⑧运河最灿烂的年代在明朝,自朱棣迁都之后,北京便有了第一个汉人士族集团。作为 帝国的统治者,他们将江南的生活习惯与民情风俗带到北京。为了满足汉人士族的需要,必 须有大批江南的物产运到北京。因此,明代的运河,发挥的效益最大,它的繁忙程度远远超 过长江、黄河。为了增强运输能力,朝廷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与人力u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 朝代,像明朝那样将运河当成不可替代的生命河。
⑨文明一词,据我理解,是人类某种带有鲜明特色的生存方式…它涵盖了文化、经济、 制度、风俗各个方面。如果以此推断,运河文明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因为这条地球上最伟 大的人造河流,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史、水利史、交通史、城市史、军事史 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的改变。无可否认,运河文明是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灿烂章 节。
⑩运河的急剧衰败是近一个世纪的事。因为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的诞生,水上交通特别 是内河的航运已经日见式微。曾是农业文明的骄傲忽然间变成了工业文明的弃儿。当年,从 杭州乘船沿运河到北京,少说也得一个多月。一个月的水上旅行,与帆桨为伍,与鸥鹭相 亲,以两岸的风光养眼,以河上的波涛养心,该是多么惬意的乐事啊。但在今天,每一个人似乎都在日理万机,优哉游哉的生活他们再也无福消受。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运河的诗意退 出了我们的心灵。
⑪近几年,一些有识之士大力呼吁抢救运河,并争取将运河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一条 活生生的运河,竟成了一份遗产。大凡成为遗产的东西,都是文化的孑遗。它们不再属于生 活,而是属于历史;不再属于享用,而是属于凭吊。任何时候提到遗产两个字,我就会莫名 地生起乡愁。精神故乡的迷失,让现代的人们乡愁越来越浓。这乡愁不是怀旧,而是反省。 我真的很想回到六百年前,雇一条客船,从杭州航行到北京。我知道,这只能是一厢情愿。
(取材于熊召政的同名散文)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开篇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了泛舟江上优雅浪漫的情境,体现出作奔的古典悄怀。
B 第③段收束上文,又通过写古诗中的意境不再,形象地表现广大运河诗怠的消失。
C第⑤段把“桨声帆影”喻为沙漠胡杨,意在表明桨声帆影是大运河生命的象征。
D作者认为文化遗产是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的文明的标志,因此失去了实用价值。
E作者对大运河往昔的灿烂文明充满向往,对工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感到遗憾。
18 文章第④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19作者为什么说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乡愁”?(6分)
20作者说:“每--个人似乎都在日理万机,优哉游哉的牛:活他们再也无福消受。”请根据文 意概括“优哉游哉”是指怎样的生活,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现代人再也无福消受这种生活的休会和思考。(不少于200字)(12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梦想天空分外蓝》是陈奕迅演唱的歌曲,这首歌是浙江卫视中国蓝四周年台歌。下面是节选其中的一段歌词:
只要用心就能看见/从白云看到 不变蓝天/从风雨寻回 梦的起点
海阔天空的颜色/就像梦想那么耀眼 有梦就有蓝天/相信就能看见
美梦是个气球/牵在手上 向往蓝天/不管高低不曾远离我视线
读了以上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以“梦想天空分外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3.4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C 2. D 3. B 4.D 5.A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6. C 7.D 8.A 9.A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
10. ①自从(这个地方)与中原各国交往,才失去它旧有的民风。(2分)
②人有欲望,哪里是尽头呢?(2分)
11. ① B(3分)
②答案示例:
示例1: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从内容上看,全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比如首联和颔联作者以横波亭的孤高之势、周围山川的雄壮暗喻青口帅豪杰之豪情;尾联写倚剑高歌,慷慨豪饮,遥想浮云下的西北神州,都表现出勇往直前,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
示例2: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从语言上看,本诗遣词用字不同凡响,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像首联中的“插”“压”等字把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传神地表现出来了。再如颔联中的“万里”“千年”分别从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久远来表现景之壮观与人之英武,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磅礴于胸的豪迈之情。
(评分要点:角度明确,1分;结合原诗进行具体分析,3分)
12.(5分)
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 哉// 国 乎 /郁 郁 蓁 蓁 /使 古 无 死 者/ 则 寡 人 将 去 此 而 何 之 /俯 而 泣 沾 襟/ 国 子 高 子 曰/ 然 /臣 赖 君 之 赐/ 疏 食 恶 肉 可 得 而 食 也/ 驽 马 柴 车 可 得 而 乘 也/ 且 犹 不 欲 死/ 况 君 乎!”又俯而泣。晏子曰:“乐哉!今日婴之游也。见怯君一,而谀臣二,使古而无死者,则太公至今犹存,吾君方今将被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惟事之恤,何暇念死乎!”
( “/”处为必断句处,“//”为可断可不断处。每答对2处得1分。答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
[参考译文]齐景公在牛山上游玩,向北望着齐国,感叹道:“多美的国家啊,草木茂盛,郁郁葱葱!假使自古以来没有死,那么我还离开这儿去哪里呢?”说着便低头哭泣,泪水沾湿了衣襟。国子、高子说:“是啊,我们依仗君王您的恩赐,尽管吃的是粗茶淡饭,乘的是驽马柴车,尚且还不想死,何况是君王您呢?”(景公听了)又低头哭泣。晏子说:“可笑啊!晏婴今日游玩,见到了一位怯懦之君,两位谄媚之臣。倘若自古以来没有死,那么太公今天还活着,我们君王当今可能正披着蓑笠站在田间地头,考虑的只有眼前的事,哪有工夫念及死啊!”
13. ①一鼓作气 三而竭 ②带长剑兮挟秦弓 终刚强兮不可凌
③悟已往之不谏 实迷途其未远 ④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
⑤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⑥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只合把清浊分辨
(共8分。每空1分,有错则该空不得分。学生如多写,选前4道小题评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14.C(3分)
15. 评分要点:人与自然合为一体,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1分);人不能违反自然的运行规律,要顺应天时(2分);对自然要取之有度,不能恣意妄为。(2分)
16.评分要点:有一定的礼制(制度)规定,在各方面须有度有制,不得逾越(1分);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崇俭去奢,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1分);加强监督,对违规者有相应的舆论谴责和制度惩处(2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7分。
17. C D(4分)
18. 评分要点:第4段把运河与长城的特点进行比较,强调了大运河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性(2分);又把二者今天的情形进行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今天大运河衰落的遗憾与惋惜之情(2分);为后文对“运河文明”的叙写做好铺垫(1分)。
19. 因为大运河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交通、城市、军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灿烂辉煌的运河文明,而这一文明在今天衰落了,让人留恋的同时又满怀惋惜遗憾(3分);“大运河”的衰落也代表着一种延续千年的传统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让恬淡闲适、与自然相融的诗意生活不再,令人惆怅失落(3分)。
(本题6分。每个要点3分。意思对即可)
20.“悠哉游哉”是指与自然相亲相近,能够欣赏、感受自然之美而获得心灵愉悦,使心灵受到滋养的一种生活。(2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答案略。(联系现实,2分;体会和思考,4分;语言4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1.作文(60分)
依据2012年山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庄氏有两个儿子。那个大儿子叫文美,我给他取字为德实。那个二儿子叫文华,我给他取字为德诚。并且告诉他们说:外在形式太漂亮就会夸饰,太华丽就会虚浮。如果虚浮和夸饰相加在一起,弊病就极大啊,现在的社会风气就是这样。聪明而用于私,不如愚笨而用于公。(从这个意义上说)灵巧不如拙笨,善辩不如言语迟钝,富有不如贫困,高贵不如低贱。想要外在形式优美,不如品德诚实;想要外在形式华丽,不如品德真诚:用外在形式来作装饰,不如用内容来作装饰。着眼于内在修养可以生成无尽的外在形式啊。一天缩减用度,就可以十天宽余。穿衣服不追求新鲜漂亮,就可以经常有衣服穿;吃东西不追求甘美,就可以经常有饭吃。
吴地在东南一角,是古时候的偏僻之地。泰伯、仲雍到了那里。我起初对此很奇怪,后来才明白了圣人的用意。他们凭着圣贤的品德,圣君后代的身份,目睹了中原文化的繁荣和物产的丰盛,(到了此地之后却)隐秘在心而不表现出来,反而同当地风俗相融。好比进入了裸身之国就特意脱掉自己的衣服,因为当地的民众心怀质朴,所以不可以使风俗变坏了。自从这个地方与中原各国交往,才失去旧有的民风。古风崩溃,百姓放纵,没有什么能够制止。外在装饰越华美,虚伪越滋长,风俗越败坏啊。
听长辈们说,洪武年间,百姓不吃精细的食物,居民住家不装饰,女孩子到了成年也不修饰打扮,市场上不囤积奇货,宴请客人不吃两样菜,屋室没有高墙,茅屋彼此相邻,强者不欺凌弱者。不到二百年,那存留下来的(民风)有多少呢?我年少的时候听到的、看到的,现在又不知道变了多少!(这种变化)大概是从城市开始,然后影响到郊外;从有身份有名望的人家开始,然后才影响到城市的。人有欲望,哪里是尽头呢?大家都彼此夸耀,相互争胜,不知停止。挑担子的小贩,走在路上遇到穿着华丽的人,就会斜着眼睛看他,啧啧赞叹不已。东家的孩子吃美食,西家的孩子就会追着母亲哭闹。结婚出嫁下聘礼,用美酒宴请宾客,饯行接风,不问家里是不是有足够的财力。说:(如果太简陋)我害怕被别人取笑。追求外在形式的害处到了这种程度了吗?不仅仅我们吴地,全天下都是这样啊。
庄氏居住在我们村里,独自凭借朴素而自我完善。致力于根本而尽力本职,在县里供职,是国家的良民。德实自己建立门户,德诚入赘王家,(他们)都因为人敦厚而被人们信赖喜爱。这大概是流行的不良风俗还没有影响到他们吧。他们怎能不深深地自我爱惜,来达到他字中的“实”,而不去追求外在装饰;追求他字中的“诚”,而不去追求浮华呢?礼节丧失了就到民间去寻找,我还是抱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