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元素融入语文考题
本土化命题成为今后考试的趋势
13日上午考的语文,走出考场的学生无不对一道关于“成都美食节”的题目津津乐道。这道题要求考生为成都美食节写一个20字以内的宣传标语,还配上了成都人熟悉的辣椒红唇标识,并要求学生解释这个标识蕴含的意义。一位考生说,这道题对“吃货”考生来说简直轻车熟路。“辣椒是成都人最喜欢的调味品,用辣椒做logo很形象;成都人的性格很泼辣,跟辣椒有共性;辣椒形状的红唇,是对食客们的吸引。”
除了辣椒外,肖复兴的《诗与成都》也入选了语文考题。孟锐说,去年的成都中考语文题里,选用了本土作家阿来的《草木王国自序》,写的是阿来对成都生活的感悟。而去年的诗歌鉴赏里引用的是唐代诗人张籍写的《成都曲》。因此,本土化越来越成为语文考题的趋势。
“语文学习与地方文化是相结合的,提高文化素养是学习好语文的关键所在。”孟锐说,学生一定要关注生活,把语文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初中老师在课堂上也应重视这点,“要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社会,构建有文化的课堂。”
延伸阅读
假期如何为高中打基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如何利用这个假期为高中学习奠定基础?孟锐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概括。
她说,“读万卷书”,是指要广泛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目前很多中学生存在阅读面狭窄、知识储备不够的问题,因此,利用暑假广泛阅读非常重要。但所谓“广泛”,不是指看脱离生活的言情小说、动漫、恐怖片、玄幻小说,而是读有品位、有含金量、有文化内涵的著作。“行万里路”,是指学生应该走出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不是说要求学生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旅游,即使去一趟杜甫草堂、武侯祠,也应该细细品味与这段历史息息相关的故事。比如,当初杜甫居住在这里发生了什么、留下了什么作品等等。华西都市报记者李寰 摄影刘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