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常州市3所高中试点自主招生新闻发布会在当地举行,通报了当地三所热点高中学校招生政策的重大变革。扬子晚报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常州市第一中学、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今年尝试在城区进行自主招生。全市今年试点自主招生名额共200名,其中省常中80名,市一中80名,北郊高中40名。据了解,这些学生虽然仍需参加中考,以获得初中教育毕业资格。据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透露,此次改革是为了“落实教育部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精神,扩大高中学校的招生自主权,改革现行的评价录取机制,探索人才选拔和培养新途径”。 通讯员 常教轩 扬子晚报记者 郭靖宇
如何报名?校长荐、校荐、自荐都可以
记者了解到,此次自主招生由初中校按照3所高中校的有关要求组织报名,可采用“初中校长实名推荐”、“初中学校推荐”、“学生个人自荐”3种方式。报名时间为4月15日至4月25日,每位符合报名条件的学生限选一所学校。初中校长实名推荐的学生经3所高中审核并参加面试,优异者可直接获得预录取资格。初中学校推荐和个人自荐的学生,通过材料审核后获得笔试资格,笔试时间是5月2日;招生学校根据笔试成绩,按1:1左右的比例确定参加面试学生名单,面试时间是5月3日。如有面试不合格的学生,招生学校将在未直接进入面试的学生中按笔试成绩由高到低依次递补。学校根据面试成绩,确定预录取学生名单,并在常州教育网站、招生学校网站、考生所在初中进行公示,录取工作在5月7日前结束。
此外,今年市区热点高中统招计划分配到初中校的人数与去年保持不变,不受本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影响。通过学校自主招生的学生须参加全市中考,以取得初中教育毕业资格。
发布会上,当地教育局负责人表示,此次高中校招生制度的试点改革,有利于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有利于为学生全面、自由和个性化成长提供教育服务,有利于增强学校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更好地改进教学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并可选择的课程,满足学生成长的多样化需求。高中学校试点自主招生,是常州教育多年来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探索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常州市各高中校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因材施教,创新育人方式,积累了有效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大量成果案例。
三所学校 办学各有特色,招生各有侧重
办学特色
招生侧重
省常中
省常中早在2009年就与上海交大共同创建了“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依托高校强大的教育资源,设计特色课程,培养出一批批具有拔尖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据悉,此次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将按照40人的班额编成“交大班”。
省常中在《招生简章》中提出在市级及以上行政部门各类表彰中获得荣誉称号或在学科竞赛、创新科技大赛等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学生,可适当放宽学业成绩要求。笔试内容包括数学、语言与表达(语文、英语)、自然科学(物理、化学)。
常州市一中
常州市一中先后成立“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常州市第一中学智能机器人科技创新基地”、“常州市第一中学与南京理工大学机器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此次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将进入“创新科技人才实验班”。
可放宽的条件:1、在初中阶段获得省、市级美德少年或获得市级及以上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等综合荣誉;2、在市级及以上作文竞赛、英语演讲比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钥匙”科技竞赛、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得市级一等奖及以上。
北郊高中
建立了江苏省环境教育课程基地;作为东南大学附属中学,借助高校的专家教师、实验设备和科研优势,组建“东大实验班”,组织实验班学生每学年到东南大学学习1-2周。
北郊高中青睐社会活动表现突出,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该校笔试则侧重语言与文学(语文、英语)、数学、理化综合方面。
注:3所学校负责人均表示,笔试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积累,综合潜能,理性思维能力等。
教育局公布举报电话
5月8日起,通过3所高中自主招生的学生将参加有关高中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接受初高中衔接教育。
常州市教育局强调,此次自主招生试点旨在探索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新途径,为以后扩大自主招生范围,以及更多高中校开展自主招生做好准备。本次自主招生试点必须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原则,严明纪律,严格程序,规范操作。3所高中校将对报考条件、录取学生等信息进行公示,各校招生章程的制定及招生组织工作由招生学校负责并向社会公布,自主招生工作解释权属招生学校。常州市教育纪检部门将全程参与监督,确保试点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常州市教育局监督电话:85681366。
沪杭等地已有此类尝试
据悉,高中学校自主招生并非常州市首创,上海、杭州、深圳、青岛等地前几年已陆续开展尝试,参加自主招生的高中学校和计划名额也在不断扩大。邻近的无锡市也在2011年中考中招方案中,首次提出了在热点高中尝试自主招生,该市参加实施自主招生的学校共有6所,每校的自主招生名额占招生总计划的8%左右,全市6所热门高中最终拿出了300个名额。2012年自主招生的名额由2011年的每校50人增加到每校60人,2013年则将比例提升到学校招生计划总数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