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与机制类专业
《机械制图》考纲
(120分)
参考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第1 版修订版 主编:王幼龙
一、课程基本要求
1. 了解国家标准《技术制图》、《机械制图》中的相关标准;
2. 掌握几何作图画法;
3. 掌握投影法及正投影法;
4.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
5.. 掌握三视图画法;
6. 掌握点线面的投影及基本体的投影;
7. 掌握组合体表面的交线(截交线);
8. 熟练掌握组合体三视图的画图、看图及尺寸标注;
9. 熟练掌握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及其它表示法的画法及标注方法;
10. 掌握标准件,常用件的规定标记、画法和标注;
11. 掌握读简单零件图的方法;
12. 了解看装配图的方法及步骤。
二、课程内容和复习要求
(一) 制图基本知识
1. 了解图纸幅面和格式及比例的含义;
2. 掌握图样中各种图线的型式、主要用途及其画法;
3. 重点掌握尺寸标注的基本规则;
4. 熟练掌握常见尺寸的注法。
重点:掌握图线的型式和用途及标注尺寸的基本方法。
(二) 几何作图
1. 掌握线段、圆的等分方法;圆弧连接画法;
2. 掌握斜度、锥度的画法及标注;
3. 重点掌握平面图形线段的尺寸、线段分析方法及绘制方法。
(三) 正投影法与三视图
1.了解投影法的分类,掌握视图的概念;
2 熟练掌握三视图的关系及投影规律;
3. 重点掌握线、面的投影特性及作图方法;
4. 重点掌握圆柱、圆锥、圆球的投影及尺寸标注;
5.掌握在基本几何体表面上,求点的投影法。
(四) 组合体视图
1. 掌握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法、线面分析法;
2. 重点掌握截交线、相贯线的特性及常见画法;
3. 掌握组合体的三视图投影画法及尺寸标注;
4. 熟练掌握组合体视图的看图方法;
5. 重点掌握补视图和补缺线的画图方法。
(五) 图样的基本表示法
1.了解六个基本视图的形成、名称和配置关系;
2. 重点掌握向视图、局部视图、斜视图的画法和标注;
3.了解剖视的概念和剖切面的种类;
4.熟练掌握画剖视图的方法、步骤、剖切位置及标注;
5. 熟练掌握断面图概念及断面图种类,掌握断面图画法及标注;
6.了解局部放大和简化画法图画法与标注,
7.了解肋板、轮辐和薄壁的剖切画法。
(六) 常用件的特殊表示法
1. 掌握标准件与常用件的概念、种类;
2. 了解螺纹的形成、种类、用途及螺纹五要素,
3. 重点掌握螺纹的规定画法、标注及标准螺纹的查表方法;
4. 重点掌握螺栓联接画法,并熟记常见紧固件的标记方法;
5. 熟练掌握直齿圆柱齿轮的规定画法。
(七) 零件图
1.了解零件图的作用、内容和要求;
2.掌握零件的视图选择、尺寸标注及表面粗糙度和尺寸公差的标注;
3重点掌握看零件图的基本方法,并能看懂中等复杂程度的轴类、叉架类、轮盘类和箱体类零件图。
(八) 装配图
1.熟悉装配图的作用、内容和表达方法;
2.掌握装配图中五类尺寸的标注;
3.重点是看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并能看懂一般的装配图(如滑动轴承);
4.一般了解从装配图中拆画零件图的基本方法。
《机械基础》考纲
(130分)
参考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省精品教材,2008年第1版,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室编。
一、课程基本要求
1.了解机器的组成;
2.掌握构件的受力分析方法、基本变形形式及其强度条件和应用;
3.掌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了解其性能和应用;
4.熟悉常用机构的结构和特性,掌握主要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特点、结构和标准;
5.能正确分析一般机械运行中发生的问题,并进行正确使用和维护;
6.能正确使用标准、规范、手册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
二、课程内容和复习要求
绪论
1.掌握机器、机构、机械、构件、零件的概念及其关系,了解机器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会区分机器、机构、构件、零件;
2.掌握常用的平面运动副及类型;能识别常用的机构简图符号。
(一)构件的受力分析
1.掌握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掌握静力学的基本公理;
2.了解力矩、力偶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熟练掌握力矩、力偶的计算;
3.掌握约束、约束反力的概念,熟练掌握常见约束的约束反力方向的确定,能绘制简单的受力图;
4.了解力的分解、合成的概念和方法;
5.理解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熟练掌握力系的求解方法;
6.了解摩擦和磨损的概念,掌握摩擦状态、磨损的过程。
(二)杆件的基本变形与强度
1.了解机械零件承载能力的概念和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2.了解拉伸和压缩的概念,掌握拉伸和压缩时的内力、应力的计算;
3.掌握低碳钢拉伸和压缩时的过程和力学性能,了解铸铁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4.了解许用应力与安全系数,掌握拉伸与压缩的强度条件及其应用;
5.了解压杆稳定的概念;
6.了解剪切和挤压的概念,掌握剪切和挤压的强度条件和应用;
7.了解扭转的概念;掌握外力矩的计算;掌握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切应力的分布,了解圆轴扭转的强度条件;了解提高抗扭能力的措施;
8.了解直梁弯曲、剪力、弯矩的概念及梁的基本形式;熟练掌握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了解梁弯曲的强度条件;了解提高梁抗弯能力的措施;
9.了解交变应力及疲劳破坏的概念。
(三)机械工程材料
1.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掌握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工艺性能;
2.了解钢铁材料的概念,掌握钢、铸铁的分类方法、类型,了解其性能和主要用途,掌握其牌号的含义;
3.了解钢热处理的概念及分类,掌握钢的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及表面热处理的工艺及其主要目的;
4.了解常用有色金属(如铝及铝合金、铜及铜合金)的分类、性能和用途,了解其牌号的含义;了解常用的轴承合金及性能特点;
5.了解常用非金属材料的性能、分类和用途。
(四)带传动和链传动
1.掌握带传动的组成、工作原理、特点、类型和应用;
2.熟练掌握带传动传动比的计算,了解包角、打滑的概念;
3.掌握V带的结构和标准,能正确识读V带的型号标记,了解V带轮的材料和结构;
4.了解V带传动的张紧及方法,掌握V带传动的安装和维护;
5.了解链传动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和应用;熟练掌握链传动平均传动比的计算;
7.掌握滚子链的结构、标记、接头形式;
8.掌握链传动的安装与维护。
(五)齿轮传动
1.掌握齿轮传动的特点、分类和应用,了解渐开线齿廓的形成;
2.掌握渐开线齿轮各部分名称、基本参数;掌握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
3.掌握一对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掌握传动比计算;
4.了解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特点、基本参数和正确啮合条件;
5.了解直齿锥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应用、基本参数和正确啮合条件,掌握传动比计算;
6.了解齿轮的常用材料、失效形式和圆柱齿轮的结构。
(六)蜗杆传动
1.了解蜗杆传动的组成、类型、特点和应用;
2.了解蜗杆传动的基本参数,掌握蜗杆传动传动比的计算;
3.掌握蜗杆传动的螺旋方向、转向的判定方法;
4.了解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润滑与散热;了解蜗杆和蜗轮的常用材料与结构。
(七)轮系与减速器
1.了解轮系的概念、分类和应用特点;
2.熟练掌握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
3.了解减速器的作用、类型、结构与润滑及各附件的功用。
(八)螺旋传动
1.了解螺纹的形成、种类及主要参数;
2.掌握螺旋传动的特点、类型和应用形式;
3.熟练掌握螺旋传动直线运动方向的判定及相关计算;
4.理解差动螺旋传动原理,掌握运动的计算及方向的判定。
(九)平面连杆机构
1.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的组成、基本类型、特点和应用,熟练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类型判别;
2.了解含有一个移动副的四杆机构的特点和应用;
3.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死点及其应用。
(十)凸轮机构
1.了解凸轮机构的组成、特点、分类及应用;
2.掌握凸轮机构的有关参数,会分析凸轮机构的工作过程。
(十一)间歇运动机构
1.了解棘轮机构的组成、特点、类型和应用,会分析棘轮机构的运动过程;
2.了解槽轮机构的组成、特点、类型和应用,会分析槽轮机构的运动过程。
(十二)螺纹连接
1.掌握螺纹连接的基本形式及其应用,了解螺纹连接件;
2.掌握螺纹连接的预紧、防松方法。
(十三) 轴毂连接
1.掌握键连接的功用、类型和特点,理解平键标记的含义;
2.了解花键连接的特点和应用;
3.掌握销连接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十四)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
1.了解联轴器的功用,熟悉常用联轴器的类型、结构、特点和应用;
2.了解离合器的功用、常用类型、结构、特点和应用;
3.了解制动器的功用、常用类型。
(十五)轴承
1.了解滑动轴承的类型、结构和特点;了解滑动轴承轴瓦的材料、结构,了解润滑剂、润滑方法及装置;掌握滑动轴承安装与维护要点;
2.熟练掌握滚动轴承的构造、分类、代号,了解常用滚动轴承的特性和应用;
3.掌握滚动轴承内、外圈的固定方法,掌握滚动轴承的安装、拆卸方法;
4.了解滚动轴承的润滑和密封方法。
(十六)轴
1.掌握轴的类型、功用、常用材料;
2.掌握轴的组成和轴上零件的固定方法,并能分析轴结构的合理性。
3.了解轴的结构工艺性。
《机械设备控制技术》考纲
(100分)
考纲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主编:武可庚
一、课程基本要求
1.了解常用低压电器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其用途,并能正确选择和使用。
2.熟练掌握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线路基本组成环节的工作原理,了解其维护常识,掌握常见故障排除方法,能阅读、分析一般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电路图,具有设计简单电气控制系统的能力。
3.了解可编程控制器的原理,掌握其常用基本指令的功能及应用,具有使用基本指令编程、安装接线与调试运行的初步能力。
4.理解液压传动的基本概念,掌握液压系统基本回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具有阅读机械设备说明书中液压传动系统图的初步能力。
5.了解气压传动的基本知识,掌握气动基本回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具有阅读机械设备说明书中气动系统图的初步能力。
二、复习内容和复习要求
(一)电气控制技术
1.了解刀开关、组合开关、自动开关、按钮、行程开关、熔断器、交流接触器、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热继电器、速度继电器等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其选用方法。
2.熟练掌握刀开关、按钮、行程开关、熔断器、交流接触器、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热继电器的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并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上述元件。
3.熟练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单向旋转控制线路的点动控制、连续控制、多地控制、顺序控制的工作原理,并能按图安装接线。
4.熟练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接触器联锁、双重互锁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并能按图安装接线;掌握电动机自动往返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并能按图安装接线。
5.熟练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Y-△降压起动、定子绕组串电阻降压起动的工作原理,并能按图安装接线;了解自耦变压器降压起动的工作原理。
6.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能耗制动、反接制动的工作原理,并能按图安装接线,了解电磁抱闸制动的工作原理。
7.掌握分析机床电气控制原理图的主要方法及步骤,能正确分析CM6132普通车床的主电路、控制电路、照明及信号电路的工作原理。
8.掌握CM6132普通车床电气控制线路常见的故障现象,并能熟练地分析排除故障。
9.了解机床控制线路检修的一般步骤及方法;
10. 能设计简单的电气控制系统。
(二)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技术
1.了解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2.熟练掌握PLC常用基本指令,了解其6个特殊指令。
3.熟练掌握使用PLC基本位逻辑指令、定时器指令编程的方法,能根据控制要求设计简单的PLC控制程序。
4.掌握使用PLC改造一般电气控制电路的方法,能用PLC改造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电动机间歇运行控制电路、普通车床电气控制电路。
5. 掌握PLC的安装接线方法,会使用PLC编程软件,能正确安装接线并调试程序。
(三)液压传动控制技术
1.掌握液压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了解液压控制系统的优缺点。
2.了解液压油的主要性质。
3.理解静压传递原理、流量、压力、流速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4.熟练掌握液压泵的工作原理;掌握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的工作原理和特点;了解液压泵的选用方法;了解液压泵常见故障的分析与排除方法。
5.了解液压马达的分类及工作原理,了解液压马达常见故障的分析与排除方法。
6.掌握液压缸的类型;掌握空心双活塞杆式液压缸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液压缸的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
7.熟练掌握方向控制阀的作用,熟练掌握普通单向阀、液控单向阀、机动换向阀、手动换向阀、液动换向阀、电磁换向阀的工作原理和图形符号,了解其应用特点,了解其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
8.熟练掌握压力控制阀的作用,熟练掌握直动式溢流阀、先导式溢流阀、减压阀、顺序阀、压力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图形符号,了解其应用特点,了解其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
9.熟练掌握流量控制阀的作用,熟练掌握节流阀、调速阀的工作原理、图形符号,了解其应用特点,了解其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
10.了解油箱、管件、滤油器、蓄能器、压力表及压力表开关、密封件的结构和应用特点,掌握其作用。
11.掌握液压基本回路中换向回路、锁紧回路、二级调压回路、减压回路、卸荷回路、节流调速回路、快速与慢速转换回路的作用及工作原理;了解增压回路、保压回路、平衡回路、容积调速回路、差动连接快速运动回路、双泵供油快速运动回路的作用;了解两种慢速转换回路的工作原理。能按图分析、安装和调试液压基本回路。
12.了解YT4543型液压动力滑台的液压系统原理图的工作原理。
13.了解液压系统的安装调试、使用注意事项和维护保养。
14.了解液压系统常见故障的分析和排除方法。
(四)气压传动控制技术
1.掌握气压传动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组成;了解气压传动的特点。
2.熟练掌握空气压缩机的工作原理,掌握气源净化装置、气动三大件、消声器的作用。
3.掌握气缸和气动马达的分类、工作原理、图形符号和应用特点;
4.熟练掌握气动系统中各种方向控制阀、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的工作原理、图形符号和作用。
5.掌握气动基本回路的一次压力控制回路、二次压力控制回路、高低压转换回路的作用;掌握调速回路、缓冲回路、延时回路、往复动作回路、过载保护回路、双手操作回路的作用及工作原理。能按图分析、安装和调试气压基本回路。
6.了解气-液动力滑台气压传动系统、工件夹紧气压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7.了解气压系统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考纲
(100分)
参考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版,主编:沈学勤。
一、课程基本要求
(一)概述
1.了解加工误差概念及其分类;
2.掌握公差的概念及其分类;
3.了解互换性概念。
(二)孔、轴尺寸的极限与配合
1.熟练掌握尺寸术语的概念;
2.熟练掌握偏差术语的概念,会计算偏差;
3.熟练掌握尺寸公差的计算;
4.理解配合术语的概念;
5.掌握三种配合类型的特点;
6、会判断配合性质、配合类型并进行极限盈隙值的计算;
7.理解标准公差概念,会查标准公差表;
8.了解基本偏差系列及基本偏差代号;
9.会查基本偏差表、极限偏差表;
10.掌握公差带代号,会识读和标注公差带;
11.掌握两种基准制;
12.了解基准制的选用原则;
13.会进行配合性质的判断;
14.了解未注公差及应用。
(三)形状和位置公差
1.了解形状、位置公差的分类;
2.理解形位公差的符号与形位公差特征项目符号的区别;
3.掌握形位公差的特征项目及对应的项目符号;
4.理解与形位公差有关的几何要素的定义;
5.掌握被测要素的标注方法;
6.掌握基准要素的标注方法;
7.掌握形位公差数值的标注方法;
8.理解形位误差与形位公差的区别;
9.理解形位公差带的概念,掌握形位公差带的四个要素;
10.理解各种形位公差的含义;
11.了解公差原则。
(四)表面粗糙度
1.理解表面粗糙度的概念及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2.了解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术语;
4.了解表面粗糙度主要评定参数的含义;
5.理解表面结构符号、表面结构代号的含义;
6.掌握表面粗糙度的标注方法。
(五)技术测量的常用工具与实训
1.理解技术测量的概念及其目的;
2.了解计量器具的分类及用途;
3.了解常用计量器具的刻线原理;
4.掌握常用计量器具读数方法;
5.掌握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维护方法。
二、复习内容和复习要求
(一)、概述
1.加工误差
(1)了解加工误差产生的原因,加工误差的概念,分类;
(2)掌握合格产品的标准。
2.公差
掌握公差的概念,公差的种类。
3.互换性
是指在制成统一规格的零件中,不需要作任何挑选或附加加工就可以直接使用、组装成部件或整机,并达到设计要求。
(二)孔、轴尺寸的极限与配合
1.尺寸的术语
掌握尺寸、基本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的概念。会进行极限尺寸的计算。
2.偏差的术语
掌握尺寸偏差、上偏差、下偏差、极限偏差、实际偏差的概念,并会进行偏差的计算。
3.尺寸公差的术语
掌握尺寸公差、公差带的概念,并会计算尺寸公差,会画公差带图。
4.配合的术语
掌握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渡配合概念。
5、三种配合类型
掌握三种配合的特点。
6、会判断配合性质、配合类型并进行极限盈隙值的计算。
7.标准公差
掌握标准公差的概念、等级。会查标准公差表
8. 基本偏差
掌握基本偏差的判断方法、基本代号,并会查基本偏差表。
会进行另一极限偏差的计算。
9.公差带代号
掌握孔、轴公差带代号及配合公差带代号的组成,并会在图纸上标注。
10.基准制
掌握基孔制、基轴制的特点,基准制的选用原则。
11.未注公差
了解未注公差及应用。
(三)形状和位置公差
1.形位公差分类
了解形位公差分为形状公差(4项),形状或位置公差(2项),位置公差(8项)。
2.理解形位公差的符号与形位公差特征项目符号的区别。
(1)形位公差的符号:在图纸上体现形状公差或位置公差要求的符号;
(2)形位公差特征项目符号:表示形位公差特征的符号;
(3)掌握形位公差的14个特征项目及其对应符号。
3.形位公差的几何要素
掌握零件的要素的概念及分类。
4.形位误差与形位公差
(1)理解形位误差、形位公差的概念,能够区分形位误差与形位公差;
(2)理解形位公差带4个要素的含义。
4.形位公差的标注
会正确识读、标注形位公差。
(四)表面粗糙度
1.表面粗糙度概述
(1)了解表面粗糙度对零件使用的影响;
(2)了解表面轮廓、取样长度、评定长度、中线的概念;
(3)了解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Ra、Rz的含义。
2.表面粗糙度的标注
(1)了解表面粗糙度的结构符号、结构代号的含义;
(2)掌握表面粗糙度的标注方法。
(五)技术测量的常用工具与实训
1.了解技术测量的概念及其过程。
2.常用测量量具
(1)掌握长度单位及换算;
(2)了解常用量具(游标卡尺、千分尺、百分表、万能角度尺、量块)的用途;
(3)了解常用量具的刻线原理,掌握其读数方法;
(4)掌握常用量具的使用、维护方法。
3.技术测量实训
(1)会进行轴类零件、盘类零件、外螺纹中经、渐开线圆柱齿轮加工误差的测量;
(2)会进行平面零件误差的测量及样板零件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