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美术高考 研究生 自考 成人高考 专升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论文 驾照考试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检员 单证员 教案 专题 考试资讯 文档
 3773考试网 - 中考网 - 各省中考 - 安徽中考 - 淮南中考 - 正文

2013淮南中考信息技术学科考试说明

来源:2exam.com 2013-4-22 12:21:05

2013年淮南市初中升学考试信息技术学科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2013淮南市初中毕业升学信息技术上机操作考试说明》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依据新课标、围绕新教材(兼顾零起点和非零起点版本)并结合我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际而制定的。本说明对我市初中信息技术上机操作考试的目标、范围、形式、试卷结构和难度的分布等提出的明确要求。

二、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无纸化考试,即整个考试过程在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室进行,使用统一专用考试软件单人单机考试。

2、考试时间    30分钟

3、试卷分值及结构

1)分值:卷面分值为100分。

2)结构:整个试卷包括知识题和操作题两个题型,知识题和操作题的分值比大体为32。其中,知识题为单选题。整个试卷的试题难度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其中了解层次约占40%,理解层次约占20%,掌握层次约占40%

3)题型:单选题(10题。每题6分,共60分);操作题(3题。共40分):文字录入题1(10)Windows(包括IE)和office1题;(共2题,30分)。操作题类型以后逐年增加Photoshop flash vb等内容。

3)难度:中等

三、考试目标

(一)考试目标要求

信息技术高考要考核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要求

①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②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2.过程与方法要求

①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②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③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④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⑤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⑥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①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②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③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中考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核知识及其操作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些操作运用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三)、考试能力要求

信息技术中考,考核的主要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1.观察能力

能正确认识有关信息技术设备(如多媒体计算机设备)的相关部件及结构特点,能正确了解常用软件操作过程中的相关信息。

能认真观察并正确认识有关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程序化思想,理解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三个阶段。

能认真观察并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呈现信息、交流思想的生动性和有效性及特点。

2.记忆能力

能准确记住并再现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等。

能准确记住并再现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VB设计环境下的常用语句格式和作用,能观察并重现VB界面及常用对象的属性设置等。

能准确记住并再现多媒体信息采集、加工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操作方法。

3.操作能力

能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等。

能熟练的使用办公软件,能简单的使用多媒体加工软件,并在VB环境中进行简单程序设计和调试。

能根据信息呈现需求,选择适当的工具和方法,对多媒体信息进行采集、加工、表达、交流。

四、命题原则

1、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注重考查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发挥考试对教与学的促进作用。

2、试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面向全体学生,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3、试题要确保测试目标明确、难易适当、题意简洁明了,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水平,避免出现纯识记的试题。

 

五、考试范围

  经综合考虑各地各校信息技术教材选用版本及教育教学实际,本次考试命题范围以非零起点信息技术教材(七、八、九年级)为主,兼顾零起点教材,重点考察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范围包含以下模块:

模块一:信息与社会/信息安全

模块二:计算机结构和原理

模块三:网络基础

模块四:文字处理

模块五:计算机动画

模块六:电子表格

模块七:多媒体设计、制作、发布

模块八:网站设计与制作

模块九:机器人/程序设计

  

六、考试层次和要求

根据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考试水平分为3个层次:A、了解,B、理解,C、掌握,各层次的含义简要说明如下:

A、了解:指能正确的回忆、再认或再现学过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即在记忆水平上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求学生能从题目所担供的材料中识别出学过的知识(再认),或能按题目的要求复述学过的知识(回忆)。考核时,所提供的问题情境都是在教学中出现过的,试题或答案与教学内容相同或相似。

B、理解:指在了解的基础之上,正确地领会所学知识的意义以及与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即要求学生不仅仅在表面上,而且要从实质上领会所学知识的含义。考核时,可以要求学生在保留材料基础内容的前提下,改变材料的表述形式,包括能用不同于教材中的表达形式准确地说明或解释一些有关信息技术的现象或事实。

C、掌握: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或方法解决新情境下出现的简单信息问题。考核时,以要求学生解决新问题为特征。

 

 

    

了解

理解

应用

模块一

 

信息社会/信息意识/作息习惯

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理性认识信息价值、甄别筛选正确信息

 

 

信息编码方式

 

 

信息与信息社会

 

 

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理性认识信息价值、甄别筛选正确信息

 

 

信息编码方式

 

 

信息与信息社会

 

 

模块二

 

计算机结构和原理

信息的含义

 

 

二进制

 

 

计算机的特点

 

 

计算机的发展史

 

 

计算机的应用

 

 

从外观上划分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存储器的容量单位及其之间的关系

 

 

计算机的软件分类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点、常用的杀毒软件

 

常用的功能键

 

 

模块三

文字处理

文字的输入

 

 

文字的编辑

 

 

排版

 

 

模块四

 

网络基础

Internet的含义

 

 

网络的分类

 

 

网络的主要功能

 

 

Internet的主要功能

 

 

网页的浏览

 

 

网上信息的搜索

 

 

网络资源的下载

 

 

申请电子信箱

 

 

网上即时交流信息

 

 

模块五

 

计算机

动画

动画的制作原理

 

 

新建动画、添加帧、设置帧延时

 

 

使用Ulead GIF Animator的图像功能修改帧图像

 

 

使用Flash制作动画

 

 

模块六

 

电子表格

Excel窗口的组成

 

 

工作薄的创建与保存

 

 

数据的录入与编辑

 

 

数据的复制、移动、删除、查找、替换

 

 

用公式计算数据

 

 

用函数计算数据

 

 

数据的排序

 

 

数据的自动筛选

 

 

电子表格的图表功能

 

 

模块七

 

多媒体设计、制作、发布

 

认识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信息的类型及特征

 

 

多媒体作品的规划与设计

 

 

图片的取和管理

 

 

图形图像的处理与加工

 

 

多媒体作品的集成与发布

 

 

模块八

 

网站设计与制作

网站的规划与设计

 

 

网页版面设计

 

 

超链接

 

 

模块九

 

机器人/程序设计

理解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科学的基本概念

 

 

机器人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

 

 

传感器的功能及工作原理

 

 

设计、组装实物机器人

 

 

利用仿真环境模拟机器人的运动

 

 

程序设计思想

 

 

算法思想及描述

 

 

 

 


  • 上一个文章:
  •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