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记 王世贞
⑴去新安郭之三里,其地负高而临深。其江曰练江,泓渟万仞,黄山、白岳,蜿蜒摩天,其址在数十百里之外,而葱郁接于眉睫。其清可以酿,其膏可以粳秫、蔬茹。邑人汪惟一之业在焉。计亩而延袤可二十,而竹据其三之一。惟一乃构数椽,读书其间,以竹自蔽,不复施藩。
⑵惟一之言曰:“吾日三商而起,汲江烹茗之赢取而洗竹裁箨为冠暑则去之。有鹤四翼,时唳时舞,吾起而应,竹皆吾助。间一开吾卷,而琅玕①之色流润缃碧②,初阳拂梢,则少文之图若益而青葱者;微飔流响,则少文之琴若益而琮琤③者。吾放歌而声留于长离尾翮④之间,而不杂于尘嚣,不堕于市廛之耳。至于雪之旦,月之夕,白云之芊眠于昼,凉风之飒爽于夏,吾无不与竹宜者。吾之与此君真足以终其身而不知老者。”
⑶吴兴徐子与异之,题其馆“竹里”,而书属余记,曰:“惟一多游吴越间,而意不能舍其竹以往,得子文而时时寓其目,是惟一不恒有竹而竹恒在也。”惟一曰:“非是之谓也。子之记待吾竹以有,而吾之竹赖子之记以不泯,为两相待者耶?两相成者耶?”予不能辞,乃次而授之为记。
〔注〕①琅玕:指竹子。②缃碧:代指书卷。③琮琤:玉石碰击声。④长离尾翮:代指竹梢。
22.第⑴段画线句运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是 (2分)
23.对第⑵段画线处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汲江,烹茗之赢取。而洗竹裁箨为冠,暑则去之。
B.汲江烹茗之赢,取而洗竹,裁箨为冠,暑则去之。
C.汲江烹茗之,赢取而洗竹,裁箨为冠暑,则去之。
D.汲江烹茗之赢,取而洗,竹裁箨,为冠暑则去之。
24.对与“吾无不与竹宜者”相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鹤舞我应时,竹助我雅兴。 B.开卷读书时,竹增我乐趣。
C.放声高歌时,竹脱我尘俗。 D.昼夜睡眠时,竹予我凉爽。
25.概括第⑶段中徐子与和汪惟一的说法,作者作“记”的意义有
(3分)
26.简析本文的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写 作 70分
27.阅读下面文字,选取一个角度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明代《菜根谭》书中说:处世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
也有人说:不作为便无过,无过也无功。
2012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2013.4
(一)16分
1.(3分)D
2.(2分)B
3.(2分)依照学习前辈流派的演唱。
4.(2分)学得极像;开宗立派。
5.(3分)强调要肯定和研究“中距离型”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和传承经验。
6.(4分)创造新流派受演员及环境条件的制约;流派高水平传承的方式是多样性的;流派传承水平的衡量标准是多元的。
(二)20分
7.(3)“小心翼翼”刻画出女人因盲走路谨慎的样子,“任凭”则表现了她对丈夫的信任与依赖。
8.(3分)D
9.(3分)以唱、报、鞠躬、唱等一系列动词呈现女人机械而看似重复的演唱过程,再现了她演出的一丝不苟。
10.(4分)信守承诺却无人理喻;认真演唱却无人喝采;悲怜妻子的卖力表演;身世之悲。
11.(2分)“顽劣”是从“我”当时的主观恶作剧而言的,而“稚嫩”主要从设想中的盲人夫妻的感觉而言的。
12.(5分)“我”既是故事的观察者又是参与者,盲人夫妻淳厚的形象是在“我”这顽童的独特视角中展现出来的。“我”出自恶作剧的喝采却鼓舞了盲人夫妻,转而促使“我”的成长,彼此辉映,彰显出要学会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的文章主旨。
(三)6分
13.(6分)⑴是处红衰翠减 ⑵似诉平生不得志 ⑶浮云游子意 ⑷觉今是而昨非 ⑸声非加疾也 ⑹在河之洲 ⑺月上柳梢头 ⑻子魂魄兮为鬼雄
(四)8分
14.(2分)划龙舟 荡秋千
15.(2分)C
16.(4分)微风轻拂,庭院中淡白轻柔的杨花在柔白月光的映衬下飘荡,似有若无,营造出一个亦真亦幻的静谧世界,暗示了诗人游乐后恬适、舒畅的心情。
(五)17分
17.(4分)①遵照,遵从 ②同“阵”,攻战之事 ③空隙,空 ④完成,成就
18.(2分)D
19.(6分)①我念及百姓没办法养活自己,心里难过怜悯他们。
②(帝)屡屡召集公卿、郎和将领们议论经典理义,半夜才睡。
20.(3分)先将殡葬从俭的国策布告天下,后立遗嘱以身垂范。
21.(2分)刻画光武帝能体恤百姓,勤于治国。
〔参考译文〕
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刘邦第九代孙。光武九岁丧父,被叔父刘良抚养。
建武六年春正月辛酉日,帝下诏令说:“往年水、旱、蝗灾,谷价暴涨,百姓贫困。我念及百姓不能养活自己,心里难过怜悯他们。命令存有谷物的郡国,赈济老人、鳏夫、寡妇、孤儿、老而无子、病重困苦,以及无家可归无法自立的人,一切遵照《汉律》的规定。”
七年春正月丙申日,又下诏令说:“世人都把厚葬作为美德,鄙视那些从俭办丧事的做法。以致于富人奢侈无度,穷人耗尽家财,法令禁不住,礼义止不了,要等到遇到非常事变(厚葬的墓被偷盗时)才认识到错误。现在布告天下,希望大家明白作忠臣、孝子、仁兄、贤弟为死去的人薄葬送终,才是合乎道义的行为。”
中元二年二月戊戌日,光武帝在南宫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岁。留下遗诏说:“我无益于百姓,(丧事)务必从俭。刺史及郡守都不要离开自己所在的城邑奔丧,不要派官员或因此上书吊唁。”
当初,光武帝长年驰骋沙场,对打仗十分厌倦,并且深知百姓疲于战事国家不堪损耗,都向往和平安定的日子。皇太子曾向他请问打仗的事,光武帝说:“过去卫灵公向孔子咨询布阵用兵的事,孔子并不回答。这不是你所要考虑的。”每日早晨上朝办公,直到太阳西斜才退朝。屡屡召集公卿、郎和将领们议论经典理义,半夜才睡。皇太子见皇上勤劳不知疲倦,趁空隙劝谏道:“皇上有夏禹、商汤的英明,却没有黄帝、老子所倡导的修身养性之福,但愿您保养爱护精神体力,求得自身悠闲安宁。”光武帝说:“我乐于这样,不觉得疲倦。”帝虽然成就了光复汉朝的大业,却始终兢兢业业,唯恐自己做得不够,所以能明智谨慎地处理政务,总揽朝政大权,审时度势,决策没有什么失误。不用功臣而重用文官,收藏起刀剑,遣散战马,虽治国方略不能与古代圣贤相媲美,却也践行了“止戈为武”的武德精髓了。
(六)13分
22.(2分)突显了两座山的高耸和苍翠。
23.(2分)B
24.(2分)D
25.(3分)汪惟一读“记”能时时与竹相伴;汪惟一的竹能借“记”永存。
26.(4分)先介绍“馆”的位置、环境及建造者,再叙述馆主人在“馆”中的生活和感受,最后交待“竹里馆”的命名和“记”的由来。
〔参考译文〕
距离新安城三里的地方,地势高耸,下临深渊。有江叫练江,江水清澈平静有万仞之远。黄山、白岳绵延起伏、高可接天,它们虽远在几十近百里之外,树木的青翠茂盛似近在眼前。江水清澈可用来酿酒,土地肥沃可种植稻谷、蔬菜等。当地人汪惟一的别业就在此地。算一算面积纵横约有二十亩,竹子则占据了其中的三分之一。惟一造了几间房舍,在里面读书,并用竹子遮蔽,不再建造围墙。
惟一说:“我每天三刻起床,取江水煮茶,用多余的水清洗竹子,用竹壳剪裁成帽子,天热就把竹壳扔掉。有一对鹤张开翅膀,边鸣边舞,我就起身应和,竹子成了我的辅助。偶尔打开书卷,竹子那流动清润的色彩便洒在书上。初升的太阳洒在竹梢上,(此时)缺少文彩的图案好像变得苍翠起来;微风轻拂,发出流动的声响,那质朴的琴声就愈加叮咚悦耳了。我放声歌唱,歌声在竹梢间回响,却不夹杂着尘世的喧嚣,不下落到世俗之耳中。到那下雪的清晨,明月的夜晚,白天那明丽的白云,夏日突然吹来的凉风,于我没有不与竹子相适宜的。我和竹子真可以相伴一生而忘记自己已经年老了啊。”
吴兴的徐子与觉得很惊奇,(给惟一的这几间房舍)取名为“竹里”。他写信来嘱我作记文。他说:“惟一常到吴越去游历,感情上不能抛弃了竹子独自出游,如能得到您的文章常常阅读,惟一虽然不能常有竹(相伴),竹却像常在身边一样。”惟一说:“不是这样的说法。您的记文须依赖我的竹才能写成,而我的竹子也须依靠您的记文才得于不消失,这到底是两相依赖呢?还是两相成就呢?”我不能推辞,便一一叙写下这些交给他们,就是这篇记文。
(七)70分
27.参照“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一类卷(63-70分)(一类下63—64;一类中65—67;一类上68—70)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52-62分)(二类下52—54;二类中55—58;二类上59—62)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分)(三类下39—43;三类中44—47;三类上48—51)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分)(四类下21—24;三类中25—29;三类上30—38)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⑴脱离题意;⑵文理不通;⑶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⑴未写题目扣2分;⑵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⑶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⑷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