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13届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领航高考预测试卷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何评价儒学传统的价值
陈卫平
以怎样的尺度来评价儒学传统,这是讨论儒学传统的当代价值必须涉及的问题。
关于评价传统文化的尺度,曾有一个 “民主性”、“封建性”的二分法。然而,这样的评价尺度在实践中暴露出了缺陷。缺陷之一,这实际上是一个政治标准。儒学传统作为对两千多年中国社会产生巨大而深重影响的文化遗产,显然不能只有政治性这个维度。缺陷之二,这很容易导致儒学传统只有负面价值的结论。因为儒学传统主要是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很难有许多民主性的精华能在其中萌生发育。
1957年冯友兰提出了著名的“抽象继承法”,从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这两个尺度来评价儒学传统。他认为就前者而言,儒学传统没有什么当代价值;但就后者而言,几乎都可以分析出在当代还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儒学传统绝不是具体和抽象互不相干的两橛,而且只有来自具体的抽象,才是有真实内涵的抽象,否则只能是没有根基的主观臆断。因此,“抽象继承法”是无法说通的。
如果把确立儒学传统评价尺度的问题放在以什么尺度评价传统文化的视域里进行考察,那么就应当着眼于文化的价值本性: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从工具价值的角度来评价儒学传统,它的价值取向无疑都有落后于今天时代的性质,但并非完全没有正面的时代意义;从内在价值的角度来评价儒学传统,又蕴涵着我们民族富有创造性的智慧,但也并非没有某些偏颇;因此,必须将这两个尺度结合起来。
近二十多年来,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在评价儒学传统上形成了对峙。贯串于19世纪80年代以“彻底反传统”为旗号的激进主义,视儒学传统为走向现代化的“包袱”;兴起于19世纪90年代以“国学热”为现象的保守主义,认同和呼应海外新儒家的“儒学复兴”说,甚而主张以“儒教”为国教。两者的对峙,与双方所持用的价值尺度有关。激进主义指出儒学传统落后于时代的负面作用,无疑是以工具价值为尺度的。然而,这是对工具价值尺度的片面运用。因为对于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天人关系、人际关系、身心关系的紧张和失衡,主张天人合一、人际和谐、身心协调的儒学传统可以起到调节和制约的作用。就是说,儒学在当代中国还是能够以适宜的方式实现工具价值的。激进主义对待儒学传统的失误,使其常常与类似“全盘西化”那样的民族虚无主义纠缠在一起。
以新儒家为代表的保守主义,一方面指出儒学潜含着科学、民主的“种子”,另一方面着力以内在价值尺度开掘和发展了儒学的民族智慧,强调其具有巨大的正面价值。新儒家注意到了两个价值尺度的并用,似乎是很全面的,其实仍有偏失。就工具价值尺度的运用而言,由于新儒家基本上忽视了儒学传统的前现代性质,因而其对于儒学传统与现代社会具有相容性的论证,常常是把前现代意识与后现代意识掺和在一起。就内在价值尺度的运用而言,新儒家往往把传统儒学的心性之说讲成是非常完美的,对其缺陷予以回避、维护和辩解;同时,其对儒学心性传统的肯定,如前所述基本上局限于“道统”说的正统儒学,很少将非正统儒学纳入其间。还需要指出的是,这两个尺度在新儒家那里实际上是分离的。这种分离使得新儒家期待儒学在当代中国再度成为主导精神的愿望,因缺乏时代的根据而落空。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正确运用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评价尺度并将两者相统一,那么就能化解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在评价儒学传统上的对峙,从而超越这对峙的两者。否则,正确评价儒学传统的当代价值就没有可能。
(节选自陈卫平教授在上海社会科学界年会上的讲稿)
1、下列各项中作为作者否定激进主义的论据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激进主义认为儒学传统是走向现代化的“包袱”,没有工具价值。
B、激进主义宣称“彻底反传统”,认为儒学传统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C、儒学传统评价上的激进主义实际上就是“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
D、激进主义片面否定了儒学传统在现代社会进程中的某种调节和制约作用。
2、下列各项中对“新儒家仍有偏失”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儒家忽视了儒学传统的前现代性质,常常把前现代意识与后现代意识掺和在一起。
B、在内在价值尺度的运用上,新儒家往往对传统儒学心性之说的缺陷予以回避、维护和辩解。
C、工具价值尺度和内在价值尺度在新儒家那里实际上是分离的。
D、新儒家对于儒学心性传统的肯定基本上局限于“道统”说的正统儒学,而非正统的儒学很少被纳入其间。
3、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儒学传统价值的评价,绝不能只用政治性维度,从而作出只有负面价值的结论。
B、儒学传统主要是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也就不可能萌生并发育民主精神。
C、冯友兰先生的抽象继承法虽然从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这两个尺度来评价儒学传统,但却割裂了具体和抽象的联系。
D、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相结合,才能克服“二分法”的片面性和“抽象继承法”的臆断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
是时,张敞为胶东相,与邑书曰:“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直敞远守剧郡,驭于绳墨,胸臆约①结,固亡奇也。虽有,亦安所施?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②,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粱肉③。何则?有亡之势异也。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若必伊尹、吕望而后荐之,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邑感敞言,贡存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神爵元年卒。天子闵惜,下诏称扬曰:“大司农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亡强外之交,束脩④之馈,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闵之。其赐邑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
初,邑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节选自《汉书》)
注:①约:屈。②周稷之业:司农掌管百谷,故称周稷之业。③粱肉:精美的食物。④脩:干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廉平不苛 苛:苛刻。
B、存问耆老孤寡 存:看望,问候
C、亦安所施 施:给予恩惠。
D、贡存贤士大夫 贡:推荐,选举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朱邑“廉平不苛”的一组是( )(3分)
①存问耆老孤寡 ②未尝笞辱人 ③朝廷敬焉
④居处俭节 ⑤禄赐以共九族乡党 ⑥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朱邑,是庐江郡舒州人。年轻的时候做过舒州桐乡县的啬夫官,廉洁公平不苛刻,关心年老孤寡的人,他管辖区域中的吏民都很爱戴尊敬他。
B、胶东郡相张敞认为只要才智出众,不必再用“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的朱邑推荐也能施展其才能。
C、皇帝在朱邑死后,赏赐给朱邑的儿子黄金一百斤,是因为对朱邑的居处俭节、家亡余财的同情。
D、朱邑认为在他死后他的子孙供奉祭祀他比不上桐乡县的百姓,所以让他的儿子把他葬在桐乡县。
7、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粱肉。(5分)
(2)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千秋岁引
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①,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②,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释:
①庾楼月:《晋书•庾亮传》载,庾亮在武昌时,下属殷浩等人共登南楼望月。恰巧庾亮亦登此楼,众人起身欲避。庾亮让众人勿去,与其一起赏月。
②华表语:据《搜神后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到灵虚山学道,后化鹤归来,落在城门华表柱上。有少年不识,举弓欲射,鹤在空中盘旋而歌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歌毕飞入高空。这里有“去家来归”之意。
8、本词上阕是怎样写秋景的?蕴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9、有人说此词是王安石借以抒发自己对政治的厌倦之情的,请结合诗句赏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问君何能尔, ______________。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饮酒》)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______________ ,引喻失义,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
(4)_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考生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双白老人
于德北
按算双白老人已经九十高龄了,论辈分我应该称他曾祖爷爷。二十年前,他曾到我的家里来过一次,是给我的祖父看病。他看我祖父的病气太重,就开了一大盆的药给我祖父吃。祖父吃了他的药,气色红润,也不那么剧烈地咳了,减少了许多痛苦。
双白老人是个中医。
他的老家在德惠,却常住在云南的一个小寨子里。说常住,其实也不过是定居地,他的大半生是在行走中度过的。
他从云南往东北走,三年左右走个来回。从云南到东北,又从东北到云南,往来行医,随吃随住,一日不短,三日不长。偶尔在病人家一住半年的时候也有,却保着人家的性命,救着人家的病痛。
双白老人吃素,饮食十分清淡。他每日离不开酒,却注意节制,每晚三盅,不多喝,也不少喝,喝时不用劝,不喝了谁劝也没有用。
他一辈子没结过婚,因而没有儿女。他曾对我的祖父说,他想收一个徒弟,把自己的一生所学都教给他。但这个徒弟教得十分考究,十分挑剔,十分严格。由于他的一生云游行医,并没有多少时间认真地坐下来考察一个人,一个可以让他接受的姑娘或小伙子。
他曾对我的祖父说:“若能从亲戚中选一个聪慧、好学、本分的孩子也未尝不可。”
祖父就向他推荐了我。
我那时八九岁的年纪,淘气淘得不得了。
双白老人把我叫到祖父床前时,我的整个身心都在航模的最后工艺制作中。所以,当他问我喜不喜欢像他一样当一个中医时,我脱口而出:“不喜欢。”
我不知道双白老人为什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说起来祖父的病,已有三年之久,他得的是肺癌,这与他早年拼命赌博过于劳累有关。祖父初病的时候还恐于死亡,主动调理自己。可当他觉得生命无望的时候,曾固执地回老家独居了一段日子。后来听乡下的堂叔、表哥们说,那是昏天黑地的一段日子,祖父每天沉浸在牌局上,胜多败少,直至累吐了血。
双白老人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来到我家的。他脸色红润,双目炯然,一把过胸的胡须如雪样白。圆口布鞋,一袭灰色的褂子。他的牙齿,晶莹剔透,像宝石一样闪闪发光。
他和我的祖父同吃同住,并用大盘给祖父配了色彩驳杂的中药,内有蝎子、蜈蚣、白花蛇、蟾蜍、蜘蛛等毒物,令人毛骨悚然。双白老人想尽各种方法让我的祖父服药,每日陪他下棋,散步。
双白老人比我家祖父大十余岁,是我祖父的堂叔,但在我看来,祖父要比双白老人苍老很多。双白老人和他在一起,倒像一个晚辈在服侍长辈。
我记得祖父每次服药之后都剧痛难忍,双白老人说那是药毒和病毒厮杀的结果,如果疼痛日减一日,就是说药毒战胜了病毒,祖父的病也会渐渐好起来。
双白老人为我祖父医病,是我亲眼所见癌症可治的病例。看着祖父一天一天爽朗起来的面容,全家人有说不出的高兴……
夏季雨水暴涨。
在一个暴雨如注的夜晚,双白老人接到一封信。他读信时,面色惨白,额头鬓角尽是虚汗。读罢信,他匆匆地整理行囊,对我祖父做了一些简单的交待,就消失在茫茫的雨夜深处。
如来得突然一样,他走得也如此突然。
如果说双白老人不来到我家,如果说他不给我祖父的病带来希望,那么一切都将十分平常而平淡。但他传奇般的离去给我们留下了难以体会的痛苦。我们眼看着祖父日益枯萎下去,而我们却束手无策。这是怎样的煎熬很难为外人所知,难以言达。看着祖父瘦小的身躯平躺在棺材里,这形象是我少年时期不能忘怀的忧伤。
我很想念双白老人。
真的。
现在我长大了,我很想对他说:“我想学习中医!”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 )(5分)
A、《双白老人》是通过叙述者“我”回忆二十年前一个一个横截面,来把双白老人的形象一点一点地呈现给我们读者,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B、双白老人想收一个徒弟,祖父向他推荐了“我”,但我想到自己对中医根本不感兴趣,所以拒绝了老人的请求。
C、双白老人是一个普通的中医,但他的医术却很高明;他为我祖父医病,是我亲眼所见癌症可治愈的病例。
D、双白老人的行踪漂泊不定,带有点神仙逍遥的意味,再加上他的外貌描写,于是一位老中医的形象就呈现在我们面前:带有点神秘却又显得亲切、庄严和高大。
E、作者以悲剧来结局,因为悲剧往往更能打动人,更能造成文学上的审美效果。
(2)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文章有三条线索,请一一指出并加以分析。(6分)
(3)当双白老人听到“我”不喜欢学中医时,为什么会“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我”长大之后,为什么又“很想对他说:‘我想学习中医!’”?(6分)
(4)有人认为双白老人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的医学文化,你认同吗?试加以探究。(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感悟齐白石:艺术人生与人生艺术
艺术人生说的是从艺,人生艺术讲的是做人,若二者俱佳,用今天的话说叫“德艺双馨”。
齐白石出身贫寒,11岁就开始打柴,放牛,拣粪,13岁就扶犁,插秧,收稻,但他并不放松学习,“牛角挂书牛背睡”。15岁时,家里送他学木匠,成为方圆百里有名的木匠。朗绍君称它为“孜孜不倦的追求者”。
他在做木匠的同时他兼雕花,雕花是“细作”,技术含量高,由木匠而雕花这本身就进了一步,而他的雕花又与众不同。他在自传中谈到雕刻生涯时说:“那时雕花匠所雕的花样,差不多都是千篇一律。雕的人物,也无非是麒麟送子、状元及第等一类东西。我就想法换个样子,在花篮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桃梅李杏等果子,或牡丹芍药梅兰竹菊等花木……我运用脑子里所想到的,造出许多新的花样,雕成之后,果然人人都夸奖说好。我高兴极了,益发大胆创造起来。” 齐白石的画,无一不闪烁思考和创造的光辉。如画一个蝙蝠,画一个大大的公鸡,高高的鸡冠,取名叫“福大官高”;画一条很长的鲇鱼,又画一条大鳜鱼,取名“长年大贵”。陈传席说:自明末清初的石涛、八大山人等画家之后,在传统基础上变化,面貌最新、影响最大的画家也当首推齐白石,至今无人能和他相比。
白石老人让人敬佩的是他在五十七岁的年纪上,仍有衰年变法的勇气。别的画家早就急于守成了,守得门户严严紧紧的,他却背道而驰,一改娴熟的画风,去追求陌生的艺境。他说:“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余昨在黄镜人处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齐老说到做到,画风大变。他遗弃了传统文人画表达作者自身雅逸、清高的描绘对象,并反其道而行之,将被传统文人视为粗野的乡村瓜果菜蔬、蝈蝈、蝗虫乃至筢犁、锄头等等拿来入画。反“雅”为“俗”。 有些画甚至不成章法,梅花蕊点在花瓣之外,叶筋越出了轮廓,丝瓜画得三尺多长,小鸡画成了一只脚,过去他用墨与草绿画叶子,晚年在纸上直泼花青。世人对他其时变法的画大惑不解,齐老的画怎么一下子换了一个面目,一时间议论纷纷,甚至有人说齐老已经糊涂了,画得没有从前好了,而老人却泰然处之,执意变法,依旧在画案前寻寻觅觅,笔起墨倾,欣然忘食,画出了一大批好作品。
再说做人,齐白石一生做人可以说是光明磊落,做得朴实。人到中年,他历时8年,“五出五归”,既有艺术上的长进,又有了较为丰厚的收入,他便专心求艺,西安有朋友荐他当宫廷内侍,他不去;在桂林,蔡锷要他教部队士兵作画,他也不从。今天看来,这些也许都是加官进爵的好机会,某些人会求之不得,可他却从不投机,专心作画。1909年至1917年在白石铺,他过着半农民半文人的乡居生活,无衣食之忧,不再东奔西跑,刻印卖画,他满足于“落日呼牛见小村,稻粱熟后掩蓬门”的山村生活。这就是他的理想,一个朴实的理想和一种简朴的生活要求。
齐白石的人生没有什么磨难能压倒他,他一生颠沛流离,苦难不计其数,经历了父丧妻亡儿死的悲恸,经历了生活无着的艰辛,经历了遭人白眼的冷漠,但他均能坦然面对,矢志作画不移。画展上,有人说他功底浅,画作粗,他不与人理论,只是回家拿起刻刀,在石头上刻下6字:君子海量容人。一肚子火气在刀刻斧削中烟消云散。他把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凝聚在笔端,留存在作品里,这种坦然面对艰难困苦,从不埋怨生活的人生态度,其实是一种人生艺术,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什么样的生活都是财富,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白石老人出奇长寿,作品众多,恐怕与他这心态也有关。
齐白石画牡丹,画荷花,画梅兰竹菊,画人物山水,画和平鸽,无一不是追求一种和谐和平。1956年,在世界和平理事会上把世界和平奖授予他时,他请郁风女士代读他的答词说:“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费了我的毕生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所追求的就是和平。”
“花开花落皆为景,悲欢离合都是歌。”齐白石一生历经磨难,但在他的人生旅途上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翻不过的山。他留给社会、留给后人的是一笔宝贵财富。人画合一,画如其人。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 )(5分)
A、15岁时,家里送他学木匠,这本是个养家糊口的手艺,可就是凭借着勤奋,齐白石的名声响彻周边百里。
B、从某种角度来说,齐白石弘扬的艺术是民族的艺术,齐白石身上体现的精神实则是一种民族的精神。
C、齐白石堪称德艺双馨的楷模,我们今天举办齐白石艺术节,纪念这位学士,既要传承他的艺术,让民族艺术的旗帜高高飘扬,也要弘扬他的品格,让纯真朴实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发扬光大。
D、纵观齐白石的画,无一不闪烁思考和创造的光辉。他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作画的同时加进了自己的构思,如画一个蝙蝠,画一个大大的公鸡,高高的鸡冠,取名叫“福大官高”;画一条很长的鲇鱼,又画一条大鳜鱼,取名“长年大贵”。
E、齐白石一生做人可以说是光明磊落,做得朴实。人到中年,他历时8年,“五出五归”,既有艺术上的长进,又有了较为丰厚的收入。朋友给他加官进爵的好机会,他都放弃了,比如荐他当宫廷内侍,他不去;蔡锷要他教部队士兵作画,他也不从。
(2)齐白石的艺术人生和人生艺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分)
(3)这篇传记中,作者多处引用传主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论,请分析其作用。(6分)
(4)面对齐白石的衰年变法,有人骂齐白石的画是“野狐之禅”,“俗气熏人”,“不能登大雅之堂”,结合原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是怎样看的?(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