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
A.伽利略 B.牛顿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A.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
B.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C.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D.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16.1919年2月14日,俄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和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的措施”的决定,之后大力宣传成立公社和协作社。许多地方当局通过决定,规定在1919年春过渡到集体耕种土地。这些决定
A.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持续发展 B.直接导致苏俄经济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C.体现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导向 D.反映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迫切心态
17.关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从外国到中国,人们都有不同的解释。我国学者以往多从社会制度上寻找,近年来则侧重于从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的具体状况和特征上去找原因,将研究重点更多地放在当时的财富过于集中、经济过热、疯狂的股票投机等具体的经济问题上。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大危机的原因分析不可能取得定论 B.社会制度分析方法已无法解释经济危机
C.历史研究需要尽可能做到客观全面 D.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更接近于历史真相
18.下表为美国部分年代国际收支逆差情况统计(单位:亿美元)。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年代 |
1950~1954 |
1955~1959年 |
1960~1964 |
1965~1969 |
年平均 |
17 |
25(不含1957年) |
28 |
34 |
A.美元地位不断下跌,固定汇率体制日益动摇
B.关贸总协定不利于美国海外贸易的持续增长
C.美国经济增长日趋缓慢,出现“滞涨”现象
D.美国逐步失去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控制
19.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戴高乐政府提出了“缓和、谅解、合作”的对苏外交策略,同苏联进行合作达成缓和;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新东方政策”,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这些事例表明
A.法德两国外交自主性有所增强 B.美国推行单边主义遭到西欧抵制
C.冷战时期的美欧联盟关系瓦解 D.苏联对法德两国的威胁已经解除
20.“完全拋弃了自然主义的态度,动摇了西方绘画中以模仿为职能的根基,将绘画引向一个更新奇、更加渗透着强烈情感的主观世界,为20世纪西方现代诸美术流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下列作品中属于文中所述美术流派的是

《自由引导人民》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向日葵》 《格尔尼卡》
A B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21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4题为选做题,共4题,考生只能选做两题,多答无效。
21.(13分)“郡县制,则天下安”,自秦设县以来,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县治。古代县治的实践与思考至今仍有借鉴价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六典》对县官职掌明确规定:“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抚黎氓,……养鳏寡,恤孤穷,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疾苦。”……县官的职能决定了他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自隋、唐之后,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如)明代规定:“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
——鹿谞慧《中国县制沿革述略》
材料二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以此治国者,莫不皆然。夫惟于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天下之治,有条而不紊。至于今日,一切荡然无有存者。积尊累重,以居乎其上。而下无与分其职者。兴亡之涂,罔不由此。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明隆庆元年,吏部按皇帝命令,“将天下府州县大小繁简冲僻难易细加重访,逐一品第”,而后按品第的结果重划三等,“量才授任各官,考语奖荐同在优列者,先尽上等府州县升擢行取,次及中等,次及下等。”到了清雍正年间,代之以起的是直接以冲繁疲难作为分等的标准,依照四字考语缺位的不同来对官员进行量才使用。
——据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县令的主要职责,分析隋唐以后县官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5分)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赞同的地方基层治理举措,分析其政治意图。(3分)
(3)政区的分等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上的一个重要侧面。结合材料二、三,指出古代政区分等标准的变化趋势。据材料三,简述政区分等的重要作用。(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古代地方县域治理的历史借鉴价值。(2分)
22.(14分)研究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既要了解近代政府的经济政策,还要细察外因和潜在的内变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获得向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衡,以致归于失败。……中国民族经济之不能前进,以致渐趋衰退,不当尽归咎于外来压力。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政府之无扶植诚意,自然有关,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经济管理办法一览表(局部)
时间 |
条例名称 |
主要内容 |
1937年 |
《工厂迁移案》等。 |
组织企业有序向大后方迁移。 |
1939年 |
《矿产品运输出口管理规则》、《川康铜业管
理规则》等。 |
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
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 |
1941年 |
《战时经济体系基本纲领》;《管理工业机器、
化工材料细则》、《管理液体燃料规则》等。 |
扩大国营,联合民营;部分企
业实行收归国有。 |
——据陈雷《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研究》编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洋务工业是如何将“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的?(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经济“归于失败”的外因。材料二认为“政府之无扶植诚意”,你是否赞同?请阐述理由。(4分)
(3)据材料三,分析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近代中国工业化历程的认识。(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