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名师大讲坛”讲了些什么?
本报与杭州民盟联合举办的“中高考杭州名师大讲坛”已圆满结束,因未能到现场听讲,陆续有学生家长希望我们能为他们提供讲座的内容速记和资料。为此,本报记者特意梳理了几场讲座的内容,为有需要的学生家长提供帮助,让更多的考生能享受到名师的教育资源。
2014杭州中考数学:15种方法证明线段相等
你都会了吗?
今年的初中毕业生有21000人,除去通过保送等渠道成功升学的学生,约有14000个学生奔着中考而去。在清河中学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周芸佳看来,因为中考是一场选拔赛,中考卷的命题好不好,区分度很重要。按以往的比例,数学卷中容易题、中等题、难题的比例一般在6∶3∶1,有的时候达到了5∶4∶1。也就是说,容易题和中等题的比例占到了90%,一般学生对于50%、60%的容易题,一定要拿分,而很多难题甚至连数学老师也会摇头,因此真正的区分度在于中等题,通过这些题目将重高的学生和优高的学生区分开来。学生如何融会贯通,攻克这些中等题,正是周老师讲座的重点。
首先,周老师给学生家长讲解了数学中考卷题目的来源。根据周老师的观察,数学中考卷的来源主要有课本题的改编、历年中考题的改编、竞赛题的改编、高考题的改编、数学名题的改编。因此,中考卷万变不离其宗,围绕一个知识点,或者一道题目,做各种改编。那么对学生来说,应该如何来应变呢?
周老师说,在最后一个月里,中考数学复习不能只做题,关键还是“一个核心,四种方法”。
一个核心是指“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和内容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形式,实际上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差别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具体的数学思想包括了数形结合、转化化归、分类与整体、方程与函数等。
方法一:梳理框架,形成知识串
例如,你学过多少种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周老师现场梳理了15种方法: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线段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脚两边的距离相等;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同底的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同底上的高相等;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矩形对角线相等;通过比例式证明线段相等;三角形中位线的逆定理;平行线分等分线段定理;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圆中弦、弧、圆心角、弦心距之间的等量转换;垂径定理;切线长定理。
方法二:整理易错,归纳小宝典
以分类讨论复习课的整理为例,学生要会归纳以下五点:第一,学会分类讨论——代数注意多解,几何注意无图;第二,对于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讨论中,关于边、角、高都要重点考虑;第三,对于圆的分类讨论中,要充分考虑圆的对称性,如圆心在同异侧等;第四,对于相似问题的分类,往往考虑不同的对应角;第五,动态问题的分类要学会化动为静,可多从数形结合的角度思考。
方法三:回归课本、找出增长点
增长点在哪找?
首先,2009年中考数学试卷中考了“笛卡尔坐标系”获得了数学界的大力赞扬,其实对于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的教学与考查是教改精神的一种体现,而这些在数学课本也有很多将遇良才材料,这些需要学生在重温课本时要引起重视。比如:赵爽弦图、毕达哥拉斯定理、圆周率等。周老师推荐老教材8(上)第43页阅读材料。
其次,还有教材中的课题学习与每章节前的引言。
还有,每年的中考试卷中,都有一定的题直接源于教材的,像2013年的第8题根据三视图求几何体,第15题求旋转体的表面积,第18题解不等式组和解一元二次方程,第21题求概率,第22题(1)题在等腰三角形中求角度问题等,而试卷设计的题目其本质都是课本中出现的基本内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问题。
方法四:进行专题练习,拓展好思路
要拿高分的中考生,要注意抓住数学复习思想的转换。比如有一次中考中考到了一元二次不等式,学生们看到觉得很难,因为这是高中的知识,中考中之所以出现了,是考验学生的数学能力。考生可以将它转换成已经学过的二次函数,题目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