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中考网 - 各省中考 - 广东中考 - 东莞中考 - 正文

2014东莞中考高中学校招生有关考务工作

来源:2exam.com 2014-6-12 9:13:14

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有关考务工作

一、高中招生任务
    今年,预计我市初中毕业生共55802人,其中本市户籍26875人,外市户籍28927人。参加中考考生有41939人,其中外市户籍15064人。相比于2013年,初中毕业生增加了3748人。其中,本市户籍毕业生减少了1570人,而外市户籍毕业生却增加了5318人。另,今年参加中考考生总数比去年增加1405人,在我市参加中考的外市户籍考生增加2769人。
按照年初我局提出的高中阶段各类学校的招生任务,今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要达96.8%,本市户籍初中毕业生升学总人数要达26015人以上。根据省的要求,今年我市各类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的招生任务是:普通高中招生25000人,中等职业学校25000人。
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一)考试时间
6月19日、20日、21日、22日共4天。答题时间语文120分钟,数学、英语(含听力考试)各100分钟,思想品德、物理、化学各80分钟,历史、地理、生物各50分钟。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日  期 上     午 下     午 考试对象
6月19日 地理(9:00—9:50)
生物(10:10—11:00)  初二级学生
6月20日 语文(9:00—11:00) 思想品德(3:00—4:20)
历史(4:50—5:40) 初三级学生
6月21日 数学(9:00—10:40) 物理(3:00—4:20) 
6月22日 英语(9:00—10:40) 化学(3:00—4:20) 
今年学业考试时间安排与去年相同。与往年有所区别的是:初二年级举行的地理、生物学科考试,其试卷结构调整为50道单项选择题,总分各为100分。其他科目的试卷结构保持不变。
(二)各科计分办法
语文、数学、英语各为120分(其中英语含听力题25分),物理、化学各为100分,直接计入学业考试成绩总分。思想品德考试成绩满分为100分,按70%的比例折算后计入学业考试成绩总分。历史考试成绩满分为100分,按30%的比例折算后计入学业考试成绩总分。体育与健康考试成绩满分为100分,按60%折算后计入学业考试成绩总分。学业考试成绩为各考试科目原始分或折算分之和,合计满分为780分(含2013年初二地理、生物各30分)。另外,今年考试科目的考试成绩仍以原始分和等级两种形式呈现。各考试科目原始分转换为等级作为学生毕业考试成绩。等级分为A、B、C、D、E五种,以全市考生为总体样本,等级设定比例为A(25%)、B(35%)、C(25%)、D(10%)、E(5%)。
(三)答题要求
今年我市中招考试试卷仍委托省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统一印制、统一评分标准。今年所有文化课考试均使用答题卡,考生必须按要求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同时对考生的作答有严格的要求,各学校回去后要认真阅读宣传手册上的答题要求,指导考生按要求作答。同时,各学校要指导考生做好考试用文具的购置工作,让考生自行购买符合填涂答题卡要求的文具。
(四)学业考试考场及试室设置
全市以镇街为单位设置考场,共设32个考场,初三学业考试设43个考点,初二地理、生物会考设57个考点,每个试室安排30名考生(按7887顺序排列,如试室形状较短,也可以5X6排列),实行单人单桌。最后试室不足10人的可不单独设试室,放在前一试室寄考,但试卷、答题卡一定要单独包装。
(五)考生试室及座号编排
今年各考场的学业考试试室安排和考生座号由市中招办以学校为单位用电脑随机编排,待市中招办编排好考生座位表后,由各考场及原毕业学校从网上下载打印,时间另行通知。
三、填报志愿说明
(一)学校要做好考生填报志愿的指导工作
考生科学合理地填报志愿,是保证录取工作顺利进行,保证完成招生任务的重要基础。学校要在充分尊重考生及家长自主选择权的前提下,向家长及考生详细解释今年的中考录取政策,全面正确指导学生根据个人发展需要,选择升学意向,引导考生科学、实事求是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梯度填报合适的高中阶段学校志愿。
(二)考生填报志愿
考生在填写志愿前须认真阅读《宣传手册》,全面了解各种招生政策、规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填报志愿。
填报如下志愿时只需选择对应的录取学校,这部分志愿包括:公民办普通高中。
填报如下志愿时需选择对应的录取学校及具体专业,这部分志愿包括:“中高职连贯培养国际班”、“中高职连贯培养实验班”和中高职三二分段专业的招生,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及公办技工学校,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和民办技工学校;省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高职班,部属和省属中等职业学校、跨市中等职业学校,市外技工学校。
(三)公办普通高中招生范围的划分
今年,仍参照去年的做法,将全市按照各镇街的地理位置划分为4个片区,每个片区包含若干所公办普通高中,这个片区的普通高中小部分班级面向全市招生,剩下大部分班级面向本片区的所有镇街户籍考生招生。在这个片区内的镇街户籍考生可任意报考本片区内的公办普通高中。片区的划分不变,具体划分如下:大城区片包括莞城、东城、南城、万江、石龙、茶山、寮步、松山湖等8个镇街;东部片区包括常平、桥头、横沥、东坑、企石、樟木头、谢岗、黄江、清溪、塘厦、凤岗、大朗、石排等13个镇街;南部片区包括虎门、厚街、沙田、长安、大岭山等5个镇街;西北部片区包括麻涌、中堂、洪梅、道滘、望牛墩、高埗、石碣等7个镇街。
(四)符合报考普通高中认定条件的随迁子女报考公办普通高中办法
今年实行在公办普通高中划出一定的招生名额专门用于招收符合认定条件的随迁子女考生的做法。这些招生名额均面向全市招生,符合认定条件的随迁子女考生,可以任意报考划出一定的招生名额用于招收符合认定条件随迁子女的公办普通高中。录取时,按照各校的招生名额,按学生志愿、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会考科目成绩和学业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与本市户籍考生分别划出录取分数线。
(五)普通高中特长生招生办法的改变
今年我市部分学校继续招收体育、艺术、信息技术特长生。与往年不同,只有体育类特长生需由招生学校组织测试,再由招生学校按照1:3的比例推荐考生参加全市统一组织的特长生考试(每名考生最多只能由两所学校推荐),其他类别的特长生直接参加全市统一组织的特长生考试。考试后公布考生的特长生考试成绩。填报志愿时,考生可填报相应有特长生招生计划的学校志愿。录取时,分别划定各所招生学校不同报考类别的学业考试成绩最低控制分数线,对达到学业考试成绩最低控制分数线的特长生,再按其特长生考试成绩、招生学校的招生名额依次择优进行录取。特长生在入学报到时必须与录取学校签订诚信协议,保证高中阶段全程参与学校该项目代表队的训练。
四、照顾录取政策
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的规定,下列各类考生可给予照顾录取:
1.现役军人的子女、烈士子女、因公牺牲和病故军人的子女的优待办法按《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军区政治部关于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的实施细则》(政干〔2013〕138号)及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军人抚恤优待有关问题的通知》(东府办会函〔2005〕190号)执行。
2.残疾人民警察、烈士子女、因公牺牲人民警察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人民警察子女的照顾政策按省公安厅、省教育厅、省民政厅《转发公安部、教育部、民政部关于印发人民警察优抚对象及其子女教育优待暂行办法的通知》(粤公通字〔2005〕342号)执行。
3.台湾学生的照顾政策按市教育局关于《转发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物价局关于台湾学生在我省就读有关规定的通知》(东教基[2006]20号)文件执行。
4.夫妇双方均属本市农业户籍并依法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独生子女,或夫妇双方均属本市农业户籍的纯二女结扎户的女孩,可在学业考试成绩中增加3分。
5.具有本市户籍的少数民族考生,可在学业考试成绩中增加10分。
办理时间为6月16、17日。
五、今年中考改革措施
    今年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与往年有一些调整:一是招收随迁子女的公办普通高中学位增加至1500个;二是进一步降低公办普通高中“择校生”比例至10%;三是名额分配比例提高至50%;四是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计入体育考试成绩,占体育成绩总分的5%;五是增加“具有本市户籍的少数民族考生,可在学业考试成绩中增加10分”的照顾政策。
六、宣传工作
各镇(街)宣教办(局)和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中招工作的宣传。要着重开好三个会,出好一个招生专栏及发给学生一本手册。
(一)召开学校领导、毕业班班主任及教师会议。传达这次中招考务工作会议的精神,学习领会好今年中招文件,掌握好有关招生政策,研究本校今年中招各项工作。
(二)召开毕业生家长会。要与家长共同学习有关文件,宣传有关招生政策,共同研究家长如何指导子女填报志愿。
(三)召开毕业班学生会议。要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文件,加强考风考纪教育,鼓励学生继续读高中,介绍今年中招的政策、招生情况、类别、招生人数等,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报志愿。
(四)出版招生专栏。各学校要在校内出好一个今年招生有关政策的专栏,内容要包括有关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简章等。
(五)要将市中招办编印的《东莞市2014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工作宣传手册》发给每位考生,让考生更多地了解我市今年招生考试工作。

 

2014年6月9日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