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心灵的希望
——云南大学附属中学心理教育工作室记要
云南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附中”)心理教育工作室始建于2004年,属于国内起步较早、发展平稳的中学心理教育机构,历经十余年的发展,走过了储备、探索、积累、转型、整合与专家化六个阶段,锤炼出三个工作特色:师资力量团队化、工作目标深度化、工作路径多样化。
2013年,附中荣获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称号。以其阵容严整的工作团体、高远实际的工作宗旨、踏实细致的工作方式、与时俱进的工作模式,附中心理教育工作专业、开放、灵活,业绩长期受到学生、家长及专家好评,成为了附中重要的品牌办学资源。
一、师资力量团队化
附中心理教育工作室直属学校德育处,德育主任直接领导,教研组长专业分管。现有心理教育专职教师四人,其中,“基础心理学专业”一人,“应用心理学专业”三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两人,国家团体心理培训师一人,充分实现了教师性别资源、专业能力资源、专业学派资源及个性资源、理论与行动能力资源的全面整合。
二、工作目标深度化
附中心理教育工作原则取自华南师范大学申荷永教授的思路:层次一,安其不安:医心与心理咨询;层次二,安其所安:安心与心理教育;层次三,安之若命:明心与心性发展。(《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2004)
该原则强调心理教育的内在涵养性,坚守心理教育的深厚性。因为学生诉说的困惑往往只是问题的表层,迷惑作为“生活危机”的“温馨提示”,需要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只有针对“原因”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安其不安”,促进成长。因此,附中心理教育重视深层目标的实现,工作中强调根本重于表现,内容重于形式,涵养重于技巧。
三、工作路径多样化
附中心理教育现常规开展八个方面的工作:心理教育课程建设、心理咨询、心理测评、教师心理拓展、家长心理教育培训、心理教育宣传、心理科研与对外交流。
2004—2015年,工作人员7次接受北京、上海、云南、台湾等地心理学专家的培训,教师的工作思路得到了拓展,实际的业务能力迅速提高。
心理教育工作室现已参与完成省级科研课题三项,正在参与国家级课题一项——通过科研,附中心理教育团队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一个崇尚实践与科研、以教促研、以研兴教的心理教育团队已然形成。
四、心理教育工作室布置怡然舒适
风格上,附中心理教育工作室的布置推崇自然、清新、质朴的格调,遵循环境引导、潜移默化、自我塑造的原则,尽量使来访人员在最短时间内感受到舒适与信任,从而放下内心的包袱与防御,踏上内心探索与成长的路途;规模上,工作室拥有情绪疏导、会谈与测评、心理沙盘、图书资料四个区域,全面整合了经验交流、观摩学习、个体与小团体心理咨询、亲子会谈、表达性心理辅导、信息咨询等多种功能。更重要的是,工作室的设计充分利用墙面与各种装饰、摆设,设计出银杏道、户外草坪、人生跑道、许愿墙等,从多感官、多角度、多层面源源不断地传递心理教育“用心体悟,积极诠释,甘苦与共,不断成长”的核心理念,这些元素一方面与云南大学的“银杏文化”形成呼应,体现大学与附中的文化传承,另一方面,大大拓展了心理沙盘的场景与主题,使附中的“沙盘”直追“沙盘游戏”作为“世界技术”与“地板游戏”的源头,寓心于物,得心应手,独具特色。
温馨是其基调,深厚是其底蕴,质朴是其内在,丰富是其风貌。当下,心理教育工作室已成为附中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硬件枢纽,不远的将来,其更有望成为附中心理教育工作的舒心名片。
雁过留痕,来者可追,在中学心理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云南大学附属中学心理教育工作室全体教师正同心协力,锐意进取,以促进学生幸福成长为根本,以心理教育的全国视野为愿景,以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为基础,以心理学的科学方法为路径,不断开创附中心理教育的新景观,同时,更以文理汇通的理念、经世致用的踏实,全面致力于更及时、专业与周到的心理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