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名派
上世纪末,诞生了众多的综合性大学,它们来自许许多多的大学或者学院,“整合”成了一所新大学。但是因为时间不长,不是人尽皆知。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为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2000年4月29日组建而成,实力因此倍增。不过,有人以为它在武汉,也对这个名称很年轻的大学缺乏联想。
北京语言大学
该校创办于1962年,2002年7月更名为北京语言大学。她是中国唯一一所以汉语国际推广和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
很多考生会认为,读外语就去上外、北外,不一定非要上语言大学,可见北京语言大学的内涵尚未被社会所认识。
兰州交通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原兰州铁道学院,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兰州交通大学一直默默无闻,但其铁路交通领域专业颇强。
哈尔滨工程大学
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哈军工,1970年组建成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科技经费5亿多元,位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不过,它和“哈工大”是完全不同的两间大学。
填志愿挑大学切勿犯四大忌
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0年全国高校排名榜中,第11至20名依次是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厦门大学。如果不是看这个排名,估计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这些实力不错的大学都会被考生忽略掉。
这正是犯了填报志愿的几个大忌:
1、顾名思义
在“生源大战”中,可能越是较差的专业,越会被戴上一项时髦漂亮的帽子。在填报时,一定要知道专业的就业领域所在,可以通过对比相近学校的专业,认清其真面目。前几年大学改名风盛行,学院纷纷改成了大学,考生一定要了解拟报院校的历史。
2、自视过高
不少考生下定决心:非沿海地区不去,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去。其实,这是让自己没有台阶下的做法,完全不理智。即使估分很高,也要给自己留出后路。
3、盲目攀比
突出的表现例如别人怎么报我就怎么报,或者我决不能比某某人低,或者是爱面子,觉得填了冷门学校脸上没光彩,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做法。
4、包办代替
有些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考生身上,比如自己当年未能到哪个城市,未能上哪个学校,一一对应期待实现。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 (陈晓璇)
把“订单式”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近来,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订单式”培养为突破口,先后与长江精工钢结构、中国电信广州分公司等20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人才协议,计划为企业定向培养970名学生,涉及数控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激光精雕技术等23个专业和岗位。
南洋学院主动与企业联姻,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一是组建“订单培养”班,二是校企共编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三是在课程设置上注入企业文化元素,四是授课教师专兼职互补。(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