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历史 - 正文
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四川 天津 陕西 湖南 福建 重庆 安徽 辽宁 江西 海南 宁夏 吉林 山西 广西 云南 新疆 黑龙江 青海 甘肃 西藏 河北 贵州 河南 内蒙古

湖南省衡阳市五校2015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来源:2exam.com 2014-11-26 14:30:17

衡阳市2015届高三11月五校联考
(衡南一中、衡阳一中、祁东二中、岳云中学、衡阳市一中)
历史试题卷
时量: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的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的嬗变。在此,“制度的重新构建”指
A.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               B.重新确立以血缘为核心的宗族关系
C.巩固华夏国家的礼制                       D. 提倡自由平等的观念
2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史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该段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D“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3. “公元前一世纪……为了增加政府的新血液,仿效战国时代‘招贤’办法,命高级官员和地方政府推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人士,政府中非贵族血统的官员群遂逐渐形成一个新兴的士大夫阶层。”这里的“招贤”办法是
A.世官职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4《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的剧烈变动                   B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 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5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是指
A 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               B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
C 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D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
6.某学者认为:辛亥革命还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环下的朝代更替,关键不在于辛亥革命采取的理论体系,而是应该重新估价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发展速度。根据现在的研究,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的前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的识字率都高于中国。该观点强调的是:
A.三民主义思想存在缺陷                B.辛亥革命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
C.革命实际没有推动社会重大进步        D.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封建制度
7.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王位继承法》,其中规定:“以后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凡被法院定罪的人,国王不能随意赦免。”该规定
A.确立了英国的议会主权原则              B.确立了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
C.使英国国王开始“统而不治”            D.标志着议会取得对王权的最终胜利
8.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与该观点相吻合的是
A. 工业革命加剧了殖民扩张              B. 工业革命催生了自由主义的兴起
C.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 工业革命产生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9. 如果将价格革命前欧洲拥有的货币总量设为100,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拥有的货币总量(m)设为60,商人、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拥有的货币总量(n)设为40,若价格革命后欧洲货币总量上升为1000,那么,下列关于m、n的四组数据的推理判断可能正确的是
A.m=900,n=100                 B.m=800,n=200
C.m=600,n=400                 D.m=400,n=600
10  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的法学专家徐显明教授认为:罗马法堪称世界范围内的最伟大的法典,它对法学的精神性的贡献,跨越了时空。据此,罗马法的最突出贡献是
A 构建了一些法律分类模式,如习惯法、成文法
B 提供了制度性的样板,如债权制度,侵权制度
C 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如平等、自由、自治等
D 设计了一般性的原理,如法律关系主体与客体
11.卢梭在《民约论》中说:“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则是国家的大脑,大脑指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大脑可能陷于麻痹,而人依然活着。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
A.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关系            B.议会至上,以法治国
C.无授予则无权利    D.防止集权是制度设计的根本
12.《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序言中写道:“为建立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材料表明制定此宪法是为了
A.防止因权力集中而造成腐败                       B.纠正邦联体制的弊端
C.保障美国的国家安全                             D.顺应世界民主化的潮流
13 著名历史学家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有
①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③摆脱共产国际干扰      ④ 正确处理国共关系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②④          D ②③④
14.下面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表    S794
1953~19571958~19621963~1965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38.754.948
流入农业的资金(%)7.611.418.4
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53.733.733.6
决定上表中资金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经济政策   B.经济发展规律  C.产业结构现状     D.国际关系格局
15.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
A.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B.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C.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6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C.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D.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17.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8.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陈云指出:“资本主义国家是小计划、大自由。他们是大的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而小的方面比如一个工厂却是有计划的。我们是大的方面有计划,小的方面常碰头。我们要大计划、小自由,目前大小都要计划不行。”上述材料体现的经济思想是
A.反对计划经济,主张市场经济               B.反对市场经济,主张计划经济
C.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D.市场经济为主,计划经济为辅
19.著名法学家江平认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司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复兴。”那么应当怎样来理解和认识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呢?
A.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定应首先复兴西方古典法律制度
B.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
C.权力自主的经济本位应完全服从于国家至上的国家本位
D.立法从罗马法的经验主义为基础到借鉴出“摸着石头过河”


>>点击下载完整版     湖南省衡阳市五校2015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最新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