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冀州中学2014---2015年上学期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
I卷选择题(50个,每个1.2分,共60分)
1.《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
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A.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 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 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 据材料可知,左雄建议东汉察举制要 ①改变单凭“德”选拔人才的标准②规定察举年龄必须在四十岁以上 ③辅以考试来甄别察举对象的能力④结合科举制度多种途径选拔人才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4.2002年在湖南省湘西里耶古城发现大量的秦简,其中J1(12)10简内容是:(正面):廿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六月癸醜(丑),遥(迁,派遣)陵拔(应为“掾”,吏)訓 ,(刑讯)蜜衿(蛮荆)。(背面):鞫(ju,审讯犯人)之,越人以城邑反。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朝统治范围最远已达湖南 B.秦朝郡县制度得到全面推广
C.楚国遗民流窜到湘江流域 D.秦朝制度推广引发矛盾冲突
5.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6.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莅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互以他官典领,虽有正官,非别敕(另有皇帝的命令)不治本司事。”这说明宋朝
A.正官仅用以表示官员品秩 B.政权运作因袭唐制
C.机构重叠官员职责不明确 D.相互牵制加强集权
7.1835年7月,一位留居中国的英国人在英文杂志《中国文库》上撰文称:“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现在尚需显示中国已经如何阻止这一制度的美中不足,就像在几乎所有她的其他科学和技术中的不足一样。”英国人所说的“中国人的发明创造”是
A.宗法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8.某大臣上书皇帝:“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此大臣主张
A.建立一省制提高行政效率 B.削弱宰相权力以强化皇权
C.实行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 D.加强相权以提高政府效率
9.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10.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等。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C.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 D.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
11.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而到了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克思的观点发生这样鲜明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认为
A.太平天国运动既不反对帝国主义也不反封建主义
B.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C.“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
D.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停滞,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12.“面对与西方的冲突一败再败,当时的开明士大夫阶级发动了‘自强’运动,打算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工具来保护中国文明,即通过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势,保持中国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斯塔夫里阿诺斯随即指出:“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斯塔夫里阿诺斯之所以认为“荒谬”,主要是因为
A.工具方面的西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的西化
B.西方文明已使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严重动摇
C. 不彻底否定封建制度就不能使中国真正强大
D.西方文明与儒家文明两者根本对立无法兼容
13.美国史学家芮玛丽在《同治中兴》一书中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他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材料中“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 维新变法 D.实业救国
14.甲午开战前的1893年,日本拥有十人以上工人的工厂,有3019家,其中使用蒸汽动力的675
家。工人人数38万人。铁路2039.6英里,使用蒸汽动力的轮船11万吨。日本完全实现了资本
主义近代工业化。而与此同时,中国官办工业企业24家,私人资本兴办的工业企业,也只有100
多家。只能给古老的帝国提供一点近代化工业的“点缀”而已。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近代工业实力决定战争性质 B.日本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
C.中日近代化程度决定战争胜负 D.甲午战争前中国近代化停滞不前
[page]
15.有学者写到“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作为基本起始点和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西方思想启蒙以宗教改革中个体的觉醒为基础
B.五四运动在侧重救亡的同时忽略了个体的启蒙
C.造成中西思想启蒙差异是由于工业化程度不同
D.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思想界加强了对个体的重视
16.近代中国的孱弱使中国丧失了更多领土。在封建化后期的中国,台湾已逐步被列强占领。萨苏
说道:在日本佐世保海军基地至今还有当年台湾抗日军民所使用的大炮,这种大炮很多是嘉庆和
道光年间制造的,但台湾人民当时就用这样的武器抗日。“萨苏说法意图在于( )
A.证明自古以来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B.阐述中国孱弱得实质是科技、制度的落后
C.表明台湾人民积极抗战,心向祖国 D.说明近代中国的孱弱使中国丧失了更多领土
17.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
A.变法维新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社会主义
18.“共和建设之初,所以艰难不易现实,往往复反专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社会之惰力,阻碍新法使不易行,非 共和本身之罪也。其阻力最强者,莫如守旧之武人,及学者。”陈独秀这段论述表明他认为辛亥革命后出现帝制复辟现象主要是由于
A.辛亥革命并未真正确立民主共和制 B.康有为等守旧保皇党人的支持推动
C.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真正理解民主制 D.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复辟帝制的基础
19.1919年5月9日,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在衡阳越级通电大总统徐世昌:“彼莘莘 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以草击钟,以卵击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该材料说明
A.北洋军阀支持五四运动 B.学生爱国热情影响广泛
C.学生运动导致军阀分化 D.北洋军阀内部派系林立
20.20世纪初,立宪派成立了许多立宪团体,仅1906至1908年即多达50余个。与此同时, 立宪派还创办了为数众多的宣传君主立宪的报刊杂志,曾多次开展国会请愿运动,形成为声势较大的政治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政治影响。这种现象
A.促进了中国人民的集体觉醒 B.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群众基础
C.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D.推动了民主宪政在中国的发展
21.20世纪初到中国访问的英国学者杜威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信中的“政治改革运动”
A.首先爆发于上海 B.使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C.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D.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22.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空白处最有可能是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食品工业
数量(家) 72 3 193 100
A.造纸业 B.酿酒业 C.交通运输业 D.纺织业
23.梁启超在1922年这样认为:“孟子常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观念。……我们平心一看,几千年中国历史,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何止中国,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埃及呢,能说现在比‘三十王朝’的时候进化吗印度呢,能说现在比优波尼沙昙成书、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进化吗……又如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较,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所以从这方面找进化的论据,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在这里,他想要强调的是( )
A.前代胜于当代,昨天胜于今天,历史在倒退
B.“治乱论”比进化论更适合解释某些历史
C.一治一乱的史观适用于古代而不适应于当代史
D.古代史学观点通常缺乏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
24.1922年,陈独秀在《造国论》一文中说:“在中国这样的殖民地状况之下……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期尚未成熟,只有两阶级(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的时期是己经成熟了。”陈独秀这是在解释和宣传
A.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 B.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针
C.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第一个党纲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25.1928年11月中共中央发表的《告全体同志书》中写道:“对资产阶级认识的错误,以为现在资产阶级革 命的阶段上,资产阶级还有革命的作用,还需要一个革命的高潮这种倾向,在客观上,完全是帮助资产阶级,完全不了解‘争取群众’的意义。”材料信息表明中国共产党
A.已经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B.认识到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C.仍然坚持城市斗争为中心 D.认为资产阶级已经成为反革命的力量
26.在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中,孙中山是全党核心,在党内几乎有说一不二的权力。中共方针政策多不能直接推行,而必须通过在国民党内团结左派、争取中派、打击右派等间接方式实现。这充分表明
A.国共合作后中共没有取得实质性权利 B.这时候的国共合作属于党外合作
C.改组后的国民党并没有太多的变化 D.国共两党必将分裂
27.《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在苏维埃政权领域内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和他们的家属,在十六岁以上皆享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接选派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会议(苏维埃)的大会,讨论和决定一切国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务。”这种民主形式的主要特点是
A.确立了党对政府的绝对领导 B.体现了民主的阶级性
C.实行工农大众的直接民主 D.实行最广泛的人民民主
28. 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
A.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B.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C.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 D.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
29、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施政纲领》规定,在边 区的民意机关和政府中,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 步分子、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在政权工作中, 要不断健全民主制度,党员必须与党外人士实行 民主合作,倾听他们的意见,遇事共同商量,不 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根据“三三制原则”成立 根据地政权属于( )
A.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对峙的全国性政权 B.隶属于国民政府直接领导下的民主联合政权
C.是苏联领导下的工农民主联合政权 D.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民主联合政权
30.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到:“(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此处强调的是
A.土地私有的必要性 B.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C.内战胜利的可能性 D.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3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除了受日本的外来入侵、派系政客及新军阀的内部倾轧之威胁外,国民政府还面临着来自共产党的更大、更根本的挑战。”下列四幅地图最能体现这一时期共产党对国民政府挑战的地区是
\
32.毛泽东在1949年6月30日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 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毛泽东提出了“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毛泽东发表这些论断的主要意图是 )
A.建立新中国后必须与社会主义苏联结盟 B.首次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
C.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提供理论准备 D.打消民主人士中尚存的走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page]
33.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阐释”、“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是指辽沈、淮海和平津战役
B.“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
D.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4.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感到“痛苦”是因为“散伙”的做法( )
A.违背了共同致富的愿望 B.改变了土地的经营方式
C.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脱离了当时农村的实际
35.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 报告》,建议在今后3 -5年内从发达国家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就是所谓的“四三方案”。这一方案推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对外引进高潮的出现,不少项目都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建成投产。该方案出台表明
A.西方爆发经济危机寻找新的市场 B.中国全面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中国与西方关系有了实质性缓和 D.中国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36. 中日关系一直是中国人关注的重要对象之一,80年前,戴季陶所著的《日本论》中写到:“‘中国’这个题目上,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到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功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了。”这句话主要体现了作者
A.希望中国人最大限度地去亲近日本 B.认为日本人比中国人在对待对方上更明智
C.主张对日本加深了解,进行研究,做到知己知彼D.认为义和团运动是思想上的闭关自守
37.面对波斯人的入侵,雅典使节向斯巴达人保证说,他们绝不会背叛希腊人,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血缘和语言、共同的祭坛……在城邦危机时代,“泛希腊主义”的思想观念日益强烈。从表面上看,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形成似有助于希腊世界的政治统一,但是希腊人的文化认同感植根于更深刻的层次。在他们看来,他们与非希腊人的本质区别正在于他们是生活在城邦里的,而非希腊人不是;他们作为“城邦动物"的属性才构成希腊文化一致性的原初基点,其他的表征均衍生于此。该材料
A.论述了希腊没有形成统一国家的原因 B.体现了希腊人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C.说明了希腊城邦之间矛盾重重 D.解读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内涵
38.河北某法院墙上写着古罗马谚语:“举证之所在,败诉之所在。”(如右图),可以看出罗马法的特点
\
A.强调诉讼是必须环节 B.强调审判的实用有效性
C.强调遵循法律程序 D.强调判决以证据为准
39.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写道:“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下列能印证“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的史实是
A.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B.以财产取代出身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
C.实行“陶片放逐法”对付别有企图的野心家 D.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
40.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材料说明
A.罗马法完全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B.罗马法因具有资产阶级性质得以在近代推广
C.罗马法对近代西方的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D.近代英国非常重视法制建设
41.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曾这样描述:“他又规定所有住在同一村社里的人彼此都是村民,使他们不用祖上名字相称,而正式以村社名字相呼,以免新获得公民权的公民引入注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材料中的“他”指的是克利斯提尼②该措施极大地扩大了希腊公民群体的范围
③该措施基本铲除了雅典的氏族制残余④“他”的改革促使雅典民主政治的逐步完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2. 西塞罗是古罗马著名的政治家、演说家、法学家和哲学家。他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法学思想是[X_]
A.制定成文法,限制贵族的专横 B.法律应该给罗马公民更强有力的保护
C.实行万民法,使法律有更大的适用范围 D.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
43.在宪章运动的年代里,英国有几百万人都被发动起来,并在《人民宪章》(1838年)上签名。宪章派提出必 须改善人民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这对当时的资产阶级统治的打击是极为致命的,迫使他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 的道路。该材料反映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是
A.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实力大大增强 B.英国资产阶级急于寻找海外市场
C.英国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所导致 D.英国资产阶级急于转移国内矛盾
44、奥巴马历史性地当选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并 于2009年1月20日就任第56届总统。为此,许多 非洲裔选民流下了激动的热泪。奥巴马说:“这是 除美国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他的当选表明 ( )
①自1787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以来,美国的选举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②美国的民权运动取得重大胜利
③随着时代的进步,美国的种族歧视观念正逐步 淡化
④共和党候选人奥巴马的竞选主张赢得了大多数选民的支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45.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
①秦汉郡县制 ②《十二铜表法》
③英国《权利法案》 ④美国《1787年宪法》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46.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二款:“……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各州人口数目指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3/5。……人口的实际统计应于合众国国会第一次会议3年内以及此后每10年内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宪法中关于人口统计的规定
A.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改选众议员每十年进行
C.保障公民的自由与平等 D.协调各州之间的矛盾
47.乾隆帝和华盛顿是同一时期东西方世界的杰出人物。l796年两者同时选择了让出权力, 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而华盛顿则留下了《告别辞》,谢绝再次被列为总统候选人,飘然远去。下列关于两人行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对君主专制体制的否定 ②为政治民主化做出典范
③让位有着本质的不同 ④让位都是无奈之举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page]
48.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3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
A.首相有权解散帝国议会 B.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C.首相只对帝国议会负责 D.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
49. 图3是法国1875年宪法部分修正案(1884年8月l4
日)。发布这些修正案的直接目的是\
A.否定巴黎公社
B.确立共和政体
C.阻止保皇派复辟
D.建立君主立宪制
50.“一份材料出一份货,十份材料出十份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这话听来好像很对,没有材料你出什么货?没有史料你写什么历史?但深入追寻一下,也是有问题的。……所以,不是一份材料出一份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份货。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 B.史料解读当遵循逻辑性
C.史料蕴含信息有多寡之分 D.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
II卷(共40分)
51.(25分)“学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艺是指七种自由艺术(也是学习课程),即文法学、修辞学(包括雄辩术)、辩证法(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起源于古希腊人、特别是雅典人的日常生活。
——根据[美]布鲁巴克《西方课程的历史发展》
材料二 在16—19世纪,除了渊源于古代四艺中的天文学外,力学、地理学、物理、化学、数学等新的学科都巳相继出现。
——根据[美]布鲁巴克《西方课程的历史发展》
材料三 某中学课程表(1968年5月—1969年)
一 天天读 革命歌曲 代数 运动
二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外语 运动
三 天天读 农业 语文 运动
四 天天读 农业 代数 运动
五 天天读 语文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六 天天读 外语 军训 运动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七艺“起源于希腊人,特别是雅典人的日常生活”?(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6-19世纪出现一系列新学科的经济、文化原因是什么?(8分)
(3)根据材料三,该中学的课程设置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特点,试从国际与国内两方面进行分析。(12分)
(4)结合以上材料,就“学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3分)
52.(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当时还创造了“三监”制度,并成为以后秦汉时的监察御史和刺史制度的渊源。此后中国各朝代都建有权力监督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西汉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唐、宋、元、明、清的监督制度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忽必烈曾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这些制度虽有一时一地之效,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难以保持持久威慑力的主要制度原因。(5分)
材料二 一年来,我们的党乘着革命的高潮,有突飞的发展,这自然是一件可喜的现象。但同时投机腐败分子之混入,也恐是一件难免的事……此种分子近来各地均有发现,大会为此决议特别训令各级党部,迅速审查所属同志,如有此类行为者,务须不容情地洗刷出党,不可令留存党中,使党腐化,且败坏党在群众中的威望。
——摘自1926年8用4日中央扩大会议通告——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共颁布《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通告的背景。(3分)
材料三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的思想。“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特别提醒全党,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他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党的地位变化说明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2分)
材料三 我国法学家代表在第二十二届世界法律大会“反腐败的国际合作”专题研讨会上表示,为严厉打击腐败现象,中国从立法、司法、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不但修改、完善了有关腐败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立法,在中国检察机关专门设立了负责立案侦查、起诉涉嫌腐败犯罪案件的反贪污贿赂局,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还专门出台了相关司法解释,中国的反腐败斗争已取得明显成效。
——节选自襄阳党建网(2005年9月)
(4)依据材料三,分析新时期廉政建设的新特点。(3分)结合材料,概括党在反腐倡廉方面的主要经验。(2分)
河北冀州中学2014---2015年上学期
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答案
1----10 AAADB ACDCD 11---20 DCBCB CBDBD
21---30 DDBAD ADCDB 31---40 DDBBC CADBC
41---50 DDDCB DABCD
51.(25分)(1)实行直接民主(或民主制度);注重修辞;人文精神产生;注重逻辑与美育。(每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得满分2分)
(2)①经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地理知识的作用突出(三个事件任答2个,每点1分,共2分)。工业革命,科技与生产结合,物理、化学、数学等知识日益重要;(2分)
②文化: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2分)人文主义(或理性主义)。(2分)
(本小问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3)特点:①重视意识形态教育(或政治教育);
②重视与生产相结合;
③忽视科学知识;
④与军事斗争相结合;
⑤个人崇拜。(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得满分4分)
原因:①国内: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困难。(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得满分4分)
②国际:外交形势恶化;美国孤立封锁;中苏敌对;冷战;两极格局。(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得满分4分)
(本小问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考生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4)看法:取决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需求;不同的历史时期知识的重要程度不一样等。(3分)
52. (1)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3分)
原因: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2分)
(2)国共合作,北伐胜利进军,随着党员队伍扩大,为纯洁党的队伍树立党的威信,发此通告。(3分)
(3)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党即将成为执政党。(2分)
(4)加强国际合作;完善法制建设;加强机构建设。(3分)始终坚持思想教育和作风建设;不断完善法规和制度。(2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赋分。)
>>点击下载完整版 河北省冀州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