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一中2013届高三二轮复习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2013.4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缜密 怨天由人 曝(pù)晒 曲(qǔ)径通幽
B沉缅 中流砥柱 不啻(chì) 奴颜婢(bēi)膝
C涅槃 鞭辟入里 朔(shuò)望 嘉言懿(yì)行
D.诟病 破啼为笑 剽悍(biāo) 风驰电掣(ch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消耗 爆冷门 结外生枝 毋庸置疑
B.账目 明信片 开源截流 筋疲力尽
C.孤僻 辩证法 谍谍不休 计日程功
D.凝练 度假村 锱铢必较 自鸣得意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周星驰_______四年之后执导的喜剧片《西游》自公映以来,票房一路势如破竹,大年初一即_______7685万元,在2月14日情人节当日票房更是高达1.22亿元,刷新中国影史单日票房纪录。2012年年末曾因《一九四二》票房不佳导致股价跌停的华谊,_________在蛇年春节凭借影片《西游》_________。
A.潜伏 收获 终于 力挽狂澜 B.蛰伏 斩获 终于 扬眉吐气
C.蛰伏 斩获 最终 力挽狂澜 D.潜伏 收获 最终 扬眉吐气
4.在语段中的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长时间使用手机耳机,声音全部进入耳内,这种高频率的声音很容易使体内血管发 生紊乱,________。复旦大学附属医院迟放鲁教授做出了解释:用手机耳机听音乐,1O分贝左右,时间长了,_______,轻度会听觉迟铫,中度以上就会耳聋。
① 对耳膜造成伤害 ②容易造成听觉疲劳
② ③从而导致听力受损 ④会对听神经的末梢产生刺激
A ①③④② B.①④③②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体诗又称“古风”,《诗经•氓》《归园田居》都是其中的名篇,近体诗在唐朝达到 鼎盛,二者都对平仄和押韵有严格的限制。
B 纪传体史书以为人物立传的方式来记叙历史事件,反映史实^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开创了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
C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同为诗序,前者骈散相间,清新质朴,后者以骈句为主, 辞采华美,都是文质兼美的千古名篇。
D 《高老头》《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作者分别是法国 的巴尔扎克和俄国的契诃夫。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庄氏有二子。其伯曰文美,予字之曰德实。其仲曰文华,予字之曰德诚。且告之曰:文太美则饰,太华则浮。浮饰相与,敝之极也,今之时则然矣。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巧不如拙,辨不如讷,富不如贫,贵不如贱。欲文之美,等若德之实;欲文之华,莫若德之 诚:以文为文,莫若以质为文。质之所为生文者无尽也。一日节缩,十日而赢。衣不鲜好,可以常服;食不甘珍,可以常飧。
吴在东南隅,古之僻壤。泰伯、仲琅之至也,予始怪之,而后知圣人之用心也。彼以圣 贤之德,神明之冑,目睹中原文物之盛,秘而弗施,乃和于俗。若入裸国而顾解其衣,以其 民含朴,而不可以漓之也。洎通上国①,始失其故。奔溃放逸,莫之能止。文愈胜,伪愈滋,俗愈漓矣。
闻之长老言,洪武间,民不粱肉,闾阎无文采,女至笄而不饰,市不居异货,宴客者不兼味,室无高垣,茅舍邻比,强不暴弱。不及二百年,其存者有几也?予少之时所闻所见,今又不知其几变也!大抵始于城市,而后及于郊外;始于衣冠之家,而后及于城市。人之欲,何所底止?相夸相胜,莫知其已。负贩之徒,道而遇华衣者,目睨视,啧啧叹不已。东邻之子食美食,西邻之子从其母而啼。婚姻聘好,酒食晏召,送往迎来,不问家之有无。 曰:吾惧为人笑也。文之敝至于是乎?非独吾吴,天下犹是也。
庄氏居吾里中,独以朴素自好。务本力业,供役于县,为王家良民。德实自树立门户,而德诚赘王氏,皆以敦厚为人所信爱。此殆流风末俗所浸灌而未及者。其可不深自爱惜,以即其所谓实,而勿事于饰;求其所谓诚,而勿事于浮!礼失而求之野,吾犹有望也。
(取材于归有光《庄氏二子字说》)
注:①上国:指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各国。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太美则饰 文:外在形式
B 洪武间,民不粱肉 粱肉:吃精美的食物
C 相夸相胜,莫知其已 胜:美好
D以即其所谓实,而勿事于饰 事:追求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莫若德之实 莫之能止
B 质之所为生文者无尽也 其存者有几也
C 以其民含朴,而不可以漓之也 独以朴素自好
D吾惧为人笑也 皆以敦厚为人所信爱
8 下列语句中括号内补充出来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一日节缩,(然)十日而赢
B 负贩之徒,道而遇华衣者,(则)目睨视
C 送往迎来,(而)不问家之有无
D 礼失而求之(于)野,吾犹有望也
9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贤能圣明的泰伯、仲雍来到偏僻的吴地后,致力于移风易俗,改变了当地的民风。
B文中将洪武年间与当今之世的民风民俗进行对比,透露出作者深深的叹惋之意。
C.文中的庄氏二子不受流俗的影响,保持自己的质朴本色,为人处世无愧于其“字”
D 文章借为庄氏二子取字一事展开议论,表达了作苕对朴实淳厚的民风的期待。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
将第二大题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洎通上国,始失其故。
②人之有欲,何所底止?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ll题。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①
金•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②。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注:①本诗是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②元龙百尺楼:元龙 指三国时的陈登,刘备赞他有文才武略。后用“元龙百尺楼”来指高峻。
11. (7分)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下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起笔不凡,辞采雄壮,又巧借典故,既写出了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 也暗指了亭名之由来。
B 颔联写眼前的景色引发了诗人对“千年豪杰”的追忆,这与“千古江山,英雄无 觅孙仲谋处”表达的情感一致。
C 颈联中疏星、澹月、老木、清霜加之“秋”与“夜”,描绘出一派清寒江景,而鱼 龙潜江,雁掠长空,更添清寥之感。
D这首诗融情于景,借咏横波亭及周围山川形势,勉励青口帅勇往直前,收复失地,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②有人称元好问的诗“有豪放迈往之气”。请结合相关诗句,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加以 分析。(4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处断句。(5分)
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无死 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国子高子曰然臣赖君之 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也驽马柴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况 君乎!”又俯而泣。晏子曰:“乐哉!今日婴之游也。见怯君一,而谀臣二,使古而无 死者,则太公至今犹存,吾君方今将被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惟事之恤,何暇念死乎!”
(取材于《韩诗外传》)
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夫战,勇气也。______,再而衰,______。(《左传.曹刿论战》)
②______,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 。(屈原《国殇》)
③______,知来者之可追。______,觉今是而昨非。(陶潜《归去来兮辞》)
④______,羨长江之无穷。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
⑤春如旧,______ ,______。(陆游《钗头凤》)
⑥有日月朝暮悬,______。天地也! ______,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关汉卿《窦娥冤》)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一16题。
①中国古人向来尊重自然,形成了 “敬天畏天”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认 为人类与自然合为一体,人类社会是自然这个大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这样的认识已经触及 了生态伦理的根本实质,折射出古人的生态智慧。
②既然要“以人合天”,人类就不能违反自然的运行规律,而要“顺应天时”。“天时” 即四季变化、昼夜长短、作物生长快慢、日月星辰移位等种种规律,人们根据“天时”来 安排农业生产、生活节律、社会事务,就叫作“奉天时”,,
③中国古代有专门记载天时规律的文献,例如《礼记.月令》篇的第一部分,就详述 了正月的日月星辰变化、动植物物候特征,由之引申出人们在这个月应当做什么、禁忌做什 么。在今天看来,其中不乏迷信的内容,但也有许多合理的成分。比如,为了不影响动植物 的繁殖,春天禁止猎杀幼小动物、雒性动物,禁止采伐林木,大兴土木,要掩埋露野的腐尸 以防疸疫传染等等。
④《汉书.货殖列传》谓: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豺獭未祭,罝网不布于野泽。 这是要求人们“顺时而取物”,按照四季的循环规律和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加以采获。
⑤我们还可从种种记载中看到:儒家强调“使民以时”,道家提倡“有法无法,因时为 业”,墨家主张“顺四时而行”,阴阳家讲求“顺时而发”……
⑥总之,古人十分重视时令变化。统治者还将根据时令变化而形成的生产生活节律纳入 其统治方略之中,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国运长久的重要手段。
⑦不仅如此,“敬天畏天”的思想也渗透到古人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如儒家的礼制规 定,饮食、舆服、宫室、车旗等须有度有制,不得逾越。其负面作用是阻碍了个人平等、个 人自由,但用一定的社会规范限制人们的私欲膨胀,也就在客观上限制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 和无限浪费。更何况,儒家“礼尚质”,以少为尊、以素为贵的主张,也在有意识地引导人 们崇俭去奢。追求奢侈、铺张浪费被认为是违礼的行为,会受到舆论谴责和礼法惩处。齐相 管仲虽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但是他因生活奢侈受到了谴责。唐中宗之女安 乐公主生活奢靡,命人用百鸟之羽织成毛裙,又集百兽之毛做成鞯面。此后,“百官之家多 效之,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开元初年,名相姚崇、宋璟屡次进谏,批评这种奢 靡之风,“玄宗悉命宫中出奇服,焚之于殿廷,不许士庶服锦绣珠翠之服”,渐渐改变了采 捕珍禽异兽的恶习。
⑧这种崇俭去奢的观念,在后世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 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成为了中国民间妇孺皆知的生活信条。这 样的生活观念,客观上减少了物质资源的浪费性消耗,保护了生态平衡。
(取材于《走进古人的生态智慧》)
14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推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礼记.月令》和《汉书•货殖列传》都是中国古人专门记载天时的重要文献。
C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都十分重视时令变化,将“顺应天时”作为治国方略。
C 儒家提倡的严格礼制,维护了等级制度,客观上也限制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D.现代人只要汲取古人的生态智慧,就能够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生态危机。
15“敬天畏天”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折射出古人怎样的生态智慧?请根据文意分条概 括。(5分)
文章第⑦段中古人的哪些举措对限制当今中国的“三公”消费有借鉴意义?(4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7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大运河——流淌千年的乡愁
①莺飞草长的三月,站在黄鹤楼上,想起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便忽发奇想,能 否雇一条帆船或者画舫,带上弦歌美酒,从胭脂色的波浪上,遇埠则歇,对月而歌,半醉半 醒地航行到扬州去呢?朋友告诉我,偌大长江,再也难找到帆船与画舫了。再者,扬州不在 长江边上,即使雇到船只,也到不了那一片令李白痴迷的城郭。我这才意识到,千年前的优 雅与浪漫,早已是沉湮的古典。
②数年间,因各种机缘,我或者走在京杭大运河已经干涸的河床上,或者在它尚在流淌 的河段上看夕阳下的浪影。淤塞与疏波,开凿与废弃,辉煌与衰落,保护与开发,似乎永远 都有着诉说不尽的忧伤,展示不尽的画卷。站在杭州的拱宸桥上,我希望看到从烟波深处摇 来的乌篷船;在无锡城中的清名桥上,我总在想:为何脚下的流水,再也不能流到幽燕之地去听一听京韵大鼓,洗一洗北国的胭脂?
③崛起于历史,必寂灭于历史。就像寒山寺禅钟依旧,但客船不再;扬州仍不缺三月的 烟花,但迎送游子的布帆,早已消失在水远山重的前朝。
④如果在历史版图上寻找中国古代文明伟大的标志,应首推长城与运河。它们一个横贯 东西,一个牵引南北;一个伴着铁马金戈,一个浸于桨声灯影;一个静态的阳刚,一个动感 的阴柔。但是,在世人的文明谱系里,长城却是要比运河的名气响亮得多。长城上的雉堞与 砖堡,至今仍让世界迷恋;而运河里的船队与波浪,似乎已经退出人们的视线。
⑤难道,那一条流动着繁华与錦绣的人造动脉,只能在屡遭虫蛀的线装书中寻找吗?河 流死去的显著特征便是消失了桨声帆影。这有点像沙漠上的胡杨,它保留了生长的姿态,但 再也不能用绿色哺育大地。
⑥但运河是一部大书,我们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环境下阅读它,都会有不同的感 慨。有人问我,可以说“运河文明”这四个字吗?
⑦从隋代开始,这条贯穿了几个庞大王朝的交通动脉,沟通了五大水系,串连起数十座 湖泊。淮安、扬州等繁华的都市也因它而生。明代,特别是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运河达 到了全盛,成为大明帝国沟通南北的运输干线。运输物资的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一条运河供养了帝国的首都与辽阔的北国,中国也因此有一支名叫漕军的高达三十万人的特别军队, 因为一条河流而诞生一支军队,或者说一个兵种,这也是运河独有的人文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