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答题“三注意” 避免无谓失分
点评人:南宁三中历史学科中学二级教师 谭峰
在高考改卷中发现,考生的历史科目主观题得分率普遍不高,平均分多在23~25分左右。这是由几方面原因造成,如,未能完全理解出题人的意图便作答;审题不清,只看问题不看材料便按惯性思维作答等。
此外,考生判断能力不强、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一些基本史实、基本概念掌握不准确;阅读能力低、不能从所给的材料或所设的情景中提取有效信息;缺乏阅读材料基础上对有效信息的整合、迁移能力,无法有效概括归纳观点,答了很多,但总是答不到点子上等,这些都是高考历史学生失分最主要的原因。
谭峰建议,考生在高考时,可注意以下方面技巧,尽量避免失分。首先,注意书面表达的规范、整洁。在对主观题作答时,注意将答案分要点回答,并标注大、小序号分层书写;其次,语言要规范,表述时要运用教材语言、历史学科语言和时代语言,准确、精炼;再次,答题逻辑要规范。考生在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时,可根据材料的分号、句号等标点符号分段,缩句后提取核心思想,通过深入问答“为什么”提取其隐性信息。考生回答要点时,切不可直接照抄材料。整句照抄不能得分,必须自行浓缩后提取观点。在组织答案时,考生要打开思路,坚持“点多、面广、不展开”的原则,尽量覆盖考试答案的采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