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⑴希望您临时拨给我奇兵三万人,从隐蔽小路拦截他们的粮草,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与交战。(关键词“假”“坚”各1分,句意通顺3分。)
⑵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关键词“走”“空壁”各1分,句意通顺2分。)
在第I卷文言文中,“赵军望见而大笑”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解析】因为兵法云布阵应该右边或后面靠山,左边或前面临水,但韩信背靠河水布阵,大大违背了兵法,赵军认为韩信不懂兵法,认为他必败无疑,因此笑他。(答出背靠河水布阵2分,答出违背兵法1分,答出认为他必败1分)
1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划8处)(4分)
臣 闻 千 里 馈 粮 士 有 饥 色 樵 苏 后 爨 师 不 宿 饱 今 井 陉 之 道 车 不 得 方 轨 骑 不 得 成 列 行 数 百 里 其 势 粮 食 必 在 其 后
【解析】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
参考译文:
韩信和张耳率领几十万人马,想要突破井陉口,攻击赵国。赵王、成安君陈余听说汉军将要来袭击赵国,在井陉口聚集兵力,号称二十万大军。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献计说:“我听说千里运送粮饷,士兵们就会面带饥色,临时砍柴割草烧火做饭,军队就不能经常吃饱。眼下井陉这条道路,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军队迤逦数百里,运粮食的队伍势必远远地落到后边,希望您临时拨给我奇兵三万人,从隐蔽小路拦截他们的粮草,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与交战。他们向前不得战斗,向后无法退却,我出奇兵截断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荒野什么东西也抢掠不到,用不了十天,两将的人头就可送到将军帐下。希望您仔细考虑我的计策。”成安君说:“现在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竟然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已经极其疲惫。如今像这样回避不出击,强大的后续部队到来,又怎么对付呢?”不采纳广武君的计谋。
韩信派人暗中打探,了解到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谋,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才敢领兵进入井陉狭道。离井陉口还有三十里,挑选了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从小道上山,在山上隐蔽着观察赵国的军队。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又让副将传达开饭的命令。说:“今天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将领们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韩信就派出万人为先头部队,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开战斗队列。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天刚蒙蒙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赵军打开营垒攻击汉军,激战了很长时间。这时,韩信张耳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河边阵地的部队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然后再和赵军激战。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张耳。韩信、耳新已进入河边阵地。全军殊死奋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等到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这时,赵军已不能取胜,又不能俘获韩信等人,想要退回营垒,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荒潜逃,赵将即使诛杀逃兵,也不能禁止。于是汉兵前后夹击,彻底摧垮了赵军,俘虏了大批人马。
众将领询问韩信道:“兵法上说:‘行军布阵应该右边和背后靠山,前边和左边临水’。这次将军反而令我们背水列阵,这是什么战术啊?”韩信回答说:“这也在兵法上,只是诸位没留心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况且我平素没有得到机会训练诸位将士,这就是所说的‘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这种形势下不把将士们置之死地,使人人为保全自己而战不可;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将领们都佩服地说:“好。将军的谋略不是我们所能赶得上的呀。”
1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度浮桥至南台
陆 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 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徐行怒涛上, 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 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 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浮桥:由船只连成的桥。南台:山名。
九轨:指桥面宽阔,可同时多辆马车并行。
⑴有人认为颈联“催”字用得好,试赏析。(4分)
⑵诗歌尾联和前文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 分)
【解析】⑴“催”字形象表现了光阴在钟鼓声中迅速流逝之感。(1分),与下句中的“自古今”浑然一体,气势雄浑,(1分)同时也让诗人联想到了自己年华已逝,白发未除。(2分)
⑵诗歌前三联写诗人登临南台山,听到山中钟鼓声,看到山间萦绕的云烟,产生年华虚度、壮志无成的感慨。(2分)尾联由感慨时光的流逝“白发未除”转为抒发豪迈之情,豪气犹在,醉吹横笛,写出了作者乐观豪迈、壮心未已的感情。(2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小题)(6分)
⑴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⑵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⑶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
⑷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⑸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诸葛亮《出师表》)
⑹ ,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⑺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⑻ ,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
【解析】 暮霭沉沉楚天阔 一蓑烟雨任平生 赢得仓皇北顾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以塞忠谏之路也 悟已往之不谏
潦水尽而寒潭清 但以刘日薄西山
(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在明孝陵撞见南京的灵魂
苏 童
①几年前的一个夏天的傍晚,与一个来自北方的朋友在明孝陵漫步,突然觉得有一件意外的事情正在发生。这意外首先源自感官对一个地方的特殊气息的敏感,我们在那个炎热的处处流火的日子里,抬手触摸到这座陵墓的石墙,竟然感到了一种浸润的冰凉的寒意,感到石墙在青苔的掩饰下做着一个灰色的梦,这个梦以凤阳花鼓为背景音乐,主题是一个名叫朱元璋的皇帝。
②所以我说,那天我在明孝陵突然撞见了南京的灵魂。
③这是一个传说中紫气东来的城市,也是一个虚弱的凄风苦雨的城市,这个城市的光荣与耻辱比肩而行,它的荣耀像露珠一样晶莹而短暂,被宠信与被抛弃的日子总是短暂地交接着,后者尤其漫长。这个城市是一本打开的旧书,书页上飘动着六朝故都残破的旗帜。八百年前,一个做过乞丐做过和尚的安徽凤阳人朱元璋,在江湖奋斗多年以后,选择了应天作为大明王朝的首都,南京在沉寂多年后迎来了风华绝代,可惜风华绝代不是这城市的命运,很快明朝将国都迁往北京,将一个未完成的首都框架和一堆王公贵族的墓留在了南京。一百多年前,一个来自广东的“拜上帝会”的不成熟的基督徒洪秀全,忽然拉上一大帮兄弟姐妹揭竿而起,一路从广东杀到南京,他们也非常宿命地把这个城市当作太平天国的目的地,可是这地方也许有太平而无天国,也许有天国就无太平,一个湖南人曾国藩带着来自他家乡的湘军战士征伐南京城,踏平了洪秀全的金銮梦。
④多少皇帝梦在南京灰飞烟灭,这座城市是一个圈套重重的城市,它从来就不属于野心家,野心家们对这王者之地的钟爱结果是自讨苦吃。似乎很难说清楚这城市心仪谁属于谁,但是它不属于谁却是清楚的。
⑤如今我已经在南京生活了多年。选择南京作为居留地是某种人共同的居住理想。这种人所要的城市上空有个灿烂的文明大光环,这光环如今笼罩着十足平民的生活。这城市的大多数角落里,推开北窗可见山水,推开南窗可见历史遗迹。由于不做皇帝梦,不是什么京城,所以城市不大不小为好,在任何时代都可以徒步代车。这类人对四周的人群默默地观察,然后对比着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自己智商超群,而他们淳朴厚道容易相处。这类人如果是鱼,他们发现这座城市是一条奔流着的却很安宁的河流。无疑地,我就属于这样的人。我身边还有很多朋友,他们的职业几乎都是一种散漫的自我中心的职业,写作,绘画,他们在这里生活得非常自得,这局面似乎是一种不劳而获的胜利,皇帝们无奈放弃的城市,如今成为这类人的乐园。
⑥除了冬夏两季的气候遭到普遍的埋怨,外来者们几乎不忍心用言辞伤害这个城市平淡安祥的心。中山陵在游客的心目中永远处于王者地位。当你登上数百个台阶极目远眺,方圆十里之内一片林海,绿意苍茫,这是一个最适合伟人灵魂安息的地方。在和平年代里,紫金山与长江不必是御敌的天然屏障,它们因此心情愉快,尽职尽力地孕育着身边的城市,也使这个城市的上空蒸腾着吉祥的氤氲之气,而东郊的森林好像一只枕头,一个城市靠在这枕头上,以一种自得的姿势开始酣畅的午后小憩。
⑦20世纪末急剧推进的全球化浪潮使每个地方的日常生活都趋于雷同,但南京却能提醒你,一个城市自有一个城市的缅怀和梦想。
⑧直到现在,许多朋友提及的南京幽胜之地我还没去过,但一个人如果喜欢自己的居住地,他会耐心地发现这地方的一草一木的美丽。以前还算年轻的时候,每年夏天我会和朋友去紫霞湖或者前湖游泳,是八月将尽的时候,一群朋友骑着自行车闯到了湖边。人在微冷的水中漂浮,抬眼所见是黑蓝色的夜空和满天的星斗,耳边除了水声,便是四周树林在风中沙沙作响的声音,你能听见自己呼吸的声音,似乎也能听见湖边的草木和树叶的呼吸,一颗年轻的心突然便被这城市感动了,多么美好的地方,我生活在这里,多好!
⑨这份感动至今未被岁月抹平,因此我无怨无悔地生活在这个历史书上的凄凉之都,感受一个普通人在这座城市平淡而绚烂的生活。我仍然执着于去发现这座城市——但众所周知,这座城市不必来发现我了。
(选自《作家读城》 有删节)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始,作者写自己在明孝陵散步,由石墙青苔引发了对南京城灵魂 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明孝陵主人朱元璋的缅怀。
B.南京这个城市,因权力者的钟爱,历史上曾屡次风华绝代,尊贵荣耀, 但荣耀总像露珠一样短暂,风华绝代不是它的命运。
C.由于未能预先识破南京城的命运,朱元璋、洪秀全这些权倾一时的 野心家们注定只能在这个城市走向自我人生的悲剧。
D.紫金山和长江不仅孕育着南京这个城市,也给这个城市带来了吉祥的氤 氲之气。和平的年代的南京显得休闲而且自得。
E.文章将南京光荣与耻辱并存的历史与现代南京的平淡安详进行对比,使 文章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生活气息。
16. 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从文章前三段中找出两处不同的手 法加以赏析。(6分)
17. 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作者对“南京的灵魂”的理解。(6分)
18. 文章第5段末尾说“皇帝们无奈放弃的城市,如今成为这类人的乐园”,
这类人有什么特点?你如何看待这类人?(6分)
【解析】15.A C(5分) (A.“表达了作者对明孝陵主角朱元璋的缅怀”有误;C.朱元璋走向了人生的悲剧,原文无依据。)
16. 比喻:①“它的荣耀像露珠一样晶莹而短暂”既写出了荣耀的美丽,又写出了荣耀的虚幻易碎和短暂;②“这个城市是一本打开的旧书,书页上飘动着六朝故都残破的旗帜。”写出了南京城有数个王朝建都,都维持不久就灭亡的历史,突出了南京城的历史悠久;
拟人:①“感到石墙在青苔的掩饰下做着一个灰色的梦”,灰色的梦突出了明孝陵的古老,用拟人的手法也与文章题目相映衬;②“那天我在明孝陵突然撞见了南京的灵魂”,明孝陵是南京悠久历史的象征,但明朝又很快迁都,南京城就是这样有王者之气,却又从来不属于野心家。
17.历史上,南京既有过作为国都的光荣与尊贵,也有过被抛弃的残破和凄凉;(2分)南京一直拒绝成为野心家附属之地;(2分)如今,全球化浪潮中,南京依然保持了自己的个性,呈现出十足的平民生活气息,平淡安详而静谧美丽。(2分)
18.这类人主要具有两方面的特征①喜爱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有一定的文化素养;②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智商超群,热爱自由,性格散漫。学生的答案中应有对“这类人”特征的简要概括(3分),并阐释清楚自己对“这类人”的看法评价。(3分)
(10分)
19.东方电视台要招聘业余记者和业余播音员各一名,应聘者很多,竞争十分激 烈,如果你打算应聘,请你分别从“记者”和“播音员”的要求上介绍自己 的优势。(每句不超过30个字)(6分)
①应聘记者:
②应聘播音员:
【解析】①应聘记者:本人善于观察分析,口头和书面表达及应变能力较强。②应聘播音员:本人相貌端正,口齿清晰,普通话纯正,朗诵水平较高。
20.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其中最主要的信息(不超过18个字)。(4分)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疗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3300名老年人进行了 长达9年的研究,期间被研究者共出现了238次中风。研究发现,经常参加 相对剧烈运动如慢跑、游泳和打网球等的男性,与从不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相 比,患中风的风险要低63%;但这一效果在女性身上并未体现。在美国, 中风是致残的首要原因,也是造成死亡的第三大因素。
最主要的信息是:
【解析】相对剧烈运动可助男性预防中风(或相对剧烈运动可降低男性患中风的风险)(“相对剧烈运动”1分;“男性”1分;“预防”或“降低风险”1分;“中风”1分)
七、(60分)
21.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白人小孩儿问母亲,花丛中有红花、黄花、白花,却从来没有见过 黑花,但为什么在人群中会有黑人呢?母亲回答说,上帝在造花的过程中,因 为一时大意,而忘记了造黑花,为了弥补这一过失,于是上帝在造人的过程 中,把人当作花来造,不仅造了红种人、黄种人和白人,还造了黑人,不管 哪种肤色的人,他们都是一朵朵花,一朵朵美丽缤纷的花。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用规 范汉字书写。
【解析】 ①每一种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②只有多种事物的共存才能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③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