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中考网 - 各省中考 - 湖北中考 - 荆门中考 - 正文

2014年荆门中考考试大纲

来源:2exam.com 2014-4-2 8:48:39

 

  

一、考试性质

初中生物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二、命题依据

以《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导,以本大纲为依据,结合初中生物学教学实际进行命题。

三、命题原则

贯彻教育部有关中考命题改革的意见,落实省教育厅有关中考命题文件的精神。命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导向性:正确发挥考试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凸显学科特点、加强实验教学,引导教师改进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提升科学素养。

2.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加强考查初中生物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考试内容应注意选择学生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生物学问题,及对学生今后可持续性学习发展有用的知识。

3.时代性: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关注初中生物学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4.科学性:严格按照命题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控制主观题、客观题比例和难度。试题要科学、严谨,避免出现科学性、技术性的错误。

5.开放性:适当增加试题形式,力求思维过程、答案的多样化,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内容目标

1.对考试能力的要求

1)识记能力:再认知识;辨识事实性证据;描述事物特征。

2)理解能力:举例说明知识;对相关知识进行解释、推断、分类、比较。

3)实验与探究能力:正确使用显微镜等常用实验仪器和工具,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初步掌握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

4)信息处理能力:能从图文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初步进行分析和处理。

5)应用能力: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评价能力: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所涉及的事物进行检查与评判。

2.对考试目标层次的要求

1)Ⅰ: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2)Ⅱ: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五、考试内容与要求

2014年理科综合生物科考试内容范围及要求:

主题一、科学探究

知识内容

要求

1-1 提出问题:能发现并书面表述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

1-2 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可能的设想

1-3 制订计划:拟订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设计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重复多次实验

1-4 实施计划:收集可靠的证据、数据,并能评价证据、数据的可靠性

1-5 得出结论:用多种方式来描述现象,分析和判断证据、数据,得出结论

主题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知识内容

要求

2-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阐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区别动物和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异同点

说出细胞中含有的物质,知道糖类、脂质、蛋白质等有机物能提供能量

描述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

说明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保持恒定的意义

描述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基本过程,说明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说出细胞分裂与生物生长的关系

2-2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说出组织的概念,描述构成动植物体和人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

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和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说出器官、系统的概念,知道人体八大系统的名称

说明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说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区别动植物体结构层次的差别

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

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种类、结构和生活

举例说出有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主题三、人体的营养、呼吸、物质运输与废物的排出

知识内容

要求

3-1人体的营养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曲线图

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2人体的呼吸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说出呼吸道的作用,认识到呼吸道处理空气能力的有限性

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3-3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⑸ 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⑹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3-4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⑴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⑵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主题四、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知识内容

要求

4-1种子植物

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异同

4-2 被子植物的一生

⑴ 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⑵ 阐明种子萌发的过程

⑶ 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⑷ 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⑸ 描述花的主要结构

⑹ 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⑺ 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4-3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⑴ 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⑵ 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⑶ 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⑷ 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⑸ 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⑹ 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⑺ 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⑻ 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

4-4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⑴ 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⑵ 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⑶ 说明呼吸作用的过程

⑷ 阐明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⑸ 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⑹ 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主题五、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

知识内容

要求

5-1神经系统的组成

⑴ 描述神经系统和神经元的组成和功能

⑵ 说明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

5-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⑴ 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理解反射的概念;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⑵ 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5-3激素调节

⑴ 说出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和激素的概念和主要种类

⑵ 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主题六、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知识内容

要求

6-1植物的生殖

⑴ 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⑵ 列举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

6-2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⑴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⑵ 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⑶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6-3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⑴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⑵ 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⑶ 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6-4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⑴ 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⑵ 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⑶ 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6-5人的性别遗传

⑴ 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⑵ 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主题七、传染病与免疫

知识内容

要求

7-1  传染病及其预防

⑴ 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⑵ 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⑶ 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7-2  免疫与计划免疫

⑴ 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⑵ 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⑶ 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六、考试形式、试卷结构及难度

1.考试形式、分值设置、时间

闭卷、笔试。理化生同科合卷,分科命题,序号连编。试卷分Ⅰ、Ⅱ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第Ⅰ卷均按生物、化学、物理顺序编排,Ⅱ卷按物理、化学、生物顺序编排。理综全卷满分为150分,其中生物满分为30分。生物试题部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题型赋分比为14:16。理科综合考试时间150分钟,生物试题按30分钟考试时间命制。

2.试题难度预设

合理安排生物试题难度结构,其基础题、中档题、较难题占分比例约为6:2:2,总体难度控制在0.55—0.65之间。

思想品德

一、考试性质

初中思想品德学业与升学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二、命题依据

以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指导,依据本考试大纲,结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际进行命题。

三、命题原则

1.思想性: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宣传和贯彻党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反映学科的德育功能。

2.基础性: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义务教育的性质,在全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考查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反映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

3.科学性: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做到考试内容和形式科学有效,图文表达准确规范,试题难易适当,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4.人文性: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关注学生的发展,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在考试内容选择、试题形式设计和答题要求确定上,努力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5.导向性: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能力立意,注意应用性、时代性、探究性、综合性和教育性,引导学校加强教学、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

四、考试范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人教版七、八、九年级部分内容;20135月至20144月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

五、内容目标

(一)目标要求

思想品德学科考试目标包含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考查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重点,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包括由低到高的九个层次,较高层次的目标要求包含了较低层次的目标要求。具体如下:

1)记忆:再认或再现教材的相关概念、原理、观点。

2)理解:解释概念、原理、观点和事实的内涵与外延;从事实和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相关表述或事实进行归纳和概括;用不同的词句或形式转换表述概念、观点或信息;将具体事例与相关知识建立联系。

3)比较:辨别不同概念、原理、观点和事实,发现其异同;判断事物的真伪、善恶、美丑。

4)分析:将一个综合性信息分解成若干要素、部分或层次,把握要素之间、部分之间和层次之间的关系。

5)应用:正确调用某个概念、原理或观点,描述和阐释情境中的现象和事实,说明事物存在的依据和问题解决的办法。

6)综合:掌握学科内容的交叉、渗透和联系,将相关要素或局部进行重组,形成一个新的结构;调用多个知识综合阐释和解决问题。

7)论证:运用相关知识,通过分析与综合,有条理地论述、证明事物存在的价值、依据或发展的条件、过程和结果。

8)评价:对有关认识问题或行为问题进行客观、全面、辩证地价值判断和意义评估,符合逻辑地证明自己判断的依据,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建议。

9)探究:根据已知的条件推断结果、根据结果推断需要的相关条件、根据已有事实推断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状态;在一定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为四个层次的要求:

1)接受与认同:能够接受和认同思想品德课程的情感目标。

2)体验与感悟:能够通过相关信息体验到良好的情感;能够通过阅读感悟到事物价值、生活意义和人生道理,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3)判断与选择:能够立足正确的立场,用良好思想情感和正确价值标准指导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认识和解决问题。

4)参与与展现:能够通过行为和语言,将参与社会生活和道德实践获得的积极情感、正确理念自然展现出来。

(二)内容范围

第一部分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1.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和人的生命独特性,学会珍爱和尊重生命,掌握基本的自救自护知识,感悟生命的价值。(第3课)

2.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学会调控青春期的心理矛盾,感悟青春。(第4课)

3.学会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已,掌握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和途径,认识并激发自己的潜能。(第5课)

第二部分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4.了解家庭及家庭结构,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学会孝敬父母和长辈。(第1课)

5.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掌握调适“逆反”心理的方法,学会与父母沟通和交往。(第2课)

6.认识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学会尊重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与习俗,做友好往来的使者。(第5课)

7.了解网络交往的特点,正确对待网络交往,遵守网络规则。(第6课)

8.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理解讲礼貌、懂礼仪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巧。(第7课)

9.正确认识和对待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第8课)

10.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和理解,做到宽容他人、悦纳自己,学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增强平等意识。(第9课)

11.知道诚信的基本要求,认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遵守诚信守则,努力做诚实的人。(第10课)

第三部分  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

12.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学会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第1课)

13.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树立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的意识。(第2课)

14.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第3课)

15.了解隐私和隐私权的含义,懂得尊重和维护隐私权。(第5课)

16.知道教育的作用,学会依法维护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第6课)

17.理解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8课)

18.知道公平的涵义,认识维护公平的意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第9课)

19.能辨别正义与非正义的行为,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正义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培养正义感。(第10课)

第四部分  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

20. 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增强责任意识。(第1课)

21.认识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认识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理解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学会自觉承担责任。(第2课)

22.了解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影响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认识我国最基本的国情,认识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增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坚定性,认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了解我国民族关系现状,知道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原则,自觉履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义务,了解“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懂得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树立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的意识。(第3课)

23.知道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理解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针对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和现状,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和要求,认识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第4课)

24.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道民族精神的含义和体现,学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第5课)

25.了解我国现阶段的根本政治制度,认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增强宪法意识,学会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第6课)

26.了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理解共同富裕原则,学会合理消费。(第7课)

27. 了解先进文化,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知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8课)

28.知道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理想,认识我国现在的发展现状,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9课)

29.懂得人生需要理想,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理智面对学习压力,掌握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学会选择、学会承担,学会规划人生,懂得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终身学习观念是人们迎接社会新挑战应有的品质,立志为报效祖国、奉献社会而努力学习。(10)

第五部分    时事政治

关注20135月至20144月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认识和评析重大时政。时政内容不作为选择题选项考查。                 

六、考试形式、时间

闭卷、笔试。与历史、地理学科同堂合卷。思想品德部分试题按45分钟考试时间命制。

七、试题难度

试题难度值约为0.65,易、中、难试题分值之比约为622。杜绝偏题、怪题、繁题。

八、试卷结构

试卷满分:45分。

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设9题,所占分值为18分;非选择题设四大题,包括简答、分析说明、探究等题型,所占分值为27分。

内容结构:七年级约占10%;八年级约占40%;九年级约占50%

   

一、考试性质

初中历史学业与升学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二、命题依据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历史课程标准》)和本考试大纲。

三、命题原则

1.认真学习和领会《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充分体现课改理念;严格遵照本《考试大纲》的规定实施命题。

2.试题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体现基础性;试题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体现时代性;考试要求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体现发展性。

3.试题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查;注重考查学生自主与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意试题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

4.试题要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测试目标明确、难易适当、题意明白、语言准确,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水平;试卷中避免出现纯识记的大分值试题。

四、考试范围

中国历史、世界历史。

五、内容和目标要求

(一)目标要求

历史学科考试目标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重点,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注意过程方法的体现。知识能力由低到高的九个层次,较高层次的目标要求包含了较低层次的目标要求。具体如下:

1.再认重大的历史事实、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2.再现历史的发展过程、阶段特征。

3.阅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简单的问题有正确判断和认识。

4. 识读简单的图、表、数据,把握历史事件的主要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5.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6.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问题进行简单说明、辨析。

7.初步运用史论结合、辩证等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8.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并做出自己的判别和解释。

9. 初步具有历史学习的方法、习惯、思维,并应用于学习和生活。

(二)内容范围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统一国家的建立

1)秦兼并六国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2)文景之治  汉武帝大一统

3)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隋唐科举制度

2)贞观之治

3)武则天 开元盛世

4)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

5)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

2)郑和下西洋

3)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 雅克萨之战

4)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 维护国家统一

思想文化

1)汉字的演变

2)老子和孔子 百家争鸣

3)佛教传入 道教产生

4)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5)《史记》的作者和体例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侵略与反抗

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内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近代化的探索

(1)洋务派为“自强”、“求富”创办的近代军事、民用工业,洋务运动的评价

(2)维新派代表人物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3)孙中山革命活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4)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内容,新文化运动在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爱国运动史实、五四精神、中共“一大”成立及意义

(2)黄埔军校、北伐胜利进军、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3)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工农红军创建和革命根据地创立及其意义

(4)工农红军长征史实、长征精神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及局部抗战、西安事变概况

(2)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南京大屠杀

(3)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抗战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和挺进大别山

(2)三大战役、渡江战役概况及取胜的原因

经济和社会生活

(1)张謇兴办实业  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2)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1)新式教育的开端   文学、艺术家及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抗美援朝 

(3)土地改革运动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一五计划基本任务、一五成就

(2)三大改造及完成的意义

(3)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开端与失误  王进喜、雷锋等模范代表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建立 

(3)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导弹部队建立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建交

科学教育与文化

(1)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

(2)2008年北京奥运会 

第三部分  世界历史

步入近代

(1)文艺复兴  新船路开辟

(2)《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及《人权宣言》主要内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重要影响

(3)珍妮机、瓦特与改良蒸汽机   “旅行者号”机车的发明  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1)美国南北战争

(2)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

(1)电力广泛使用、内燃机的发明、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

璀璨的文化

(1)近代科学和文学艺术发展的重大成就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2)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1)战后新秩序  对亚太地区的安排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

(1)慕尼黑阴谋、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

(2)《联合国家宣言》与雅尔塔会议、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变化

(1)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日本的崛起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美苏冷战   美苏争霸

(2)一超多强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3)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影响  世界贸易组织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1)第三次科技革命

(2)欧美文学名著、现代美术

六、考试形式、时间

历史与思想品德、地理同堂合卷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和第Ⅱ卷都按地理、历史、思想品德的学科顺序编排。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其中历史试题占45分,按45分钟考试时间命制。

为便于网上阅卷,试题与答卷分离,考生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

七、试题难度

合理安排试题难度结构,试题易、中、难的比例约为6:2:2,预设难度系数为0.65

八、试卷结构

1.知识内容比例

试卷满分45分,其中中国历史约占60%,世界历史约占40%

2.题型结构、比例

试卷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非选择题包括识图、材料识别及简述题。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比例为40%60%

   

一、考试性质

初中地理学业与升学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二、命题依据

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导,以本考试大纲为依据,结合荆门市初中地理教学实际进行命题。

三、命题原则

1.导向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基础,注重能力培养,做到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的统一,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推动初中学校全面实施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基础性原则。突出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学习方法的考核,考查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难易适当,不出偏题和怪题。

3.科学性原则。试题设计必须与考试大纲要求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试卷结构合理,内容科学严谨,文字简洁、规范,答案准确合理。

四、考试范围

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

五、内容目标

(一)目标要求

1.知识考核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具体测试要求

了解

要求对所列地理基础知识的含义及其相关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

理解

对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地理事物及现象有正确的理会,能够解释、举例或变形、推断,并能利用知识解决(如解释或说明)问题。

应用

将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运用于新情境中,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2.技能与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

技能与能力目标

具体测试要求

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方法

能够阅读和运用图表获取地理信息;利用文字和绘制的图表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初步掌握所要求的地理实验、观测、调查的基本方法

地理记忆能力

对所学地理知识能再认、再现。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能运用地图进行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指出或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特点;阐明不同区域差异和区际联系。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能用判断、归纳、比较、概括、分析等方法有逻辑地解答问题。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能发现问题,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核目标与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具体测试要求

认同

学生完成由“知”到“信”的转化。在测试中表现为能够表达感受、态度,并进行价值判断等。

领悟

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观念等。在测试中表现为能结合实例运用正确的信念、价值观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并且能做到举一反三地加以应用。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地图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第二部分  世界地理

(一)海洋和陆地

1.海陆分布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海陆变迁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气候

1.天气

区分天气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主要气候类型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居民

1.人口与人种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语言和宗教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3.聚落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四)地域发展差异

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五)认识区域

1.认识大洲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认识地区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

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六、考试形式与赋分

历史与思想品德、地理同堂合卷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和第Ⅱ卷都按地理、历史、思想品德的学科顺序编排。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其中地理试题占30分,按30分钟考试时间命制。

为便于网上阅卷,试题与答卷分离,考生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

七、试卷难度

合理安排试题难度结构,试题易、中、难的比例约为7:2:1;总体难度0.6左右。

八、试卷结构

题型分值比例

单项选择题约50%    非选择题约50%

内容分值比例

地球地图约20%    世界地理约80%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