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某企业固定资本中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和流动资本的价值分别为30,000元、60,000元、10,000元、50,000元,一年内周转的次数分别为1/4、1/10、3/10、4。则该企业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为:
A.1.1
B.1.2
C.1.3
D.1.4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周转时间与次数。
由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因而资本周转速度通常是指整个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预付资本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其计算公式是:
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速度:(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利用此公式可得:该企业的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30000×1/4+60,000×1/10+10,000×3/10+50,000×4)/30,000+60,000+10,000+50,000,等于1.44.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5页;《大纲解析》第103页。
22.某企业的一台机器设备价值100万元,其使用年限为5年,毎年该机器生产的产品为10万件,不考虑无形磨损,该机器设备生产的毎件产品中所包含的机器折旧费是:
A.5元
B.4元
C.1元
D.2元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固定资本折旧费。
为了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把固定资本按其损耗程度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从销售收入中提取出来,并以货币形式积累起来,以备将来用于固定资本的更新。这种按固定资本损耗程度进行补偿的办法,就叫做折旧。折旧费等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除以平均使用年限。该企业的一台机器设备价值100万元,其使用年限为5年,说明每年企业应提取的折旧费用为100万元/5年=20万元。固定资本的价值按照它的损耗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由于该企业毎年该机器生产的产品为10万件,所以,不考虑无形磨损,该机器设备生产的毎件产品中所包含的机器折旧费应该是:20万元/10万件=2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7页;《大纲解析》第103页。
23.某产业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4:1,剩余价值率为100%,资本周转速度为一年2次,那么该资本家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分别为:
A.20万元,100%
B.20万元,200%
C.40万元,100%
D.40万元,200%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的计算。
年剩余价值量指的是一年资本家取得的剩余价值总量。如果用M代表年剩余价值量,m′为剩余价值率,v为预付的可变资本,n为流动资本(包含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年剩余价值量则由下面公式表示:
M=m′×v×n;年剩余价值率是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如果用M′表示年剩余价值事,其计算公式为:M′=M/v=m′×v×n/v=m′×n。由于该产业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4:1,因此可知,该企业的不变资本为80万元,可变资本为20万元。由于剩余价值率为100%,m=m′×v,所以剩余价值为20万元。由于M=m′×v×n,而资本周转速度为一年2次,因此,年剩余价值量M=100%×20×2=40万元。由于年剩余价值率M′=M/v,因此,年剩余价值率M′=40/20=200%。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6页;《大纲解析》第104页。
24.随着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固定资本:
A.无形损耗呈上升趋势
B.有形损耗呈上升趋势
C.无形损耗呈下降趋势
D.有形损耗呈下降趋势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固定资本的磨损。
固定资本的损耗分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种。有形损耗,又叫物质损耗,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生产性使用和自然力作用而造成的损耗。固定资本的价值正是根据它在物质上的损耗逐渐转移到产品当中去的。无形损耗,又叫精神损耗,是指固定资本在其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根据生产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所造成的不同影响,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再生产同类劳动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减少,从而造成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下降;另一种是由于出现了性能更好的替代品,从而引起原来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无形损耗引起的固定资本价值上的损失是不能完全被转移到产品中去的。资本家避免无形损耗所造成损失的办法:采取种种办法来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如轮班制及加速折旧等,加快固定资本的周转。随着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加快,竞争的加剧,无形损耗有上升的趋势。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7页;《大纲解析》第103页。
25.马克思在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时,认为其核心问题是:
A.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C.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实物补偿问题
D.剩余价值的实现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这是因为:第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的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获得剩余价值,从而能够继续预付资本进行再生产。第二,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或称物质替换是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正常进行的关键。实物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价值实现为货币形式后,通过流通领域顺利买进再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物质资料,包括资本家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及资本家和工人都需要的消费资料。只有当社会总产品完成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9页;《大纲解析》第104页。
26.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关键在于:
A.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B.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
C.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
D.生产资料优先增长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关键。
社会资本的运动,就是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社会资本运动既包括与生产消费相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与个人生活消费相应的一般商品流通,这两种流通又统一在社会总产品的运动中。从社会总产品出发,来考核社会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所谓价值补偿,是指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过程消耗的预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且还要获得剩余价值,以便继续预付资本进行再生产。所谓实物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出售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其中,相当于不变资本价值的部分,从哪里和怎样重新买到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相当于可变资本价值的部分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部分,从哪里和怎样重新买到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价值补偿是社会再生产和流通正常进行的前提,实物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正常进行的关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9页;《大纲解析》第105页。
27.把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分划为第Ⅰ部类和和第Ⅱ部类的依据是:
A.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式
B.社会总产品的交换形式
C.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形式
D.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式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在物质形式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为了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必须分析社会总产品的构成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生产的分类问题。按照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式的最终用途,可以把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相应地,就把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划分为第Ⅰ部类,把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划分为第Ⅱ部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9页;《大纲解析》第105页。
28.1955年诞生的麦当劳连锁快餐机构,至今已发展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拥有30000多家分店的跨国公司,麦当劳是餐饮行业的世界第一品牌。从社会总产品分类来看,麦当劳公司生产的薯条属于:
A.第一部类
B.第二部类
C.劳动资料
D.劳动工具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按照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式的最终用途,可以把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相应地,就把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划分为第Ⅰ部类,把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划分为第Ⅱ部类。麦当劳公司生产的薯条应为消费资料,从属于第二部类。劳动资料或劳动工具是对于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要素的分类而非对于社会总产品和社会生产部门的分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39页;《大纲解析》第105页。
29.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Ⅰ﹙v+m﹚=ⅡC
B.Ⅰ﹙C+v+m﹚=ⅠC+ⅡC
C.Ⅱ﹙C+v+m﹚=Ⅰ﹙v+m﹚+Ⅱ﹙v+m﹚
D.Ⅰ﹙v+△v+m/x﹚=Ⅱ﹙C+△C)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三:第一,从上面的分析,两大部类的“剩余”产品要能得到充分的补偿,必须使Ⅰ(v+m)和Ⅱc恰好相等,即Ⅰ(v+m)=Ⅱc,这个等式说明了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它是简单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通过简单的数学变换,两边分别加上同类项,可以得到两个派生条件:第二,Ⅰ(c+v+m)=Ⅰc+Ⅱc,该条件反映了社会对生产资料的供给恰好能满足需要的关系,使简单再生产顺利进行。第三,Ⅱ(c+v+m)=Ⅰ(v+m)+Ⅱ(v+m),该条件反映了社会对消费资料的供给恰好满足需要的关系,使简单再生产要求的消费得到满足。以上三个条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客观要求的比例关系,这些客观要求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0页;《大纲解析》第105页。
30.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Iv+m=ⅡC
B.Iv+m>ⅡC
C.Ⅰ﹙v+△v+m/x﹚=Ⅱ﹙C+△C﹚
D.Ⅰ﹙C+v+m﹚=Ⅰ﹙C+△C﹚+Ⅱ﹙C+△C﹚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三:第一,要使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要求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剩余”恰好与要求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相等。即Ⅰ(v+△v+m/x)=Ⅱ(c+△c)。它是扩大再生产最基本的实现条件。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可以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第二,Ⅰ(c+v+m)=Ⅰ(c+△c)+Ⅱ(c+△c),即第Ⅰ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第三,Ⅱ(c+v+m)=Ⅰ(v+△v+m/x)+Ⅱ(v+△v+m/x),即第Ⅱ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以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反映了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之间及其内部,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40页;《大纲解析》第1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