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根据下面的消息,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12分)
酒楼探访:剩宴不再如昨
新华网长沙2月15日电(记者谢樱):在酒店服务员周媛媛看来,即使是湖南邵阳这样一个中部小城,往年每年春节酒店的生意都异常火爆,不到凌晨打不了烊。而今年,“大家用餐讲的排场少了,点的奢侈菜品少了,浪费的菜少了,服务员工作量少了,几乎到10点我就能提前下班,这是我工作以来从来没遇到过的。”
记者在各家酒店探访发现,今年春节刮起的厉行节约之风已经深入到社会之中。在邵阳市的各大知名酒店,服务人员一致反映,动辄数十桌的企业年会缩减了规模,“答谢宴”“公务宴”销声匿迹。餐桌上“吃多少点多少、吃不完兜着走”渐渐成了新风尚,餐桌上并未出现显眼的剩饭剩菜,“光盘行动”卓有成效。
对于中国人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春节,社会的隆重庆祝氛围仍然一点不减,但随着这股厉行节约之风,市民的观点却悄然发生了改变。“其实最‘豪华’的餐宴,并不是在哪个高档酒店来一场奢侈消费,而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家人亲手做出来的‘乡味’,用温暖的心互相陪伴、寒暄,这才是过年的真正意义。”市民肖金国说。 (有删改)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台北市文化局长龙应台曾被要求当场简明扼要地回答“文化是什么”的问题。
她说:“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恭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独处时,他,如何与自己相处?所有的教养、原则、规范,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他怎么样?”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悟或体验?请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不得抄袭、套作。
怀化市2013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统一检测试卷
高 三 语 文 答 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C。A.ruò/nuò pāng/páng xù ;B. shuò zhuàn/chuán jī/chái;C. bié/biè ài/yuàn jié/ yè;D.sì/yì jù huì/kuài。
2、C。惦——掂。
3、C。A、语序不当。应为:“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B、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D.暗换主语。在“在新春佳节”前加上“倡议他们”。
4、C。第②句是整个句群的观点句。在展开论证中,第⑤③①句从个人治学角度,第⑥④句则从与他人合作角度。
二、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断句、简答6分;翻译题10分)
5、C。解析:斯文:这种古文。
6、D。⑴⑵均为副词,表婉商语气。A、⑴附在别的词或短语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⑵ 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B.⑴介词,表对象,可不译,⑵介词,“在”。C、⑴代词,“什么”作宾语,⑵副词,形容词前表程度,“多么”。
7、谓予 之 迂 为 善/ 则 其 患 若 此/ 谓 为 不 善 /则 有 以 合 乎 世 /必 违 乎 古 /有以同 乎 俗 /必 离 乎 道 矣。
8、⑴勉励二生坚持学习古文,反对俗文。⑵劝告二生不要“合乎世”、“同乎俗”,⑶希望二生“无急于解里人之惑 ”。(答出⑴点给2分,答出⑵⑶也给2分,意合即可)
9、⑴(他)从蜀地把书信寄到京城给我,称赞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遗”,“称”,句意各1分)
⑵我了解你们,已经放在心里了,竟然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知”“既”,句意各1分)
⑶现在你们迂腐,只因文章不合世俗,是小的迂腐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特”、“患”、“为笑于”、句意各1分)
【译文】
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他从蜀地把书信寄到京城给我,称赞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好像不能看到它的尽头。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不久以后,黎生补授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了解你们,已经放在心里了,竟然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 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这种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
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世上迂阔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为什么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迂阔,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你们迂腐,只因文章不合世俗,是小的迂腐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可就大了。如果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你们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后患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现代,但一定违背古训,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吧,这样,就一定能够经过选择获得正确的东西。于是我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打算拿给苏君看,不晓得苏君认为我的话怎么样呢?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⑴运用拟人手法刻画双燕形象(2分)。“欲住”“软语商量”等词语写出燕子呢喃、亲密商量的神情、神态及心理变化(1分)。“飘然”描绘出燕子捕食时的轻盈之态,“快拂花梢”“分开红影”表现双燕飞翔的动态美(1分)。
⑵结尾两句写红楼思妇“画栏独凭”的寂寞生活,与燕子双双、形影不离形成对照,用双燕的美满生活反衬红楼清冷,思妇寂寥。(学生答成“用红楼清冷,思妇寂寥反衬双燕的美满生活”亦可。)
11.⑴言笑晏晏 ⑵五更鼓角声悲壮 ⑶一尊还酹江月 ⑷门前冷落鞍马稀 ⑸奈何取之尽锱铢。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分析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12、D。要在“中国”后加上“现代”。
13.D。D项中的“文学将不会走入读者的内心世界”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导致文学难以走入……”。
14、⑴莫言获奖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走出去”,有积极的意义。
⑵莫言的作品从独特的“中国性”中显现出了普世性的价值追求。
⑶莫言获奖提示我们:当代文学创作并未达到了世界的高度。
⑷莫言的得奖,显现出中国当下文学创作中被遮蔽的一些问题。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15、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沉寂”反映了年轻人想引起葛尔特茨同情照顾的心理,也表现了葛尔特茨比对年轻人所讲故事有无破绽的思索。(2分)
⑵“高傲”表现了年轻人的诡计被识破后对葛尔特茨比的不满和不屑一顾。(2分)
16、分析小说采用全知视角,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的妙处。(3分)
①有利于讲清故事的来龙去脉。(1分)
②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便于对葛尔特茨比的心理进行深入描写,更好地塑造主人公的形象;也便于从葛尔特茨比的角度去观察其他人物,很好地刻画其他人物形象。(2分)
17、结合文本分析小说的主人公诺尔曼•葛尔特茨比的性格特征。(6分)
①失意落魄。在他看来黄昏是失败者的时刻。
②戒备心强。年轻人的神情坦然让他产生了警觉,最终识破了他的诡计。
③善良热心。发现掉落的香皂后赶快去追赶年轻人并加以归还,还借给他钱帮他渡过难关。
④善于自我反省。告诫自己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
(一点3分,答出三点即可)
18、结合文本探究本篇小说以“黄昏”为题的作用。(8分)
18、①双层含义:小说的题目“黄昏”是真实的时间——海德公园的黄昏,同时也是葛尔特茨比所认为的失败的时刻。
②创设人物活动背景:黄昏,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为人物活动安排了一个模糊、昏暗、清冷的背景,从而展现各个人物的性格。
③推动情节发展:因为黄昏,老人才不能发现自己丢失的香皂,而年轻人也因没能看到香皂而使自己露出破绽,被“识破”,葛尔特茨比才能意外发现肥皂,推动情节发展。
④揭示小说主旨:海德公园模糊、昏暗、清冷的黄昏,是葛尔特茨比沮丧心情的写照,暗示了小说“坏人难防”的故事结局,从而揭示了小说主旨。
(每点2分,共8分。)
六、选做题(19、20题任选做一题,12分)
19、
(1)孔子侧重于志向的内容(1分),墨子朱熹侧重于志向的重要性(2分)。
(2)①不仅要立志,而且要立大志。②联系现实谈。(9分)
20.观点1:“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得民心。
观点2:“公务宴”销声 “舌尖”腐败匿迹
观点3:“温情取代豪华”好“年味”
观点4:“光盘行动”应全民行动
20.评分参考:
1、标题:2分
2、短评内容:10分
1)短评须包含概括新闻事实与评论新闻事件两层内容,其中,前者占4分,后者占6分。
2)概括的新闻事实中应该有“邵阳各大酒店”“企业年会缩减了规模,“答谢宴”“公务宴”销声匿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过春节新气象”等关键内容。
3)评论部分;
a、评论观点明确,分析清楚,评论合理、结构完整、语言通顺的,给6分;
b、评论有观点,但评论欠合理的,给4分;
c、观点不明,欠缺分析的,给2分。
七、写作(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