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高中毕业证书 仅有语数外等主科成绩不够了

时报资料图
上周,时报报道了杭州学生中考体育满分多,可体质却在逐年下降,学校开个晨会,半小时内有近20名学生居然“倒下”了。(详见10月28日2版)。
这样的现象,全国各地都有。日前,教育部等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当中就提到了若干条要提高学生体质的措施。其中就提到,在做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时,还要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有效
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我省会怎么做,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说,文件刚出台,他们还要研究制定可操作性的方案。
创新运动项目吸引孩子
早在2010年,教育部就专门发文要求,中小学生每天在学校要进行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在这次新发布的文件中,这一点再次被强调,并且明确规定,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现在的孩子不爱运动,学校要找出原因来。不能一味地因为孩子注重文化课学习而压缩了运动时间。在运动形式上,各地也要想办法,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中,创新一些有意思、孩子喜欢的体育活动,用趣味性去增加体育活动的吸引力,培养孩子的体育爱好及特长。让他们觉得,体育运动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
初高中生才是运动“薄弱”者
行知小学校长钱金林是体育特级教师,教育部的新举,在他眼里都是好的,关键是怎么落实下去。
他讲了自己在美国中小学考察时看到的一幕。他说,美国学校的运动场地,与我们相比,面积要小得多,而且场地分类也少得多。可是,这些场地利用率却很高,因为学生的运动项目很多。在很多场馆里,学生为了能玩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往往是同一场地多次利用。在因为玩法、规则不同,就在场地上用各种颜色的划线作为各种运动的分界线。同一块场地,现在可能是划好线在打羽毛球,过会儿就可能是划好线在玩滚铁环。
这样的场景,现在杭州很少有学校能够做到。虽然学校按教育部规定制定了每天运动1小时的大课间活动,可真正在实施中,学业并不重的小学还能较好地完成,但是学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初中和高中,情况就不一定理想。
杭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这几年,浙江省一直推行“体育、艺术2+1项目”。“就是想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比如游泳、篮球等在平时的训练中培养成为他们的运动意识和技能,并能发展成为终身体育项目。
但是,高中是以省为单位的,全省范围内进行体育考试,操作难度怎么定、具体怎么操作等是最大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