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分)【考点说明】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B。
【答案】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评分标准】每断对三处1分,满分5分。
13、【答案】(1)重阳(1分)
(2)“涵”,生动形象的描绘出诗人登高览江所见到的秋景倒映于江中的情景;(1分)写出了江水的澄清,(1分)江水包孕秋色,鉴察万类的空灵秀美。(1分)
(3)既有放浪沉醉的自嘲自勉,(1分)又有世事沧桑,光阴易逝的的感叹,(1分)诗人通过表面的超然物外,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内心的抑郁不平。(2分)
14. (6分)(1)千里共婵娟 (2)千载琵琶作胡语 (3)未成曲调先有情 (4)靡有朝矣 (5)归雁洛阳边(6)登东皋以舒啸 (7)在乎山水之间也 (8)其势不俱生
【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共6分。有增字、减字、错字、别字或字词错位中的任意一种情况,该小题不得分。8个小题都作答,只给前6小题评分。
五、(22分)
15.(4分)【答案】C E。【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性格、情节、主题、结构的理解。A.其写作目的是引出下文纯朴的民风,同时与成为景点后的小村构成鲜明对比,以突出经济发展对纯朴民风的冲击。 B.“表现了……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膜”错误。D.“表现……厌倦”“寄托……忧虑”错误。“一批批人走进深山”是为了衬托“纯朴民风”之难得,并为下文写这种难得的民风因经济冲击而消失作铺垫。
【评分标准】每选对一个给2分,多选、少选均不得分,共4分。
16.(6分)【答案】 ①纯朴热情。为我们这帮路人灌满冷开水,主动解答我们对“黑板”的疑惑,讲述与“黑板”有关的故事。②勤劳能干。在偏僻的村庄经营唯一的一家代销店,并将生意做得越来越大。③精明务实。善于发现并抓住商机,用“黑板”招揽顾客;先前任由赊账的乡亲在黑板上擦擦写写,后来不再赊账。
【解析】这道题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是常出题型,分析时可以按照情节的展开逐层分析人物表现,从而概括性格。
【评分标准】每点要有性格特点概括,有能表现性格的事情简述,每点2分,共6分)
17.(6分)【答案】①“镶嵌在墙上的黑板”本身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曾经,黑板只是个形式,因为账本自在村人心中,诚信也嵌在村民心中。后来黑板仍然只是个形式,因为它的存在只是为了招揽顾客。黑板见证了山村与村民的变化,见证了纯朴民风的消失;黑板的变化,实则意味着村庄民风的变化。②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情节围绕“黑板”展开:路过小村,“我”被黑板上的数字吸引,询问店主;“我”目睹村民用石灰块在黑板上擦擦写写地记账;山外之人听闻,激动不已,慕名到村中寻访那块黑板;成为旅游景点后,店主用漆有白漆名字及数字的黑板做招牌,招揽顾客。③前后对比,突出主旨。原来,黑板上赊账的数字及名字是用容易擦掉的石灰块写下的,后来则是用白漆漆上的;原来,村人自己诚实地在黑板上记下自己的赊账数目,无人赖账,后来却有很多人赖账:这些鲜明的对比,一方面写出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写出诚信与信任的民风的缺失,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题目的作用,较有难度。首先应从小说题目本身的特色人手,再分析对小说内容与结构产生的作用。(1)“镶嵌在墙上的黑板”本身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2)从内容分析,前后对比,突出主旨。(3)从结构分析,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评分标准】每点作用必须有要点概括,有简要分析,答对两点可给6分)
18.【答案】观点一:我赞同作者对村庄变化所持的批评态度。理由:① 伴随村庄富裕而来的是纯朴民风的沦丧。道路宽了,村民有钱了,却经常有人赖账不还,店主也不再赊账,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与信任消失了。②游人的大批涌入,破坏了村庄原本的安宁恬静,人心也随之变得浮躁、狡诈。店主把曾经象征着诚信与信任的黑板,当做招牌招揽慕名而来的游客,热情的招呼本质上就是一种欺骗。③表面的繁华热闹本身恰恰折射出人们精神缺失而无从寻觅、无法自救的悲哀。游客冲着“黑板”走进深山,意在寻找迷失的诚信与信任。可一次荡涤灵魂之旅却演化为在冷冷的黑板前的拍照、留念。诚信与信任岂是拍个照能留得住的。精神缺失固然可悲,然而更为可悲的是缺失了精神拯救的有效途径。
观点二:我不赞同作者对村庄变化所持的批评态度。理由:①村落地处偏远,原本闭塞贫穷,村民连简单必需品都要赊账;成为旅游景点后,道路宽了,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生活富裕了,这对村民而言是一件好事。②繁华热闹是村庄开发成旅游景点后必然会带来的变化,开发之后,山村能为慕名而来的人们提供一个欣赏原始美景、感受山村生活、寻找失去的诚信与信任的好去处,这对于渴望到远离尘嚣的地方放松身心的城里人而言也是一件好事情。③作者对于村庄而言是个局外人,他对村庄变化的态度不代表村民们自己对这种变化的态度。作者享受着城里丰富的物质生活,却希望村庄永远保持着“世外桃源”的封闭状态,他对村庄只是一种“远观”的欣赏心态,并不知道村民们生活的艰辛。④发展是社会的主旋律,诚信与信任的暂时缺失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伴生的一种现象,不能因为害怕民风改变就让大山深处的村庄永远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也不能把民风的改变完全归咎于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观点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需明确观点之后再分条阐述理由。
【评分标准】表明赞同或不赞同的态度1分,(只表明态度无简述不给分)阐述理由必须有理有据。
六、(10分)
19、(共4分)【答案】(1)当今中小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节俭意识(1分),但节俭行为严重缺失(1分)
(2)【答案】示例1:关注生活点点滴滴,用行动诠释节俭美德。/ 示例2:勤俭节约,从我做起,从生活点滴做起。
【评分标准】主题突出,符合材料情景。(1分)语言符合宣传语要求(1分)(共2分)。
20【答案】略。
【解析】(1)例句格式,“向你……,×××,你的《×××》……我,从此,……也不能……,唯有……,……也无法……,唯有……。”(2分) (2)所选作家和作品必须对应(1分)(3)读作品感悟到的内容要与作家作品有关。(3分)
七、作文(60分)
21、(60分)评分标准请参照2012年四川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20—16分) 二等(15—11分) 三等(10—6分) 四等(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较工整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点深刻
个别细节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略显个性
说明:
1.作文缺标题扣2分。
2.基础等级按标准给分,其中“内容”以“题意”、“中心” 为重点,“表达”以“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准确入等。基础等级中的内容判为四等的作文,表达项、特征项可在三等及其以下酌情给分。
3.发展等级分是总分的组成部分,不是奖励分,应注意区分度,但不求全面,可依据等级评分标准中“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给分。特征等级以“有文采”与“有创意”为重点。
①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提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②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③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④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4.凡视为有政治观点问题的作文,可视为“立意不当”,按等级评分标准相关要求给分,并须交阅卷组或指导委员会商量判卷。
5.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分在四等之内给分,“发展等级分”记0分;如果确认为“套作”,可适当扣分。
6.每一个错别字(包括不规范汉字)扣1分,重复不记,扣满3分为止。全篇外语写作,一律记为0分。
7.标点符号酌情扣分,一逗到底扣2分,扣满2分为止。
8.文章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扣满8分为止。若不足200字而又未完篇者,在“内容”、“表达”项两项中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10分,“发展等级分”记0分,不再减字数分。200—400字且又未完篇者,“内容”和“表达”在三等级以下考虑,“发展等级”在第四等考虑。特殊文体除外,但应提交小组讨论判分。
参考译文1:天顺年间,锦衣卫指挥门达恃宠骄横,凡是与他意见不合的人,他就唆使密探暗中罗织罪名,逮捕、拷打他,遭刑讯者即使被冤枉,明知他没有任何证据也不敢反抗。因此他权倾一时,说话的人都噤若寒蝉。他的同僚袁彬正直不屈,于是门达用重案陷害,严刑拷打,罗织罪名定案。朝廷内外的官员都认为袁彬冤屈,(但)没有人敢站出来打抱不平。
京城里有一个叫杨埙的人,本是一名戍边的战士。他平素并不认识袁彬,却为他上书说:“正统十四年,皇上身陷沙漠,朝廷大臣都跑散逃生,只有袁彬一人,(虽然)只是一个校尉罢了,却能保护皇上的人身安全,饱受艰辛困苦。等到皇上驾还重新称帝,授予其官职作为报酬,大家都称赞。现在没有人奏报弹劾,不料却被投入监狱,饱受拷打,先判定罪名,然后才以律法条文胡乱强加,司法部门虽然知道他冤枉,(但)怎么敢辩驳澄明呢。陷害袁彬于死地,虽然只是一个人,然而有伤刑罚的公正和道义的公平,人人都没有自我安全感了。我乞求把袁彬等人交给皇上来审查,希望澄清事实真相,(让)死的人没有遗憾,活着的人也安然。我本是一个贫民,没有俸禄官品,(但)看见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仍要)冒死上书。”于是他打起登闻鼓来进言,仍被送交锦衣卫狱。
门达因此想全部铲除异己,于是暂缓处死杨埙,让他诬告是少保吏部尚书华盖大学士李贤指使。杨埙假装允诺他。门达于是把这件事上报、并召集三法司,在午门前审讯,杨埙于是秉公陈述事实,他说以前所说的一切都发自自己的本意,和李贤没有一点关系。门达的诡计因此不能得逞,但是袁彬还是被降职罢黜,他的宅第都被毁坏了。
不久,英宗逝世。进言的人弹劾门达的罪行,列举杨埙的案件为例证。门达被贬死于南丹,袁彬恢复了旧职,代替门达总管锦衣卫事务。成化初年,编修《英宗实录》,把杨埙称作“义士”。
杨埙字景和,他的祖先是某个地方的人。他的父亲是个漆匠。宣德年间,曾经被派遣到倭国传授金屑画漆的方法,以后回国,杨埙于是就学习这种本领,却能独出心裁,把五色金钿并用,不只是照老方法单纯用金色,所以物件的色彩各自相称,天真烂漫,倭人看见了,也咬着手指头,啧啧称赞,认为这是不可企及的。由于他天资聪颖,(虽然)对于书法诗格不怎么研习,却往往能达到妙境,所以他的技艺也出类拔萃。他既不避让权奸,做出上文所述的这样的义举,人们不敢用一门技艺看他。有个想要授予他官职的人,他不就职,于是就隐于技艺以孤高自守。
华亭张弼议论说:义,就是不是自己的事而去做,做的事合乎天下公论啊。去做虽然符合公论,但带有私情去做,那么这又是不义了。像杨埙,和袁彬没有恩情,和门达没有嫌隙,他又不是谏官,要完成职责。只是因为被众人的议论所激励,挺身而出而陷身虎口,他没有死是很侥幸啊,怎么这样勇于做仁义之事呢?
参考译文2: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讨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又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没了,鸡也没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事了。我的祸害是老鼠,不在乎有没有鸡。有老鼠,就会偷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穿破我的墙壁,啃坏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不是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