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教育新闻网02月02日讯 昨天,杭城不少高中学生开始期末考试。语文考完,我们联系上杭州高级中学、杭州第十四中学、学军中学、杭州外国语学校,另外还联系了宁波镇海中学,看看这些学校出了哪些新鲜的试题。
这次期末考试的一般情况是,高一、高二年级都由各校老师交叉出题,高一老师给高二出题,高二老师给高一出题。高三年级参加杭州市统测。
“莫言”最火
几份卷子看下来,不少试题内容都紧扣当下热点,莫言、史上最严新交规、杭州地铁一号线、电影《一九四二》等,都出现在试题中。其中以“莫言”出现频率最高。
杭十四中高二语文试卷中,有道题目是这样的: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12日,《大河报》以‘莫言空前,莫言绝后!’为标题进行了报道,盛赞莫言的成就。此标题一出,立刻在众报道中脱颖而出。请赏析此标题的妙处。”
十四中语文教研组长宋晓明老师说,这道题目出得不错:一是抓住社会热点,考查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够不够;二是对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考查。这个标题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中国作家莫言得到诺奖,是空前的,但是不要说以后不会再有人得。让学生做这道题,说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也是倡导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杭外的高一作文题里,也引用了莫言的一段话:“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让学生以“有用无用”为话题,结合所见、所闻、所读,写一篇文章。
出作文题为孩子们的内心点亮一盏灯
收集来的十道作文题中,六七篇作文都在引导学生把视线转向自己,虽然引用的材料、事例各不相同,但都希望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和成长,写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比如杭高的高一作文希望学生在困境中也能看到好的一面;高二作文题让学生说说心中的梦想。
杭十四中作文题,一篇是“由躁入静”;另一篇是:遇到挫折不要怪别人,要勇于承担。
学军中学作文题,“从根雕来说成长过程和经历”;杭外作文题,“人生是要自由,还是要执着追求”,也是如此。
各校作文题
杭州高级中学
(高一)
下面是台湾著名绘本作家几米的作品《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中的一幅画面,请你仔细品读画面(附图)和插图文字:“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欢乐的线索。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我在冰封的深海,找寻希望的缺口。却在午夜惊醒时,蓦然瞥见绝美的月光。”
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历,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出题老师黄永红(教高二语文):现在这代孩子看着动漫长大,作文题用漫画,形式新颖、好玩,大家平时都关注,好理解。
出题时考虑到,高一学生可能正在经历:一、从初中到高中,数理化的难度迅速加大,不少孩子学起来会感觉吃力;二、人际环境变了,与同学、老师从陌生渐渐变熟悉,孩子可能会有些感觉;三、从初中的拔尖者到高中,可能优势不明显,或者稍微落后,有些学生内心可能有落差。
这些经历都在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大家都要面对和解决。这些经历都可写进作文,言之有物。
(高二)
“万物速朽,但梦想永在。我们倾听你的梦想,我们期待你敢于做梦: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做梦者才杰出。我们别无所倚,惟有对期许的追求;我们别无所长,惟有对承诺的执著。”
依然有人倾听你的梦想,是的。如果有人愿意倾听,那么,你愿意诉说你心中的梦想吗?
请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你自己或别人的经历,也可以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用书信的方式,自己确定写信对象。
出题老师钟峰华:梦想从来都是历久弥新的话题。新年时,习总书记讲话中说到“中国梦”,引发社会大众对国家梦的大讨论。这次出题,就是希望同学们能站在一个新角度,不只讨论自己的小梦想,希望更多关注中国梦。梦想是对内心的追问,希望大家对国家、世界有自己的思考。
文章要求以书信方式写作,是强调“作者的读者意识”,把梦想说给他人听。
杭十四中
(高一)
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印第安人谚语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老子《道德经》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洪应明《菜根谭》
以上三句格言,引发了你怎样的回忆与联想?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文体,以“由躁入静”为题写一篇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语文教研组长宋晓明老师:当今社会迅速发展,孩子们也会浮躁,心不易静。出这道题,是希望大家不要被一时的东西左右,比如升学的压力、出国潮的影响,等等。
所以印第安人的谚语说的就是慢慢走,欣赏自己的成长,关注自己。不要只关注终极目标,读书不只为考试,过程也很精彩。
(高二)
一只蝴蝶只顾嬉戏,撞在蜘蛛网上。一只蜜蜂忙着采蜜,撞在蜘蛛网上。它们挣扎了许久,被蛛丝越缠越紧,再也动弹不得。蝴蝶叹口气说:“都怪讨厌的风,使我没法子掌握方向!”蜜蜂叹口气说:“都怪那炫目的阳光,使我没法子看清蛛网!”蜘蛛说:“我这里的食物,都是自动送上来的。你们也一样,要怪只能怪自己。”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宋老师:每个人的成长中总有过失和挫折,不敢承担错误,是勇气太少。出这道题是希望学生反思自己,与自己沟通,学会责任和承担。
学军中学
(高一)
“乘彼危垣,以望复关”,有的人为了见到远方的恋人而登高;“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有的人为了让远方的亲人看到而登高;“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的人为了体验“山高我为峰”的感觉而登高……
站在高处,有的人会悲伤落泪,如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有的人会豪情万丈,如毛泽东,“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有的人会感受到“高处不胜寒”的孤寂落寞;有的人则会顾念低处需要爱心浇灌的土地……
你登高是为了什么呢?站在高处的你,又会想到什么呢?请以“站在高处”为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出题老师倪宜:大家通过中考进入现在的高中,可以说都很不错。不少人在初中是佼佼者,现在遇到挫折或持续领先,在现在这个高度,有怎样的想法。一方面认识外部世界,一方面反观自己,看生活中的起伏,容易写出东西。
(高二)
有两段树根,一段被雕匠雕成了神,一段被雕成了猴。于是两段树根有了不同的命运:一段被人供奉膜拜,一段成了人的玩物。被雕成猴的树根埋怨雕匠说:“我们同是树根,命运却如此截然不同,都是因为你,我们的命运都是你一手雕刻而成的啊!”
“我哪有这等本事,去雕刻别人的命运!”雕匠感叹道,“其实,在雕刻你们之前,你们的命运就已经‘成型’了。从土里出来的时候,你们一个像神,一个像猴,我只是按着你们的原貌略加雕刻而已。”
最后,雕匠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所以,你们的命运并不是我雕刻的,而是你们的成长决定的,你们在泥土中那段成长的过程,就决定了你们最终的走向……”
根据上面材料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杭外
(高一)
当惠子为一棵木瘤盘结、大而无用的树发愁时,庄子告诉他说,把它种在广漠无边的旷野上,你可以逍遥自在地躺在树下,悠哉乐哉。莫言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我们这个时代,为了有用,人们都急于把自己的所作所为转换为可以兑现的价值,追求利益最大化,市场占有率成为衡量有没有用、成不成功的主要标准。功利主义、普遍的金钱焦虑正渗透社会的各个角落……
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的理解,以“有用无用”为话题,结合你所见、所闻、所读,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高二)
白居易《适意》诗曰:“岂无平生志,拘牵不自由。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不系舟”常用来指漂泊无定、自由自在的生活;台湾女诗人林冷诗歌《不系之舟》说:“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前者逍遥,后者执著。
你的人生是否也有“不系之舟”呢?请以“不系之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要求不少于800字。
教务处副主任倪江老师:不系之舟的意向包含两方面,一是绝对的精神自由,二是在网一样的社会生活中,执着追寻目标。考生可以结合两点,深入阐述。
镇海中学
(高一)
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大多数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真没话,就别说。
阅读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出题老师叶隆晓:这是海明威说过的一段话,在微博上转发得很火。讲话是生活的艺术,用它来做题目,可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文中给出因不会闭嘴导致的诸多状况。这些状况你是否也有经历,可以写出一篇记叙文,也可以写一篇议论文。
(高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诗人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