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电影《后天》中有这样的情景,人们被迫躲进图书馆,只能烧书取暖,不过在选择烧什么书的时候每个人看法和选择都不同。为此中国作家马伯庸写了一篇短文《焚书指南》,将成功学、励志书、生活保健书、明星自传等列为烧书首选,在网上引起热烈讨论,许多网友认为这类图书太多太滥又缺乏营养,烧了也不可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摸语文试题答案
一、(9分,每小题3分)
1、C 2、D 3、D
二、(36分)
(一)(19分)
4.(3分)C(雅:平素,一向)
5.(3分)C(1、4句与“音乐才能非凡”无关;6句表明预言准确)
6.(3分)D(“死亡原因”理解不对;“死前惋惜地烧毁自己的著作”,理解与原文不符,是“愤慨”,而非“惋惜”)
7.(10分,每小题5分)
(1)用筷子敲击,定其音调的高低,五音(宫、商、角、徵、羽亦可)配齐,和乐器一样音调和谐。(重点词语“扣”“品”“宫商”“丝竹”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一起讨论古代的典籍,编撰乐书,都被当世所采用。至于这些人懂音乐的天赋,比宝常差远了。(重点词语“坟”“识”“天然”各1分,被动句1分,语句通顺1分)
(二)、(11分)
8.(5分)内容:第一句描写的是江边送别的情景。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见茫茫江水,耳畔不时传来猿猴的啼声。(2分)作用:画面呈现出落寞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2分)点题,“客散”照应题目中的“送”,表明与友人的分别,同时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1分)
9.(6分)(1)诗歌第四句以景作结,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1分)写一孤舟漂泊在万里青山之中,表达友人的孤独处境(2分)
(2)万”与“一”以数量上的巨大反差构成强烈的对比(答“反衬”亦可)。(1分)“万”字写出关山重叠、路途遥远(环境险恶,前途渺茫);“一”字写出远行之人的孤单,表达出作者对友人远谪的担忧以及同病相怜的痛苦之情。(2分)
(3)借代,以“孤舟”代“人”,舟的孤单实指人的孤单,(1分)表达出作者对友人远谪的担忧以及同病相怜的痛苦之情。(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三)、(6分)
10.(1)虽九死其犹未悔 终不察夫民心 (2)举匏樽以相属 渺沧海之一粟
(3)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6分,每空1分)
三、(25分)
11.(25分)
(1)(5分)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2)(6分)①引出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②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为由纪子的出现埋下伏笔。(2分)③为故事的发展激起波澜,事实上是由纪子有意制造了这么一个机会。(2分)(意思对即可)
(3)(6分)①在做人上:品行端正,本质不坏;但有些自私自利。②在感情上:三心二意,不够专一;背叛过感情。③在做事上:犹豫不决,对未来总是充满幻想;容易头脑发热,是很感性的一个人。(3点,三个方面各2分,概括分析各1分)
(4)(8分)【观点一】青年能够踏实本分地与洋子生活下去。①小说开头写到他品行端正,头脑清醒,颇有见地;②遭到由纪子抛弃以后,他认识到了洋子的深情,会倍加珍惜的;③经历了感情的挫折后,他已经明白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观点二】青年不会与洋子安静而幸福的生活下去。①曾经背叛过感情,说明他是个自私自利的人;②注重女子外貌,曾想借助婚姻飞黄腾达,不甘寂寞;③容易头脑发热,见异思迁,是个很感性的人。
(观点明确2分,其他每点各2分,语言欠通顺最多扣1分。意思对即可)
四、(25分)
12.(25分)
(1)(5分)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给分。
(2)(6分)①在生活上追求简洁、随意,与众不同。外表散漫,内心严谨,生活上反对繁文缛节。②在学术研究上富有个性,重视实践研究,务实较真敢于挑战权威。③有爱国热情,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毅然参加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每点2分)
(3)(6分)①在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深造,进入重视实验、重视动手能力的实验室;(2分)②导师是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在其指导下能致力于研究如何消除量子电力学中困扰物理学的问题;(2分)③1941年,参加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经常与科学大师讨论问题。(2分)(意思对即可)
(4)(8分)(观点明确2分,结合文本2分,联系实际2分,有辩证分析2分,语言欠通顺最多扣1分)
答案示例:观点:费因曼在权威面前敢于挑战,这是坚持自我,不人云亦云的可贵品质。
理由:他热爱自己的科学研究,一谈到物理问题就会用“不,你错了”之类的话,许多大人物愿意接近他,他能指出对方想法中的错误,给对方学术上的帮助。如玻尔在见别人之前,会先来听一听这小伙子的意见。
启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名和利,在权威面前舍弃了独立的人格,失去了个性,这样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尤其不利于科技的创新。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需要坚持己见的人,这既能指出别人想法中的错误,也利于自己的发展,利于社会的发展。
当然我们在坚持己见,挑战权威时,一定是在自己的观点正确的前提下,不能一味的保持个性而盲目地挑战权威,草率地做决定。自己的坚持一定是经得住考验的。
五、(20分)
13.(3分)A(B凤毛麟角:比喻罕见而珍贵的人才或事物。此处不合语境;C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经达到纯熟的地步。此处不合语境;D贬词褒用)
14.(3分)B(A至少有……以上矛盾;C偷换主语。可以在“行动”前加“老年人按这种方法”;D成分赘余。猝死就是突然死亡,不能与突然连用)
15. (3分)B
16.(6分)
例:我喜欢自然风光,更喜欢富于魅力的风光摄影;我喜欢大自然的音响,更喜欢美妙动听的音乐;我喜欢生活中的故事,更喜欢情节曲折的小说。(句式整齐2分,语意连贯2分,排比句2分)
17.(5分)答:先理论假说,再进行实验。(2分)实验有三个环节,首先需要强中微子源,然后选择氢核做靶核,最后通过特定闪烁液体以证实中微子存在。(3分)
六.(60分)
18.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一等(25—21)分 二等(20—16)分 三等(15—11)分 四等(10—0)分
基
础 内
容
25
分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感情虚假
等
级
表
达
25
分 切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漂亮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工整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展
等
级 特
征
10
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细节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点新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内容”项以“题意”、“内容”为重点;“表达”项以“文体”、“语言”为重点。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l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问题产生的 原因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实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1)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12)见解新颖(13)材料新鲜(14)构思新巧(15)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16)有个性色彩
2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每用错3处标点扣1分。
3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参考译文]
万宝常,不知是什么地方的人。他的父亲叫万大通,随梁将王琳归顺了北齐。后来企图逃回江南梁朝,事情泄漏,被杀。因而,万宝常被发配为乐户,也因此他精通音律,各种乐器都能精熟演奏。他自己曾制造了一组玉磬,献给北齐皇帝。万宝常曾和别人在一起吃饭,饭间讨论起音调,当时现场没有乐器,他就拿面前的餐具和其他杂物,用筷子敲击,定其音调的高低,五音配齐,敲击起来,和乐器一样音调和谐,被当时的人大为赞赏。但他历事北周和隋朝,都没能被提拔。
隋文帝开皇初年,沛国公郑译等人主持确定乐曲的声调,起初定为声音洪亮的黄钟调。万宝常虽然只是一个艺人,郑译等人也常常叫他来一起商量,但他的主张大多不被采纳。后来,郑译等人的乐曲谱成功要演奏了,隋文帝叫万宝常来,询问他这首曲子可不可以,万宝常说:“这是亡国之音,难道是陛下您该听的声调吗!”隋文帝很不高兴。万宝常极力说明这种声调表现了哀怨、淫邪、放肆的情绪,不是庄重的雅音,请求用水尺为准,来调正乐器声调。隋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万宝常奉皇帝的命令,制造各种乐器,乐器的声调都比郑译等人所定的调值降了两个调。他还编撰了《乐谱》六十四卷,具体论述各种乐器的各个音阶递相为宫音的转换方法,改变琴弦、移动琴柱的各种变化,产生出了84个调式,144个音高标准,变化终止于1800个音级。当时人因为《周礼》上有递相为宫调的道理,从汉、魏以来,懂音乐的人都不懂这种方法,现在见到宝常与众不同创立了这种方法,都讥笑他,试着让他表演,宝常应手成曲,没有一点不流畅之处。在场的人无不惊叹称奇。从此改进乐器之处,多得数不清,这些乐器音调雅淡,不受当时人的喜爱,太常寺通音乐的人大多排斥、诋毁这种音乐。
太子洗马苏夔以擅长音律自命不凡,尤其嫉妒万宝常。苏夔的父亲苏威有权势,因此凡是谈论乐律的人,都附合苏夔,而说万宝常的坏话。万宝常多次到达官贵人们那里诉苦,苏威因此责问万宝常,问他的音律理论是从哪里学来的。有一个和尚对万宝常说:“皇帝平素喜欢有祥瑞征兆的东西,只要听到能表达吉祥的音乐,他就很高兴,先生您应该说您的乐律理论是从外族僧人那里学来的,并说这是佛门菩萨亲身所传,皇帝一定会喜欢的。这样,你所作的乐律就可以推行了。”万宝常认为这样说对,就按和尚教的那样来回答苏威,苏威听了,勃然大怒,说道:“外族僧人所传授的,是四周蛮夷的音乐,不应该在中原地区推行。”这事最后还是被搁置下来。万宝常曾经听太常寺演奏的乐曲,听完之后,流泪哭泣。人们问他为什么哭,万宝常说:“这乐声淫厉而悲哀,预示着天下不久将自相残杀,并且人也要差不多被杀光。”当时全国形势一片大好,听到他说的这些话都认为不会这样。隋炀帝末年,他的话终于应验了。
万宝常家里很穷,且没有儿子,他的妻子乘他卧病在床,把家的东西偷窃一空而逃走了。万宝常挨饿了,也没有人送东西来给他吃,他竟然被活活饿死了。在临死之前,他把他所著的书烧掉,说道:“还用这些干什么?”看到的人从火中抢救出来几卷,现在这些音乐还流传在世上。人们谈到此事时,还为万宝常而悲哀。
开皇时期,有郑译、何妥、卢贲、苏夔、萧吉,一起讨论古代的典籍,编撰乐书,都被当世所采用。至于这些人懂音乐的天赋,比宝常差远了。安马驹、曹妙达、王长通、郭令乐等人能创编曲子,为一代佳妙之作,又学习俗乐,而宝常所作的,都归为雅正之音。这些人虽然在公众场合议论时都不站在宝常一边,但心里却佩服他,说他的音乐才能是上天赋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