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在1956年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对新中国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作出的论断是他们属于:
A.资产阶级
B.小资产阶级
C.中产阶级
D.工人阶级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工作会议,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意见,周恩来在会议报告中明确宣布:“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这是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阶级归宿问题作出的科学论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
为了克服党内一些同志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错误倾向,改善同知识分子的关系,团结广大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单列一节阐述知识分子问题,毛泽东充分肯定了我国知识分子的大多数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强调了知识分子的作用,要求积极地发挥知识分子的才能,尊重知识分子的劳动,制定和落实知识分子的政策。同时,毛泽东希望知识分子继续前进,继续改造自己,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逐步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但是,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中央关于知识分子的政策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
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毛泽东指出,我们要培养大批的知识分子,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这是一个宏大的队伍,人少了是不成的。据此,毛泽东提出了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任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61页;《大纲解析》第185页。
22.毛泽东在1966年以后提出的正确理论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C.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D.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毛泽东晚年时期提出的正确理论。
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基本思路,它改变了传统的以意识形态为标准划分世界政治格局的思路,主张以经济为基础的多因素标准划分世界政治格局。虽然毛泽东在1966年以后犯了很多错误,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贯穿10年“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的指导口号。1967年11月6日,在由陈伯达、姚文元主持起草,经毛泽东批示同意,以“两报一刊”编辑部名义发表的纪念十月革命50周年的文章《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中,第一次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左”倾错误观点作了理论形态概括。其内容要点有:
第一,必须用马列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社会主义社会。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历史中,还存在阶级、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必须把政治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第三,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依然是政权问题”,“无产阶级必须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中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的专政”。第四,要把那些被“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篡夺了的权力坚决夺回到无产阶级手中。第五,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进行的革命,最重要的是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第六,“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思想领域中的根本纲领是“斗私批修”。文章还把这一理论称为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树立了第三个伟大的里程碑”。它的基本观点还被写进了九大通过的党章总纲中。事实上,这一理论违背了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也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正常轨道,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混乱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而不是毛泽东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是在1966年之前提出的正确理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63页;《大纲解析》第186页。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的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是:
A.调整巩固
B.改革
C.充实
D.提高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的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
中共八大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继续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冒进倾向。中共八大前后的反冒进,保证了1957年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是党在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进程中取得的重要经验。但是,由于1957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开始错误地批判“反冒进”,结果导致1958年出现了“大跃进”这样更为严重的冒进,给国民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损失。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不得不作出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此后,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调整阶段。这是1958年“大跃进”以来经济指导工作的一次重要转变,是战胜1959年到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而采取的重大决策。它对于后来大规模的经济调整工作起了巨大指导作用。“八字方针”贯彻执行的结果,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克服了严重困难,取得了新的进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55-256页;《大纲解析》第182页。
2.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要正确处理好的主要经济关系有:
A.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B.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C.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D.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十大关系是: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把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其中前五大关系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后五大关系主要是政治方面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56页;《大纲解析》第182页。
3.在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提出的重要思想有:
A.多发展重工业,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
B.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
C.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方针
D.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总方针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毛泽东关于发展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思想。
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毛泽东首先阐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并且认为我们党在处理这方面关系问题上没有犯大的原则错误,比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做得好一些。但同时强调适当调整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以满足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毛泽东指出发展重工业有两种办法,一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这样从长远来看,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重工业的基础也不牢固;另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这样既保障了人民的需要,同时有利于重工业发展的基础更加巩固。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了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的原则,并且已经有了农业是重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思想。
由发展工业与发展农业并举到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思想转变。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发展农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的一大特色。他指出,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要说服工业部门面向农村,支援农业。要搞好工业化,就应当这样做。在195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强调,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必须实行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过去我们经常讲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工业国,其实也包括了农业的现代化。”这就提出了发展工业与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思想。
毛泽东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方针。到20世纪60年代,他更明确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并把它确定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这个总方针的提出,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的深化,设计了不同于苏联工业化发展模式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也逐步成为全党的共识。在理论上,毛泽东对工业化进程中农业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56页;《大纲解析》第182页。
4.在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设想,其要点包括:
A.以国家与集体经营为主体,以个体经营为补充
B.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私营经济为补充
C.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自由生产为补充
D.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自由市场为补充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尝试。
陈云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的时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的调节机制以及市场等问题作了积极的探讨。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他认为: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以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作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以国家计划为主体,以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作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一定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58页;《大纲解析》第183页。
5.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我国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思想有:
A.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三者的关系
B.企业要建立“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制度
C.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
D.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适当扩大地方的权力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毛泽东关于我国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思想。
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中,毛泽东鉴于苏联的教训,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主要是:第一,发挥中央和地方这两个积极性。他说,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我们不能像苏联,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他还具体建议中央部门对地方和企业应作分类指导,一类是中央部门的领导可一直管到企业;另一类是中央部门的任务只是提出指导方针。第二,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三者的关系,绝不能只顾一头;应特别注意发挥处在国家与生产者中间的重要环节——企业的积极性,要扩大其自主权,允许企业有一定的“独立性”,企业应该要有点“独立王国”,没有一点“独立王国”,事情也很难办。第三,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建立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使之成为扩大企业民主、吸引广大职工参加管理、监督行政、克服官僚主义的良好形式,等等。
毛泽东根据党的八大以后国内自由市场明显活跃,个体工商户显著增多的现象,提出了商品生产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他认为,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为什么怕商品生产,无非是怕资本主义;不要怕,还要大发展;商品生产,要看它与生么经济相联系,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就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联系,就出社会主义;不要怕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历来就有商品生产,现在加一种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不仅毛泽东又强调要重视价值规律,指出价值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则,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因此,对于商品生产,只能进行等价交换,不能实行无偿占有,违反它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57-258页;《大纲解析》第183页。
6.鞍钢创造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制度是指:
A.干部参加劳动
B.工人参加管理
C.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D.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三结合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两参一改三结合”。
从1955年12月起,毛泽东就抽出大量时间从事调查研究,主要了解经济工作情况,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病有了更具体、更深入的认识。1960年3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共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毛泽东在批示中,把鞍钢经验称为“鞍钢宪法”,认为鞍钢创造了不同于苏联一长制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体制,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实行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三结合。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59页;《大纲解析》第183页。
7.毛泽东提出的国民经济建设方针有:
A.“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
B.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发展比例
C.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D.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
8.在纠正1958年出现的“共产风”的过程中,毛泽东阐述的重要思想是:
A.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
B.要实行生产责任制
C.要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
D.要重视价值规律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毛泽东提出的国民经济建设方针。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在一些人看来,资本主义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已被铲除,商品经济的根基已不复存在,那就应该在社会生活中废除商品、货币以及一切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形成了一股“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出现了把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要限制乃至消灭商品生产的主张。
毛泽东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问题发表系统的见解,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带领部分同志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时的谈话中。这些谈话反映出他在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上的理论思考,比之前人的观点有很大的改变。毛泽东认为,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不仅是资本主义及以前小商品生产的重要经济规律,也是社会主义生产的重要规律,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仍起广泛的作用。毛泽东从经济规律的相互联系中研究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显然已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也更加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对于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上也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因此,第7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第8题的正确答案是A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56-258页;《大纲解析》第182-183页。
9.邓小平在中共八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曾指出,对党的监督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A.党内的监督
B.群众的监督
C.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
D.舆论的监督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执政党必须接受来自党内外的双重监督。
接受党内和党外的双重监督,是保证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的重要条件。在党的八大上,邓小平着重论述了加强党内外监督的重要性,指出,为了有效地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等脱离群众的危险倾向,除了必要的思想教育外,还要从党自身制度和国家制度上作出适当的规定,以便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进行严格的监督。他强调,我们需要的:一是实行党的内部的监督;二是需要来自人民群众的监督;三是来自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无论党内的监督和党外的监督,其关键都在于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发扬我们党的传统作风。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59-260页;《大纲解析》第184页。
10.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原因是:
A.中国的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时期曾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
B.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改造
C.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
D.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民主党派各自联系和代表着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基本依据。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第一次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是因为:
第一,毛泽东指出这个方针是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的产物。我国的各民主党派与欧美国家资产阶级政党不同,在历史上是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爱国的、进步的政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它们接受共产党的领导,采取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各民主党派的成员及其所联系的群众成了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各民主党派也就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治联盟。共产党应该与民主党派合作,长期共存。
第二,执政的共产党需要有来自各个方面的监督,包括来自各民主党派的监督。毛泽东指出:主要监督共产党的是劳动人民和党员群众。但是有了民主党派,对我们更为有益。他同时希望各民主党派都能注意思想改造,争取和共产党一道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以适应新社会的需要。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60页;《大纲解析》第1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