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历史 - 正文
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四川 天津 陕西 湖南 福建 重庆 安徽 辽宁 江西 海南 宁夏 吉林 山西 广西 云南 新疆 黑龙江 青海 甘肃 西藏 河北 贵州 河南 内蒙古

2015衡水点睛大联考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来源:2exam.com 2015-1-17 10:45:46

衡水点睛文化·历史试卷 第 1 页 共6页
衡 水 点 睛 大 联 考
第四次联考·历史试卷
命题:衡水点睛文化编辑部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 案
题 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 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
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
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2.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
“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边际之地”的增加 ( )
A.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 B.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
C.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 D.反映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
3.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
你可以找到能论证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 )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因信称义”,“致良知”
4.中国的地学,从《尚书·禹贡》、《山海经》开始,到《汉书·地理志》,逐渐形成了着重于记载山川、道路、关
塞、水利、土质、物产、贡赋,特别是政治区划变置的传统。这可以佐证 ( )
A.传统地学的政治性 B.古代科技的实用性
C.地学记载的精准性 D.小农社会的狭隘性
5.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
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 )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6.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
……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
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 )
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D.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7.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衡水点睛文化·历史试卷 第 2 页 共6页
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
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说明西餐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B.近代中国广大城乡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C.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逐渐接受了西餐
D.西餐进入日常百姓的饭桌而取代了中国饮食习俗
8.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
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
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 )
A.开发浦东,打造活力上海 B.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
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 D.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
9.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作出了不懈
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分别颁布于1912年、1949年、1954年
B.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分别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性质
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政治建设的成就
10.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
所粉碎。此说法的依据是日内瓦会议表明 ( )
A.中国外交开始实现独立自主 B.中国积极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11.某人收藏有一本1958年编写的《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该口号实
质上反映出 ( )
A.1958年我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 B.新中国教育的有效性大为提高
C.教育领域出现了左倾冒进倾向 D.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教育的发展
12.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自由主义”?》一文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
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释,并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
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一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 )
A.从宣扬科学到反思“科学万能”说 B.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
C.从盲目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13.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干什么都必须按
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这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强调 ( )
A.数的对称是艺术的价值取向 B.万事不以神的尺度为标准
C.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 D.外在的美胜过内在的美德
14.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
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15.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恩格斯指出:“资本家本身不得不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大规模的生产
机构和交通机构起初由股份公司占有,后来由托拉斯占有,然后又由国家 占 有。”这 反映 出 的本 质
问题是 ( )
A.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出现了巨大飞跃
C.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 D.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工业生产结构衡水点睛文化·历史试卷 第 3 页 共6页
16.法国史学家米涅在《法国革命史》中写到:“1814年是延续了25年的大动荡结束的一年。今后要长期治理
法国,就只能首先满足引起法国革命的双重需要,在政府中,要有真正的政治自由,在社会方面,要有物质
福利,这是不断提高的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此,米涅认为改造法国社会的主要任务是 ( )
A.打击封建主和阻止君主制复辟 B.改善工人待遇以避免社会革命
C.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D.制定宪法确立共和体制
17.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
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该事件是指 ( )
A.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 B.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
C.在中国兴起太平天国运动 D.在法国发生巴黎公社革命
18.有学者认为: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指 社会)的 平衡”,又 建立 起“宇宙 体 系平 衡”。有
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 动 人 们 去 研 究、认 识 宇 宙 中 的 平 衡 体 系。该 评 论 所 说 的 两 个“平
衡”应分别指 ( )
A.英国议会制的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
B.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进化论的提出
C.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相对论理论提出
D.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
19.罗素指出“浪漫主义者注意到了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正产生的丑恶,注意到了那些在‘生意’里
发了财的人(在他们认为)的庸俗,憎恨这种丑恶和庸俗。”可见,浪漫主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 )
A.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的驱动 B.商业经济发展导致拜金主义盛行
C.工业革命使“理性的胜利”成为谎言 D.浪漫主义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20.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无论是我,还是始终同列宁在一起的那些人中的任何
一位,都没有立刻清楚地理解他的话。……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
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当时“分歧”主要是围绕 ( )
A.“四月提纲”中的主张 B.《和平法令》中的规定
C.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 D.《土地法令》中的规定
21.1962年,为了“往美国人的裤子里塞一只刺猬”,赫鲁晓夫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后被美国发现,经
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这表明 ( )
A.美国拥有遏制苏联的绝对实力
B.此后美苏两国不再走军备竞赛路线
C.此后美苏由对峙走向和平共处
D.美苏认识到对峙和使用原子武器并不能解决问题
22.经济学家诺思认为在制度创新之中,国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既包括积极的作用又包含消极的
作用。他说过:“没有国家办不成事,有了国家又有很多的麻烦。”下列经济思想与其主张相符的是 ( )
A B C D衡水点睛文化·历史试卷 第 4 页 共6页
23.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先后爆发87次战争。其间,29次在亚洲,26次在中近
东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欧洲。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
A.战争爆发与民主化程度有必然的联系 B.小国间的矛盾是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C.战争造就更多亚非拉民族国家独立 D.国际政治格局一定程度影响战争分布
24.下列关于区域性合作组织模式的特点的归纳,正确的是 ( )
模式1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模式2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模式3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模式4 结伴而不结盟、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A.模式1———北美自由贸易区 B.模式2———上海合作组织
C.模式3———亚太经合组织 D.模式4———欧洲联盟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18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文明呈现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下列
问题。
材料一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
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
材料二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
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
———袁峰《比较政府与政治》
材料三 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
……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
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
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针对材料一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的问题美国是如何解决的? (2分)指出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
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 (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欧美代议制民主有哪些不同的“具体方式”。(2分)造成
上述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3分)衡水点睛文化·历史试卷 第 5 页 共6页
(3)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2分)“革命派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你是
否同意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3分)
(4)假期里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究古今中外不同的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的演
变过程。请你拟定一个探究题目,并提供两种获取相关探究资料的方法。(3分)
26.(16分)二战后现代化发展模式殊途同归。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在1945年之后,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
联,所有的资本都由国家拥有,按照需要提供给管理者和工人,所有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
先制定计划。在苏联式社会主义中,政府的角色是无所不包的。另一端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
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本由私人所有,而私人所有者自己来选择投资渠道并决定工作机
会的提供。
在实践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体制都不是纯粹的,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也是通则,只不
过政府干预的程度有所不同。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
制;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则是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安全面对着的威胁。在“二
战”后的年代里,美国人力图纠正其缺乏经济安全的问题,其努力之巨,远远超过苏联人在纠正其缺乏
自由的问题上所付出的努力。
———摘编自 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的经济体制。(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任意一国经济体制
的利弊。(4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
调整? (4分)为改变材料所述现状,苏联作出了哪些努力? (2分)
(3)指出苏联模式对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有何影响? (4分)衡水点睛文化·历史试卷 第 6 页 共6页
27.(18分)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
物。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史料: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乱治,不在一姓之兴亡,
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道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
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
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二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一个人、几个人
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
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
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三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
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
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四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
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道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4分)
(2)材料二表达了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材料三是材料二的思想主张的继续和延
伸,为什么? (4分)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四的认识。(10分)衡水点睛文化·历史答案 第 1 页 共3页
衡 水 点 睛 大 联 考
历史·参考答案(四)
1.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君主专制的刚性是指君主实行王位世袭制,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可选择的方法,是
严格限制在君主一家的,没有流动性,体现“家天下”特点,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是指政府所任官僚是不固定的,不
是世袭制,即官职没有掌握在一家手中,体现“公天下”特点。
2.D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明清时期,因为人口不断的增加,为了养活更多的人而一味的增加
用处不大的“瘠卤沙冈”的耕地,而不是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
3.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西方的“人文主义”是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东方的“民贵君轻”强调
的是民本思想;西方宗教改革提倡“因信称义”是人有信仰的自由权利;东方“天人感应”学说强调的是人与自然是
相互沟通,和谐相处的关系;中国的理学家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的是压抑人性,维护封建等级,为专制统治
服务;东方的理学家提出的“致良知”是强调人内心的自省;故同时符合西方“不禁人的本能”中国“独禁本能”要求
的是 C。
4.A 【解析】材料中“逐渐形成了着重于记载山川、道路、关塞、水利、土质、物产、贡赋,特别是政治区划变置的传统”的
信息说明地缘政治的作用,故 A 项正确;B、D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说法不准确,故排除。
5.C 【解析】A 项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写道‘共和国……人
人平等……大总统……与齐民无异’”可知民国时期,注重平等和法制意识方面的教育,故本题应选 C项;B、D 两项
的表述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6.A 【解析】因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使得农业的商业性大大发展,故 A 项正确;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占主导地位未改变与商业性农业无关,故 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糟糕发展也不足以解释商业性农业
的发展,故 C项错误;清政府始终不重视商业性农业,故 D项错误。
7.C 【解析】材料讲的是西餐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即西餐逐渐受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
8.B 【解析】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和材料中的“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
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是吻合的。所以,在四个选项中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只能是加
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
9.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表述正确,均符合史实,排除 A、B、C;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即
“新政协”,大会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并按其规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
宣告成立,这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宣告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所以,D 项说法
错误,符合题干要求,正确答案选 D。
10.B 【解析】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的第一个高层大型国际会议,新中国外交首次轰动了世界,因此选 B;
A、C、D都发生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之后。
11.C 【解析】材料中“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以及1958年时间信息教育领域出现了左倾冒进倾向,故本题选择 C
项;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干内涵。
12.D 【解析】材料中文字“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释,并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
对未来观念的建构。”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奠定基础,而巴黎和会又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思
想的传播,故本题选择 B项。
13.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古希腊哲学家强调人的价值,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体的和谐、完美,可以被运用到
一切造型艺术和社会生活中。这种感受影响了古希腊的方方面面,成为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衡水点睛文化·历史答案 第 2 页 共3页
14.D 【解析】解题时注意“本质上”,材料中主要强调了教皇实际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实际上说明他们反对的是教
皇这个世俗君主。所以宗教改革实际上是在反封建,A 和 B只是表面化的叙述,不涉及本质,而 C项与题干主旨
相悖,从材料中“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说明了宗教改革的反封建斗争
性质,故选 D。
15.C 【解析】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原先的生产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于是,垄断组织产生了。垄断组织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大调整,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分
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故应选 C。
16.C 【解析】从材料的内容可知,作者认为,法国的政治制度既要有“政治自由”,又要保证“物质福利”,这实际上为法
国的政治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故应选 C。
17.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51年”、“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等,可知,1851年的伦敦世博
会鼓吹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而解剖它的病灶,即提前宣判它的死刑的,应该是与之相反的理论构想,回忆所学知
识可知,早在1848年,马克思就发表《共产党宣言》,彻底否定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综上,故选 A。
18.D 【解析】解题时注意根据题干关键信息“17世纪末”,逐一分析选项:A 项英国议会制的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
立,在17世纪末以前早就确立,排除 A;B项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进化论的提出,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是在18世
纪,进化论的提出是在1859年(19世纪中叶),排除 B;C项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相对论理论提出,英国确
立“日不落帝国”地位是在18世纪中期,相对论理论提出是在20世纪初(1905年),排除 C;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
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提出、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是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可知,两者都
是在17世纪末。
19.C 【解析】根据材料中“注意到了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正产生的丑恶”“憎恨这种丑恶和庸俗”的信息可以看
出,工业革命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使“理性的胜利”成为谎言,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
现,故排除。
20.A 【解析】根据题干提示“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可知当时的分歧是围绕“四月提纲”中的主张而展开的。
21.D 【解析】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的高潮,双方较量的结果是双方认识到在核战争中没有胜利者,单纯地对抗
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分析选项,A 项表述错误;B、C项与事实不符,之后美苏依然对抗;D项符合题意。
22.C 【解析】材料中“没有国家办不成事,有了国家又有很多的麻烦”说明对国家干预经济过多的指责,属于减少国家
干预经济政策,选项中符合这一思想是 C项;A 项属于市场经济;B项属于国家干预经济;D项属于新经济模式。
23.D 【解析】依据材料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指的是1945~1982年,这一时期正是美苏冷战时期。而战争
多发的亚洲、中近东和北非地区,正是美苏激烈争夺的地区,D 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战争与民主的关系,战
争爆发与民主化程度有一定程度上的关系,但不是必然的,A 项不准确;根据所学,B、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24.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模式1是欧盟的特点;模式2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点;模式3是亚太
经合组织的显著的特点;模式4是上海合作组织的特点。
25.(1)解决: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联邦宪法);(1分)
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1分)
不同:中国: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无独立的权力;(2分)
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主权属于联邦,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1分)
(2)“具体方式”:英国君主立宪制(君主权力受限制);
德国的君主立宪(君主有很大实权)。
美国总统共和制;
法国民主共和制政体。 (任意2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原因:经济发展水平;(1分) 社会发展道路;(1分) 原有历史传统。(1分)衡水点睛文化·历史答案 第 3 页 共3页
(3)原因: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 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缓慢; 照搬西方体制。 (任意2点2分)
观点:同意。
理由:共和体制有名无实; 人民没有获得真正的民主权利; 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理由任意2点即可,3分)
观点:不同意。
理由:结束了封建帝制; 建立了中华民国; 颁布了《临时约法》;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理由任意2点即可,3分)
(评分说明:只答观点不得分,理由任答1个1分、2个3分;不表明观点,只答理由不得分)
(4)题目要求:切题,体现探究性,有探究价值,如:东西方政治制度初探等。(1分)
方法:查阅文献资料; 网上搜索; 求教专家学者; 观看音像资料等。 (2分,任意两点即可)
26.(1)体制:美国:市场经济体制;(2分)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2分)
美国:①利:竞争机制,社会生产效率高。(2分)
②弊:周期性经济危机,社会公平相对缺失。(2分)
苏联:①利:社会相对公平,初期工业化速度快。(2分)
②弊:后期计划体制易陷入平均主义,导致效率低下。(2分)
(任选一国同等得分,不拘泥于答案,言之成理即酌情给分)
(2)调整:国家大力干预经济(2分)
(如学生回答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福利国家则踩点给分,每点1分,但不超过2分)
建立战后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体系(2分)
(如学生回答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也给2分)
努力: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任答1个给2分)
(3)影响:①农业:农业集体化(或合作社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工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所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斯大林模式)。 (任意2个给4分)
27.(1)“不脱儒家思想道路”:以民为本(民主思想、民贵君轻);(1分) 保留君主制。(1分)
“新见”:反对君主专制(限制君权);(1分) 法治。(1分)
(2)材料二表达的核心思想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2分)
材料三论述了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是分权思想的具体化,因而是继续和延伸。(2分)
(3)①黄宗羲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所继承,
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3分)
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传入中国,不仅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政治
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3分)
③两者的思想都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共同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
发展与进步。(4分)

点击下载:【衡水点睛大联考】2015届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题(PDF)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最新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