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历史 - 正文
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四川 天津 陕西 湖南 福建 重庆 安徽 辽宁 江西 海南 宁夏 吉林 山西 广西 云南 新疆 黑龙江 青海 甘肃 西藏 河北 贵州 河南 内蒙古

2015成都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来源:2exam.com 2014-12-31 8:31:21

四川省成都市2015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
文综历史试题
    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1.历史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2页,第Ⅱ卷3至5页,共10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北魏统治者多次大规模迁徙各族人民到京师附近分土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课农桑。这实际上就是
A.俸禄制的雏形    B.租调制的雏形  C.均田制的雏形   D.迁都洛阳的先声
2.白居易《卖炭翁》一诗,被史学大师陈寅恪赞誉为“诗史”。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来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指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C.沿街开铺的街市                    D.地方自治的市镇
3.1867年,曾国藩奏称,中国之民久已痛深水火,生计日蹙,今若“听其创置电线铁路,则车骡任辇旅店夫之生路穷矣……其余如小轮铁路等事,自洋人行之,则以外国而占夺内地之利,自华人附和洋商者行之,亦豪强而占夺贫民之利.皆不可行。”可见,曾国藩尚未清醒认识到
A.外资入侵的危害性                  B.工业时代的必然性
C.西方技术的先进性                  D.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4.19世纪70年代,上海进口的所谓洋糖,基本都是将产自广东汕头和福建台湾的土糖,直接运到香港取得“洋糖”身份,再转运而来的。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洋货行销内地“除入口一正税,一子口税外,任意畅行”
   B.土货过关卡时“口口而查之,节节而税之”
   C.土糖一经转口则“色泽莹白,人咸爱之”
   D.“西商过埠则丁役围护,官吏趋迎”
5.根据图1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间中国
 
A.新建的洋务企业(单位:家)        B.对外赔款量(单位:千万两)
C.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个)        D.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千万两)
6.图2是进步青年发表的漫画《蜡炬成灰泪不干》。它意在讽刺“蒋政权”
A.背叛国民革命,背信弃义
B.围剿工农红军,手足相残
C.实行消极抗战,国土沦丧
D.坚持独裁内战,自取灭亡
7.2014年以前,半官方的民间组织一度是海峡两岸最重要的沟通桥梁。据此推断,台湾方面的半官方代表团,可能曾出席
A.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庆功会
C.《中美建交公报》签字仪式           D.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8.以下是上海电信局制订的改进知识分子工作计划的摘录。促成该计划制订的是
 
A.“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
C.“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           D.“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
9.1982年,浙江义乌宣布正式开放“小商品市场”,并宣布“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一两年间,这个不通铁路、没有工厂、资源匮乏的小城,迅速形成一个辐射全国的小商品专业市场。这反映出
①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②基层干部群众的改革创新精神
③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意向     ④义乌已成为全国贸易网络的核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梭伦改革把解决“六一汉”问题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有益于
    ①维护平民的公民身份                 ②削弱小农经济
    ③为政治改革创造条件                 ④限制土地兼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
A.迪亚士的远航    B.达伽马的远航  C.哥伦布的远航   D.麦哲伦的远航
12.马丁•路德决心将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德语。面对德国方言林立的状况,他“不得不去问一问在家里的母亲们,问一问在胡同里的孩子们,问一问集市上的贩夫走卒,要亲眼看一看他们在谈论时是如何开口的,并按此进行翻译”。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使人人可以阅读和理解《圣经》      B.建立民族教会
    C.推动德语的统一和德意志民族的形成  D.清除神学束缚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注意事项:
1.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2题,共52分。
13.(30分)家族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河南郑兴家族简况(据《后汉书》整理)
 
(1)“郑兴家族现象”在东汉豪族中具有普遍性。据材料一,从政治、文化两方面概括郑兴家族的特征,(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类现象的影响。(4分)

材料二  两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变迁,使“今骧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千年土地八百主”,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于是,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
按照宗法制度,在祠堂祭祀中应当按辈分排列祖先的地位。但清代早期,江苏宜兴任氏祠堂家祭的对象,除一族祖先之外,其次即是官员和有钱财的人,再次则是所谓有一善一行的人,最后才是本宗族的一般平民祖先。此类现象并非个例,所以引起了当时卫道之士的批评。(据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宗法家族制度全面复兴的原因,(6分)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宗法家族制度发生的变化。(2分)

材料三  下面是某学习小组研究“1927~1929年中共武装起义与宗族组织”时提出的论证思路:
 
(3)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三中的哪些结论违背了这一原则?(4分)应怎样修改,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4分)

材料四  1984年11月,国家档案局、教育部和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修谱、续谱之风在各地悄悄兴起。近二十年尤其是2000年后的近十年中,民间新修族谱大量出版。新修族谱中,妇女也可填名入谱,入继、入赘、改嫁、非婚生子嗣等入谱基本全部放弃了传统“义例”中的严厉规定,基本不再有各宗之间因大小宗、因外娃子嗣的“名分”、因族产祀田归属争得你死我活的现象。地方政府也公开编写某些姓氏谱牒,比如,编《太原王氏》,起因是为了缅、泰华侨的热烈需求,编汾阳郭氏资料是为了郭台铭和富士康。上月河南新郑在中央某大报上登整版“黄帝公祭大典”消息,下面排的是29个本地招商项目。(据《民间修家谱热调查》)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修撰家谱反映出的特点。(4分)指出撰修家谱的社会价值。(2分)
 
14.(22分)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的灵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据岳麓版课标教材《历史》必修Ⅲ)
(1)在材料一中任选一家,指出该学派的哪些观点“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
精神”。(4分)

材料二  清季人虽未必有意识地全面反传统,却在很多地方为民初反传统者预备了思想武器。民国区别于清代的一个倾向性的变化即是最终形成了从负面解读传统的取向。(据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2)任举一例说明“清季人虽未必有意识地全面反传统,却在很多地方为民初反传统者预备了思想武器。”(3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民国初年,有识之士是如何“从负面解读”孔子和儒家学说的。(6分)

材料三
   
图3 1937年清明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        图4 1939年成吉思汗陵西迁示意图
1939年,绥远形势告急,国民政府应蒙古族上层爱国人士的请求,派大员率军与蒙旗各界代表,共同迁陵。途径延安时,毛泽东敬献了花圈,边区政府秘书长恭读了祭文,祭祀之后,延安各界人士瞻仰了成吉思汗灵枢。成陵西迁,阅时教月,历地千里,各城镇乡民,宁断隔夜之炊,亦踊跃宰牲献醴,祭奠我中华民族英雄——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英灵,人人舒张民族正气,个个藐视倭奴气焰。(据陈琳《成吉思汗陵西迁始末》等)
(3)结合时代特征,解读材料三所揭示的文化现象。(9分)

四川省成都市2015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
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B B C C D D A A C D 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3.(30分)
(1)特征:政治上累世高官;文化上经学传家(或“通晓儒学;世代为官”)。(4分)
影响:东汉豪族将权力与文化不断结合,既有利于弘扬儒学和推动豪族的儒化;(2分)又促使门阀士族制度形成(或“为东汉末年的豪强割据埋下了隐患”)。(2分)
(2)原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繁,贫富转化迅速; (2分)士族没落、庶族崛起;(2分)科举制进一步发展,程朱理学兴起。(2分)
变化:祭祀中祖先地位的排列,从仅按辈分变为亦重视身份和经济实力。(2分)
(3)
 有违材料的结论 修改后的结论
结论1(2分) 起义领导人的家族优势有利于武装起义的发动。(2分)
总结论(2分) 在中共武装起义过程中,宗族组织是一柄双刃剑。(2分)
(4)特点:政府引导,民间积极响应;新修族潜普遍体现出时代进步的新观念,基本摆脱了传统宗法观念的糟粕;但公开编写某些姓氏谱牒趋于功利化,成为招商引资、开办旅游项目的附庸。(4分,任答两点即可)
价值:有利于保存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有利于传承家族的历史记忆;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2分,任答一点即可,其它言之成理者也可同等给分)

14.(22分)
(1)以下参考答案,任答其一即可。(4分)
答案一 儒家:孔子主张“仁”和“礼”;孟子主张“仁政”和“民贵君轻”;荀子主张“礼治”。(任答两人的主张即可)
答案二 道家:老子主张“道生万物”和朴素辩证法;庄子主张“齐物”和“逍遥”。
答案三 法家:商鞅主张“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韩非子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2)说明示例: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等人利用孔子和儒家经典“托古改制”,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冲击了封建专制思想。(3分)(如答出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想;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等对传统思想的冲击亦可。)
叙述:辛亥革命后,为了强化民主共和观念,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措施禁止小学读经科;(3分)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宣传民主与科学,抨击“三纲五常”,部分激进者甚至提出“全盘西化”。(3分)
(3)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逐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分)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和成陵西迁,显示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国共两党抛弃前嫌,推动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3分)以上现象都保护和弘扬了传统文化,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分)
点击下载:四川省成都市2015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 历史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最新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