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安丘市2014-201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详细解析)
说明:本试卷分Ⅰ卷(选择题)和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Ⅰ卷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请将Ⅱ卷答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模样\模范 木讷\滞纳金 诧异\叱咤风云
B.整饬\炽热 刚愎\庇护权 戕害\呼天抢地
C.切磋\蹉跎 畸形\牛犄角 摈弃\敛声屏气
D.字帖\体贴 阡陌\歼灭战 溘然\恪尽职守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蛰伏 陪笑脸 走投无路 惹是生非
B.坐镇 流线型 平心而论 分庭抗礼
C.收讫 发祥地 别出新裁 攻城略地
D.遐想 高品位 因噎废食 合盘托出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⑴从今天开始,新京报将连续6天推出100版大型系列特刊,从清华大学百年风物、历史、学子、老师和成就诸方面, 这座中国名校的历史风云,探究他的精神和未来。
⑵在破解开发型资源资源城市转型难题的过程中,该市 原有资源,以钒钛资源开发为重点,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⑶在纯粹的领域中,每颗灵魂都是孤独的,纵然是爱也不能消除这种孤独, 正因为由己及人领悟到别人的孤独,我们的内心 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
A.展现 依托 也\就 B.再现 依附 也\就
C.展现 依附 但\才 D.再现 依托 但\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要想富,先修路”,一个贫穷的地方要想开发,就必须先修路;有了宽敞的路,自然就有了来开发的人,正所谓穷家富路。
B.2014年,解玺璋推出新作《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聚集梁启超主张“自改革”的这段历史,让我们重回那个波谲云诡的年代。
C.一位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说:“阅卷时所看到的许多考生作文至今记忆犹新。有的感情真挚,观点深刻;有的字字珠玑,满口余香;有的却不忍卒读,难以入目。”
D.截止5日,英国卫生防护局已接到50例H1N9流感患者死亡报告,流感疫情方兴未艾,政府呼吁市民增强体质,防止感染。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双十一”期间,许多网络诈骗分子瞄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的机会,设重重陷阱,弹窗口、假客服、假链接、网络诈骗等手段层出不穷。
B.为加强巡视队伍自身建设,中央对巡视组组长采取“一次一授权”的管理制度,这种创新,相对减弱了巡视组组长自身发生腐败的风险系数。
C.自4月13日“千古传奇·张大千艺术作品展”于山东省美术馆开幕以来,得到了各界群众的广泛关注,参加人数持续增加。
D.一个公司能否经营成功,取决于其制定的经营战略和自主创新能力,也取决于能否依靠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①历史上,国人曾有谣谶之信。何谓谣谶?谣,是歌谣;谶,为预言。简单地说,谣谶就是以谣为谶,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来的预言。内容主要包括占验个人命运和历史事件两种。前者如以燕子为题,影射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人生经历。而历史事件最著者莫过于王朝更迭。这类谣谶有的是一语成谶式的简单判断,如“亡秦者,胡也”;也有的是对完整过程的叙述。一首普通的歌谣何以有着如此巨大的能量?答曰:信仰使然。
②古人认为,“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徒歌谓之谣”。也就是说,谣是没有音乐伴奏的歌唱形式。事实上,最有可能成为谶谣的不是成人谣而是童谣。古人认为:“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童谣能成为谶谣,除了“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外,还有信仰上的因素。古人认为五星中的荧惑星(火星)降临大地化为儿童,歌谣嬉戏,而其所歌即是吉凶的预兆。
③《国语郑语》记有周宣王时的一首童谣:“恹弧箕服,实亡周国。”(那卖桑弓、箭袋的人,就是使周灭亡的人啊!)历史应验了童谣之语,卖桑弓、箭袋的夫妇收养的弃婴,正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之妃褒姒。《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其成书年代,或云春秋末期,或云战国初期。以最晚而论,应该说在战国初期人们已经有了谣谶的信仰。
④既为信仰之物,谣之所以成谶,源于两种基本的思维。一是相信语言的神秘力量。如古时候“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的农事咒语。二是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人们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先民龟筮占卜就是这种文化尝试的结果。相信谣谶的预言和相信卜筮的占验应该说基于同样的思维,只不过是所凭借的手段不同罢了。
⑤上述信仰被战国邹衍和西汉董仲舒所利用,并进一步系统化。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根据西周以来解释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创立“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用天事解释人世治乱,以之恐吓当政者,使其不敢不注意人事。首将儒家与阴阳家两种学说融为一体的是西汉大儒董仲舒。他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人格神,皇帝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皇帝的作为可以与天感通,上天通过“祥瑞”与“灾异”表达对皇帝的嘉许与惩戒。邹衍、董仲舒的理论因此也成为了中国谶纬之学的渊薮。“纬”是指方士化的儒生编辑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⑥今人看来,谣谶乃诳人之举,其人为因素昭然若揭。或人为作谣,以图成谶。如秦末篝火狐鸣中“大楚兴,陈胜王”的起义谣谶,元末韩山童、刘福通“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造势谣谶等等,皆属“当世有心人”之作,其目的无非是借谣谶以实现其政治企图。或穿凿附会,事后释谶。秦末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谣谶,关于这首谣谶的理解分歧不一,分歧的关键点是对句中“三户”一词的理解上。历史最终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附会空间,大泽乡起义的陈胜是楚人,亡秦主力西楚霸王项羽是楚人,建立大汉王朝的刘邦也是楚人。
⑦时至今日,谣仍在,人们仍会“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谶已无,以谣为谶的行为已难觅踪影。但如果就此说,相信占验、相信预言的谣谶式思维已从现代人的大脑中剔除干净却显武断。有人在观看了好莱坞惊悚片《2012》后,就把现实中的诸多灾害与片中玛雅人的预言相互联系。我们不敢确定这种疑虑是人们真实意图的流露抑或是茶余饭后的戏言,但我们倒是更愿意相信它是后者。
(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16期)
6、为本文拟一个题目,最贴切的一项是( )(3分)
A.荒诞的谣谶B.历史上的谣谶C.谣谶与政治D.谣谶的危害
7、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①段先阐释了谣谶有“谣”和“谶”两种表现形式,然后举例说明了谣谶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它产生巨大能量的原因在于信仰。
B.第②③段重点分析了谣成为谶的两点原因,并通过史料推断出国人的谣谶信仰至晚在战国初期就出现了。
C.第④⑤段,作者先明确阐述了谣谶产生的两种基本思维,并由这种思维的系统化,进而谈到了中国谶纬之学的产生。
D.第⑥⑦段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分析了谣谶不过是人为创作,意图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并指出了当今世上的谣谶式思维。
8、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邹衍创立了“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后来形成的谶纬之学,理论起源就来自他和董仲舒的理论。
B.童谣之所以最有可能成为谶谣,是因为它多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对当时世界的感悟,是孩子洞察世界后的自然反应,是“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
C.谣成为谶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实质是用天事解释人世治乱,以之规劝、提醒当政者关注民生。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龙应台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说: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的公仆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
②网络经典语句: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以上两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除诗歌外);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详细解析】
一、(15分,每小题3分)
1、A(A、mú\mó nè\nà chà\zhà;B\chì bì qiāng; C、cuō jī bì\bǐngn;D、tiè\tiē qiān\jiān kè)
2、B(A、赔笑脸C、别出心裁D、和盘托出)
3、D(再现:指过去的事情再次出现。展现:展示,明显地表现出。依附:附着,依赖、依靠。依托:依靠。依托侧重有所凭借。)
4、B(A、穷家富路:在家可以俭省些,出门最好多带些钱财。C、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D、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感情色彩错。)
5、D(A、不合逻辑B、搭配不当C、缺主语)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6、B(A项,并不都是荒诞的;C项,内容不全是与政治有关;D项,未涉及危害)
7、C(A项,无中生有,原文只是对谣谶二字分别进行解释,而谣谶就是以谣为形式来表现谶。B项,偷换概念,②③两段重点分析的是童谣更容易成为谶谣的两点原因。D项,以偏概全,“谣谶不过是人为创作,意图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只涉及了人为因素中“人为作谣,以图成谶”的部分。)
8、A(B据第②段,除因童谣是“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外,还有信仰上的因素。C项,据第④段,并非根本原因,只是原因的一种。D项,据第⑤段,“用天事解释人事”“规劝、提醒当政者”是邹衍学说的内容。)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9、D(访:咨询)
10、C(C.都是连词,表转折;A.介词,把/连词,来; B. 介词,在/介词,表被动;D.连词,虽然/连词,即使)
11、A (③句是于谨意在请求辞官;⑤句表现于谨有韬略;⑥句表现于谨受朝廷倚重)
12、B (于谨一人制定了伏击的计策)
四、(24分)
13.(1)于谨详细地述说了广阳王的忠诚,并陈述了停驻军队的情况。(“备”1分;“忠款”1分; “状”1分)
(2)如今大奸大恶的人还没有平定,您怎么能就这样独善其身呢?(“巨猾”1分,“岂……耶?”1分;“尔”1分)
(3)如果想凭借偌大的天下,自取下策而重蹈刘国灭亡的旧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4分,每个短句1分,重点词语“苟”“以”“下”“故事”“是”)
【参考译文】
于谨字思敬,性情深沉,有见识度量,读过一点经史书籍,尤其爱好《孙子 兵书》。太宰元穆看到他,赞叹说:“他是辅佐帝王的人才。”正光四年,广阳王元深出兵北伐,推荐王谨担任长流参军,对他特别礼遇。当时魏末动乱,群盗蜂拥 而起,于谨想要不动用武力,就达到平定他们的目的。于谨就单骑进入贼兵当中,向他们宣示恩信。于是西部铁勒的酋长乜列河等人,率领三万多户人家都服罪归附,相随着往南迁徙。广阳王和于谨去折敷岭迎接他们。于谨说:“拔陵的兵众不少,他得知乜列河等人前来归附,一定会来拦击。他如果先占据了险要,就难和他 争胜。如果用乜列河等人来引诱他,然后我们埋下伏兵等待着,一定很容易打败他。”广阳王听从了这个计策。拔陵果然前来拦击,于谨的伏兵冲出来,贼兵就此大败。
孝昌元年,于谨又随广阳王征讨鲜于修礼。适逢章武王元融被鲜于修礼杀害,于是广阳王在中山驻军。侍中元晏告诉灵太后说:“广阳王徘徊不前,坐观 待变图谋不轨。又有个叫于谨的,智略超人,是他的主要谋划者。在战乱之际,他恐怕不是陛下的忠臣。”灵太后下诏命在尚书省张贴告示,招募能抓获于谨的人,答应予以重赏。于谨听说后,请求亲自到朝廷投案,表白真心。广阳王答应了他。于谨就来到布告下说:“我知道这个人。”众人都问他。于谨说:“我就是。”有 关官吏得知后上报。灵太后引见于谨,十分恼怒。于谨详细地诉说了广阳王的忠诚,并陈述了停驻军队的情况。灵太后灵太后的怒意逐渐缓解,于是放了他。
于谨自认为长期掌握权势,地位声望隆重,功名既已建立,情愿保住悠闲的生活,就把他所乘的骏马和所穿的铠甲等献上。太祖明白他的意思就说:“如今大奸之人还没有平定,您怎么能就这样独善其身呢?”就没有接受。
到太祖去世时,孝闵帝还幼小,中山公宇文护虽然接受了太祖的临终遗托,但名望地位向来低下,各位王公大臣们都图谋执掌朝政。宇文护很是担忧,私下咨询于谨。于谨说:“我向来蒙受丞相的特别关怀,今天的事情,我一定会以死相 争。第二天,各位王公聚集在一起商议。于谨说:“中山公受到太祖临终的委托,军国大事,理所当然应该归他掌理。”说的时候言语神色严厉,众人都被震惊了。于谨对宇文护说:“您如果统理军国大事,那我们这些人就有依靠了。”于是向宇文护跪拜了两次。王公大臣们受到于谨的逼迫,也跟着跪拜了两次,因此大家的意 见才确定下来。
保定二年,于谨因年老,上表请求辞去官职,朝廷没有允许。到晋公宇文护出兵东进讨伐,仍请求他一同前往,在军事战略上请教他。天和三年,于谨死在任上,终年七十六岁。武帝亲自前往吊唁,加授太师、雍州刺史,谥号为文。
于谨为人有智谋、勇敢坚毅,善于为主上效力。他的名望地位虽然很高,但他更加谦让。朝廷凡是有军国大事,大多由于谨决断。于谨也竭尽自己的才智能力,所以在功臣当中,特别受到委用信任。
14、⑴“暗”字有“默默的”“悄悄的”之意(1分),运用拟人手法(1分),描绘出东马塍芳草碧芊,繁花满目,活水穿流其间,静静地润泽农田的景象(1分)。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⑵运用了衬托(对比)手法(1分),以浓浓春色无人欣赏来衬托蚕事的繁忙、农事的急(1分)。,巧妙地渲染了农村一派繁忙、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1分),既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的热爱,又有对辛勤劳作农人的赞美。
15、⑴赢得仓皇北顾⑵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⑶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⑸一尊还酹江月⑹士不可以不弘毅
五、(12分)
16、①城的主要功能是防御②开放是其主要特征③从城到市的变化(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防御趋向流通”)(①②点各1分,第③点2分 )
17、⑴“垂念”改为“常念”、“思念”。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⑵“高足”改为“得意门生”、“优秀学生”。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
⑶“斧正”改为“指出”。斧正:请人修改文章。
⑷“鼎力”改为“大力”、“全力”。鼎力:感谢别人帮助之大,敬辞。
(每指出一处并修改正确得1分)
18、一炉香,万卷书,何必向尘寰外求真仙道
晓露花,夜江月,都于无字句处寓大文章
19、①点题,紧扣“少年的街道”入题;②引起下文,结尾通过设问,引出下文关于少年街道往事的回忆与思考。(每点2分,计4分)(从感情基调的角度作答亦可给分)
20、写“归乡的老人”与我的交流,烘托出我在异乡的孤独,以及对家乡的思念;②写“我的儿子”对父辈乡村记忆的评估,和我对乡村记忆的追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人思考;③归乡老人、我及儿子三代人对故土乡村生活的理解,实际上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深化了主题。(每点2分,计6分)
21、选取了少年时街道的典型生活场景(1分),从视觉、听觉的角度(1分),运用白描的手法,通过拟声词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特色(1分),语言表达简明质朴(1分)。(答“反复”的修辞手法,亦可给分)
22、①“寒风“不仅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寒冷,更多的是儿子的话语在我心中激起的那份凄凉的感受;②“独自”突出了我面对乡村那种原始静谧的文明在逐渐消失时的孤独;③“少年的街道”说明了那里曾留下自己少年时生活的印记,更有我因青春年少、懵懂无知而对奶奶的误解,至今无法释怀;④“站了很久”生动地刻画了我对过往“单调”生活的留念、回味,对在现代化进程中“静谧与浮躁”难以融合的现状的深刻思考。(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
七、作文 略
>>点击下载完整版 山东省安丘市2014-201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