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2014.11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注意事项:
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严禁在试卷上答题。
第I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媲美/譬喻 回溯/塑料 苗圃/惊魂甫定
B.诧异/叱咤 盘桓/城垣 悖谬/未雨绸缪
C.模样/模仿 悲恸/恫吓 躯壳/金蝉脱壳
D.贩卖/皈依 横财/蛮横 氛围/五彩纷呈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蛰伏 里程碑 甘拜下风 相辅相成
B.严峻 莫须有 声名鹊起 挑肥捡瘦
C.辐射 大姆指 呕心沥血 随声附和
D.松驰 孺子牛 鼎立相助 旁征博引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为官 、勤政爱民是评价每一位领导干部德行的重要标准,也是人民群众心中用来衡量领导干部的一把重要标尺。
②当今社会,报刊、广播、电视、互联、手机WAP平台越来越及时、越来越立体化地为人们提供着各种 。
③科学研究 需要研究者的态度、见识、胆略和洞察力,但如果没有文化涵养的支撑,再优秀的研究者也难以收获成功。
A.廉正 资讯 固然 B.廉正 资信 纵然
C.廉政 资讯 纵然 D.廉政 资信 固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刚刚参观了城市远景规划展览的政协委员们在座谈会上高谈阔论,畅所欲言,表现出参政议政的极大热情。
B.据这家慈善机构最后的统计,这次为残疾儿童捐款数量最多的并非那些大方之家,而是生活在底层的许多普通的市民。
C.在楼市处于非理性状态的今天,鼓励盘活存量,或许能够为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扼住信马由缰般飞涨的楼价。
D.经过几个月的集训,国家足球队的技术水平是否能有较大提高,精神面貌是否能有明显改变,广大球迷正拭目以待。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剧组全体人员经过几个月的苦战,一部情节新、演员新、技术新的电视连续剧《红高梁》终于与广大观众见面了。
B.作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APEC会议为推动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加强成员间经济技术合作做出了不小贡献。
C.苹果公司的新产品iphone6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该公司的其他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D.当前经济运行依然存在煤电油和重要资源供求紧张,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有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已上升到50%。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论现代教育的转型
高德胜
①人有“向外看”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有“向内看”认识自我的需要。相对而言,认识世界易,把握自我难。现代科技极大地增强了现代人向外看世界的能力,同时,现代人向内看自己的能力却在萎缩,我们差不多已经变成了自己的陌生人。教育本来是帮助人认识自己的活动,但现代教育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已有上百年历史,它也在推着人远离自己。教育是否还能照亮现代人回到自身之路,取决于教育能否进行驱动力调整和型态的转变。
②现代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对标准化考试的非理性推崇。标准化考试之所以流行,是因其诱人的便捷性、客观性契合了现代教育追求效率、突出客观性的要求。标准化考试因此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呼风唤雨,成了支配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个测量环节,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但至多只能算是整体教育的一个“小尾巴”。但如今这条“小尾巴”成了主角,整个教育都得听它的。处在“尾巴”指挥一切的教育结构中,孩子们几乎所有的生命力都被考试分数吸引住了。所有关于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都不会出现在标准化试卷上,使得反观自身、心灵对话成了完全可以丢弃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标准化考试切断了教育与自我反省、人生意义、心灵关怀之间的联系。③现代教育要承担安顿人的心灵这一任务,必须完成自身的转型。现代教育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其问题在于偏执一端而遗弃另外一端,因此,基于心灵养育而进行的转型不是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激变,而是在两端之间的平衡。具体说来,就是教育的实利性与价值性的平衡、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平衡。教育不是不要利益,但现代教育在实利追求上走得太远了,人不单是物质存在,如果没有价值的指引,人性的光辉就会暗淡,人就会蜕化为物,心灵就会枯死,就会满身铜臭,“穷得只剩下钱了”。教育不能偏执于实利,要为价值和意义留有空间。大规模、以集体为对象是现代教育的标志性特征,但人类教育史上传承了几千年的学徒制、个别化的教育方式自然也有其价值。现代教育的,转型不是要恢复学徒制,而是探索在规模化、集体化的教育中如何融合个别化的教育方式,在两者之间实现一种相对的平衡。
④现代教育的整体转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基于养育心灵的需要,教育实践可以从一些具体的方面进行探索。儿童的心灵成长有“自然”的一面,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呵护儿童心灵的“自然发育”。教育,包括家庭教育所要做的就是不干预孩子的出神与发呆,任其在想象的精神世界里遨游。关于沉思与默观的教育探索就是这方面的努力。这些尝试虽然不足以动摇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念,毕竟为教育展示了另一种可能。
⑤可以着手进行的教育尝试还有很多。比如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对精神生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我们还应将如何面对自身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此外,还要注意非常态意识体验的激发,人有确定性的需求,把世界和人事纳入“常规”才会有安全感,但教育在非常态意识体验方面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比如一些教育机构所进行的“末El体验”活动,都是有益的探索。最后,教育活动步调要放缓,现在的教育被现代社会匆忙的节奏带得太快了。
6.下列关于“现代教育”的有关认识,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上百年来,现代教育一直致力于帮助人认识自我,但近年来,却在实利追求上走得太 远,结果造成了人心灵的枯死。
B.现代教育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体化教育,在价值指引方面有所缺失,应该借鉴传统教育 的学徒制,在集体化与个别化平衡方面加强探索。
C.儿童心灵的自然发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教育要想转型,就应该 走向心灵培育,避免对孩子进行人为干预。
D.现代教育应该以想象力培育、认识自我、激发非常态意识体验这些内容为基础,同时, 知识传授等教育活动的步调要放缓。
7.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明确指出现代教育存在弊端,它不仅没有完成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教育任 务,反而促使人更加远离自己的内心。
B.文章第②段分析造成现代教育弊端的原因,指出现代教育由于过分推崇标准化考试, 造成自我反省、心灵关怀等内容被丢弃。
C.文章③~⑤段指出现代教育要在实利追求与心灵养育、规模化与个体化等方面获得平 衡,并提出了几个具体的改革建议。
D.文章第①段就提出中心话题,在④⑤段则集中论述现代教育转型是长期、渐进的过程 这一观点,强调短时间难以动摇现代教育的根基。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认识及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对现代教育充满忧思,他清醒地看到了现代教育的弊端,但又没有简单的排斥、否定,其思考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B.针对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建议,尤其是让儿童心灵“自然发育”的主张,颇有见地。
C.作者认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在实利追求盛行的当下是不可能改变的,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一些小的修补和尝试。
D.作者认为,现代教育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已经有上百年历史,它的整体转型不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比较务实的看法。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天子乃思卜式之言,召拜式为中郎,爵左庶长,赐田十顷,布告天下,使民知之。
初,卜式者,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亲死,式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分,独取畜羊百馀,田宅财物尽予弟。式入山牧十馀岁,羊致千馀头,买田宅。而其弟尽破其业,式辄复分予弟者数矣。
是时汉方数使将击匈奴,卜式上书,愿输家之半县官①助边。天子使使问式:“欲官乎”式曰:“臣少牧,不习仕宦,不愿也。”使问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分争。式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顺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于人!无所欲言也。”使者曰:“苟如此,子何欲而然”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于边,有财者宜输委,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具其言入以闻。天子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
式归,复田牧。岁馀,会军数出,浑邪王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其明年,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卜式持钱二十万予河南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人者籍,天子见卜式名,识之,曰:“是固前而欲输其家半助也。”乃赐式外徭四百人②。式又尽复予县官。是时富豪皆争匿财,唯式尤欲输之助费。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乃拜为郎,布衣屩③而牧羊。岁馀,羊肥息。上过见其羊,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以时起居,恶者辄斥去,毋令败群。”上以式为奇,拜为缑氏令试之,缑氏便之。迁为成皋令,将漕最④。上以为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
(节选自《史记·平准书》)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9~22题。
河流淌过秋天的黄昏
陈洪金
①天空渐渐地高远起来,湛蓝色衬托出了云朵在头顶上的洁白,平整的地面,开始呈现出了一种金黄色涂在稻尖上。这时候,所有的脚步都变得轻快而迅疾。我的故乡,往往在这时候,让我对它充满了思念。村子外面,那条河流,水声隐隐约约地流淌着,清澈得像一首诗,点缀在村庄旁边。
②树丛里的草,吸足了刚刚过去的雨季里充沛的水分,长出了肥硕的叶片,遮住了潮湿的地面。但是,它们还是没有满足的迹象,蔓延到了河边去,尖尖的草叶触在水面上,被缓缓地流动着的水波推动着,一晃一晃的,仿佛低回的歌谣,催生一场梦,让村边的树林进入年复一年的睡眠,等待着在某一天醒来的时候,与另一个花香四溢的春天重逢。河水就这样流在悄无声息的田野里,它应该被一首诗深情地赞颂着。赞颂它滋养了一个村庄,并且把金黄色的稻谷陈放在田野里,以大地为托盘,呈现给岁岁年年劳作着的村里人。
③黄昏到来的时候,村道上没有了人影,村人都逐渐回到他们珍爱的屋檐下去了。一个小小的天井,盛满了禽畜的低语,盛满了孩童的呢喃,盛满了生活的无欲无求。我在此刻的漫游,使我与村庄渐渐地隔离开来。随着脚步走进田野,村庄在身后隐去,河水在寂静的田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来,却让人心静如水。田地之间的界限已经被野草厚厚地覆盖了,泥土的味道却透过草丛散发出来,滋润着平缓的呼吸。沉重的稻尖如同一群禅定的僧人,低着头,像是在沉思,又像是在追忆一场往事。只有那铺天盖地的金黄色,如同一面镜子,承载了河流发出的水声,凝重、幽静,弥漫着一种成熟后的香气,让人在心底里产生一种莫名的幸福。
④独自一人在路面坐下来,面对着清澈的河水,不经意抬起头来。这时候,我发现了秋天的天空。
⑤远处是一围屏障一样的山脉,绵长的雨季,落在山坡上的水分让那些起伏的山脉显得异常饱满。森林的墨绿色、岩石的淡红色、泥土的褐色、玉米林的深黄色,让四周的山脉成了宽大的调色板,任凭秋天里流动的微风,把它们制作成一幅幅炫目的重彩画。比山脉还要高的是秋天的天空。黄昏到来的时候,满天的夕阳把大地上的稻田再一次涂上了更加浓烈的金黄色,给山坡上的斑斓加入了厚重的底色。坐落在这样的秋天里,世界变成了一望无际的画卷,狂放地抒情,把整个大地当成了收获的鼓面,忘情地敲打着,喜悦潮水一般在心里奔流。所有的音符都在天空里飘飞着。正午的云朵,带着水分,渐渐散去了,留在天上的几朵云,浸泡在夕阳里,不停地变幻着金子般的图案。
⑥这时候,我听到了河流的歌声。它在河床里旋转着,高高低低的韵律,以声音的方式,与天空里的云朵通过视觉的方式,彼此呼应着。水声在歌唱,云朵在飘舞。秋天的神韵,就这样进入了心底,倾听着河流的水声穿过秋天的黄昏,凝视着镀有金边的云朵飘过秋天的高空。河水在前面不息流淌,它在秋天里敞开了黄昏时分的胸膛,让我一眼就看清了水底的石头,黑色、深红、浅绿、银灰、暗蓝……数不清的石头们层层叠叠地在水里静静地躺着,如同村里人珍贵的乡情,虽然被河水在岁月里冲洗了数千年,却变得越来越晶莹剔透。河水随着岁月流走了,剩下来的石头们,就像我的母语,在这样的秋天,在这样的黄昏,一粒一粒地,构成了河底的深厚与沉稳。
⑦难得再有被深深地感动着的时光了。村庄里不断地有人在某一个日子慢慢地离开,因为城市里早已没有了四季的更替,坐在村外的田野里,而且是在秋天的黄昏,这需要多么艰难的努力啊。当我从河边站起来,行程又将开始,我还会回到远离村庄的街道上,匆匆忙忙地走着,生活的沉重与繁乱,肯定会让我忘记许多原本应该牢牢铭记着的事物。比如这河流淌过秋天的黄昏,我不能把它揣进怀里带走,也不能留下来。我不能抵抗遗忘的大浪淘沙。
19.本文多处写到河流(河水),有什么作用(4分)
20.以②③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4分)
21.如何理解文中划线部分的含意(4分)
22.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融和”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①和暖:天气融和。②融洽;和谐:感情融和。③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文化融和。
请以“融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
>>点击下载完整版 山东省德州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