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明确学校要确保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本报记者 郑晓东 摄)
校间均衡
●继续提高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即“定向生”)的比例
·八卦江湖 以娱会友·足不出户 驴行福建
●把区域内学生就近入学比例纳入考核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指标体系
城乡均衡
●通过“优先聘用”等政策,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
●鼓励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职任教
厦门网(微博)-厦门日报(微博)讯(记者 佘峥)厦门中招定向生的比例还会再增加;学校招收择校生,考核将丢分……诸如此类的规定,是厦门进一步推进小学和初中学校水平“大家都好”的“法器”。昨日,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
《意见》说,我市义务教育均衡距离老百姓的期望还有差距,表现在校与校之间、区域之间的学校质量差距较大。此外,师资队伍结构和素质还不理想,中小学课业负担仍然沉重等。
《意见》说,到2015年,厦门要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域内较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均衡”涉及师资、经费、外来娃上公办比例、农村学校和薄弱校的办学条件等方面。
中招定向生比例将突破50%
《意见》指出,将继续提高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即“定向生”)的比例。
所谓“定向生”,指的是厦门一中、双十等名校,每年要从高中普通生划出一定名额,作为“定向生”指标。定向生名额要分到招生区域的初中校,只有没有借读历史的初三毕业生才能报考。简而言之,定向生实施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初中借读。
今年,包括厦门一中、双十在内的定向生占普通生的比例是50%。从《意见》看,今后我市的定向生比例要突破50%,它的潜台词是:初中借读生考入名校的难度日益加大。
引人注目的是,《意见》首次指出,要把区域内学生就近入学比例纳入考核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指标体系,提出“逐步消除义务教育择校现象”。这意味着,一旦规则被严格执行,那么,一些学校特别是小学,再也不能不节制地招收片区外的择校生了。
外来娃上公办校比例达90%
如何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厦门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也是我市义务教育均衡的一个重要组成。《意见》说,2015年,外来娃就读公办校比例要达到90%。
厦门将继续高举“减负增效”大旗,《意见》说,厦门要继续严格执行中小学日常作息规定,坚持中小学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一律不补课制度,强化对学校减负增效工作的监督管理,学校课程表要公示,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
从现在起,市教育局将每年公布各校学生体检报告。与此同时,还要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工程”——让中小学生都能至少学习掌握2项体育运动技能,至少学习掌握1项艺术特长。《意见》明确学校要确保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每天一小时的体锻。
改变城乡师资不均衡现象
城乡教育的不均衡,是厦门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意见》允诺,2014年将“基本解决农村教师结构失衡问题”。
《意见》提出,将通过“优先聘用”等政策,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从今年起,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新进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到优质学校进行跟班教学、挂职培养;建立和完善鼓励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职任教机制。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高级教师岗位、评先评优、职称评定、继续教育、工资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
据信,由于区里的控编,因此,现在我市不少小学每年不得不外聘代课教师。《意见》为此指出,要用足用好编制。
《意见》首次提出,我市将严格控制编外教师数量,建立聘请编外教师报批制度,从2013年起,学校聘请工作时间在一年以上的编外教师必须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特殊教育学校是专门为残疾孩子开设的学校,《意见》要求,尚无特殊教育学校的区要争取独立设置一所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