;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消防工程综合实验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以在建筑设计院、消防工程公司、大型企业、武警消防部队、消防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消防工程技术的设计、评价、监测,以及消防设备、仪器的设计、开发与制造等工作。
★应用化学 本科,学制四年
专业特色:依托我校水、电特点,应用化学专业形成以电厂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为主导的鲜明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本专业产学研结合紧密,积极开展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输送应用化学专业高级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热电厂和核电厂水处理工程设计;热电厂和核电厂水质监测、分析与水处理;特种化学品合成;离子交换除盐及膜法除盐、冷却水再生回用等方向上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仪器分析、电子电工技术、热力发电厂概论、热电厂水处理、核电站水质工程、工程热力学、应用电化学、材料化学、燃料与用油、材料的腐蚀与防护、膜科学与技术、管道工程、化工原理、精细化学品化学、化工安全生产与评价、仪器仪表与自动化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以到热电厂、核电厂、化工厂、环保部门等与应用化学相关的工厂、公司或研究所、高等院校、环保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工程设计、科学研究、新产品开发、材料防腐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选择到国内外相近学科的研究、教学单位或行业继续深造或工作。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的前身为成立于1988年的土木工程系,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于2006年2月将原土木工程系的建筑学、城市规划、艺术设计等5个本科专业划出,成立建筑学院。2015年5月,将艺术设计、视觉传达等3个本科专业划出(成立艺术与设计学院),新的建筑学院保留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3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5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5人,国家一级美术师2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4人,国家一级结构工程师1人,河南省管专家1人,博士7人,在读博士5人。学院拥有建筑与艺术实验中心,7个实验室。建筑学院具有建筑与土木专业硕士点。建筑学专业为河南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学院一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河南之星”、“河南省建筑学专业七校联合设计”、 “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各类建筑、规划及艺术设计竞赛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学院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形势一直名列学校前茅。
学院一直坚持教学、生产与科研相结合。近5年建筑学院承担各级纵向、横向项目50余项,科研成果鉴定30余项,成果获得各级奖项15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2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40余部。
学院重视学术和人才交流,与华北水利水电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和机械部第六设计院等三十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建筑学 本科,学制五年
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专业特色:以人居环境学科群为基础,结合学校水利、土木、能源学科平台,以中原地域建筑文化、传统建筑技术和材料、水利景观建筑设计规划为发展方向,通过“单一入口、多层出口”的培养方案,强化实践和体验教学环节,注重建筑师执业能力训练,结合校内外实践平台和人才培养渠道,将学生培养成从事建筑设计的专门人才或建设领域的通用性人才或研究型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设计基本功,多层次拓展知识结构,开发逻辑及形象思维,获得建筑设计基本素质训练、基本功扎实、专业素养全面、并有一定创新精神的建筑学及相关学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初步、建筑设计、美术、建筑构成、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基本原理、建筑结构造型、建筑物理、建筑设备、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人机工程学、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规范等;素描实习、色彩实习、建筑认知与调查、设计实习等。
就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到各类设计院所和其他设计机构从事建筑设计、小区规划、场地设计工作,也可到房地产机构从事技术管理、高校建筑教育、政府机关的建筑管理职能部门及其它与建筑学和建筑设计相关的工作。
★城乡规划 本科,学制五年
专业特色:以城乡规划学科为基础,以建筑类、地学类学科群为依托,构建地理信息、规划设计、模拟展示的多维平台,强调以中原地域文化为背景的城市设计、具有历史文化氛围地段和村镇发展保护规划的专业方向,培养能够综合分析和解决城镇发展问题的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掌握城乡规划专业技能,了解城乡规划相关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环境与生态学、城市经济学、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工程系统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概论、区域规划概论、中外城市发展史等。同时开有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列课程环节。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以到城乡规划设计院、规划院、建筑设计院、房地产公司、各地规划局和建设局管理机构及其相关的开发和管理、研究与教育等相关部门工作。
★风景园林 本科,学制五年
专业特色:以风景园林学科为基础,以建筑类学科群为依托,融合学校水利、水生态学科优势,突出城市滨水景观、水利型风景区规划、生态资源利用与遗产保护方向,培养能够综合解决城市空间、环境、生态问题的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风景园林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够从事风景园林领域规划与设计、工程施工、建设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中外风景园林史、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植物造景、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水利型风景旅游区规划、滨水景观设计,模型制作、素描实习、色彩实习、风景园林设计实践、园林认识实习、古建筑及园林调研与测绘实习、风景园林专题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就业去向:从事风景园林保护、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科研、投资和开发等相关部门技术和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就业率不断攀升。
艺术与设计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现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3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艺术专业为河南省特色专业。学院拥有艺术实验中心及6个实验室。学院现有教职工3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人,学院在校本科生685人。
近三年学院教师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参加国家级展览或竞赛20余项,参加省市级展览或竞赛共40余项,获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或参编教材和专业书籍13部,鉴定科研成果20余项。
学院学生积极参与“河南省明日之星大赛”、“河南省包装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科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院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学院重视学术和人才交流,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与人才培养交流关系,并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公共艺术 本科,学制四年
专业特色:通过艺术造型能力与视觉设计能力的训练,掌握现代城市的公共景观、公共场所等领域的空间造型规律,培养具有当代公共艺术文化精神和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与设计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以公共空间设计为依托,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具备扎实的美学基础及公共艺术设计能力、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熟练掌握公共艺术及相关美学、设计专业的知识,并能在公共艺术研究、设计、生产等领域从事公共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
主要课程:绘画、装饰基础、雕塑基础、材料与工艺、建筑与环境设计、空间形态设计、展示设计、公共景观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环境雕塑造型、壁画与浮雕、数码图形处理等;素描写生、色彩写生、公共艺术研究与考察、色彩风景写生、公共艺术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到各级市政规划部门、交通部门、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设计、研究、教学及管理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学制四年
省级特色专业
专业特色:本专业在传统平面设计专业设置的基础上,突出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时代特征,以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新媒介的应用作为培养重点。专业教育目标符合现代社会及企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部分交叉型课程和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兴设计课程,培养模式强调设计教学结合设计实务,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素质和对设计任务的解决及实践能力,有效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具备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创新时代需求,熟练掌握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及现代数字媒体的设计知识,并能在视觉传达设计相关的教育、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美学、文字与版式、包装设计、广告创意与设计、企业形象、数字媒体设计、书籍装帧、展示与陈设、平面设计与印刷、商业插图设计等;“两课”类社会调查、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民族艺术研究与考察、专题设计、色彩风景写生、毕业设计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到新闻出版、平面印刷行业、广告创意及策划、企业CIS策划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商业插图、网站设计及网页制作、商业摄影、家居软装饰设计、展示及陈列设计、影视制作及编辑、栏目包装、电视片头制作等相关领域工作。
★环境设计 本科,学制四年
专业特色:本专业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为指导思想,利用我校扎实的美术、建筑、城市规划专业学科平台,结合我校水利方面的学科优势,建设具有滨水景观设计特色的新型景观设计学科。
培养目标:符合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高等艺术学校从事环境设计或教学、研究工作,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
主要课程:建筑设计史、建筑设计方法学、室内外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人机工程学、建筑模型制作与工艺、建筑及环境设计调研方法、数字化环境设计、建筑环境设计相关软件、植物学、设计学、美学、环境心理学、造型基础、景观设计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到城市管理部门、综合性设计院、市政环境施工单位、房地产开发单位、与环境设计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单位等工作。
管理与经济学院
学院前身是1994年成立的经济管理系,2006年更名为管理与经济学院。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300余人,研究生近300人。现有教师116人,其中河南省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17人,副教授30人,博士50人,近20%的教师具有博士后研究经历或海外学习背景。学院还聘请了20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为兼职教授和指导教师。
学院现有经济学、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7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工业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为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会计学被评为河南省特色专业,技术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被评为河南省精品课程。学院拥有经济研究所、科技创新与创业研究中心等5个研究机构。
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近5年来,共完成科研立项100余项,其中国家级等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科研成果鉴定60余项,获省级一、二等奖以上奖励10余项;发表论文1000余篇,出版著作或教材50余部,其中被SSCI/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
学院拥有14个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利保障。在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学院以加强学风建设为主线,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推动学生全面、高质量就业。
学院先后获得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模范教工小家”、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 经济学 本科,学制四年
专业特色:经济学基础深厚,专业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了解水利经济,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熟练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投资学、运筹学、财务会计、技术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市场营销实务、市场调查与预测、广告学、现代物流管理、运输与配送实务、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基础会计实训、证券期货投资模拟等。
就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能够到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从事综合性经济管理、政策研究、经济分析、预测、规划等工作。
★ 会计学 本科,学制四年;专升本,学制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