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邀参与往年中考阅卷教师为考生传授答卷策略
语数英:书写需工整,心理无压力
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讯(记者武永明)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将到来,通过几轮复习和多次模拟后,相信考生在知识点的复习上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但要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良好的心态和临场发挥自然必不可少,但被很多考生忽视的答题细节往往成为考试能否拿到高分的关键。相当一部分考生答卷时忽视细节,导致不该丢的分丢了,会做的题做错了,这样或那样不该犯的错误在中考答卷中更是屡见不鲜。近几年来中考都采取网上阅卷,因此,在答卷方面还有一些需要考生特别注意的地方。临考前,本报特邀往年参与中考阅卷的市内部分学校一线优秀教师为考生精心奉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五科的答卷策略及技巧,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语文
须有明确的“考纲考点”及“能力水平”意识省级中考语文评价专家、兰化四中教师王沛
1.明确一个性质。试卷的卷头即表明考试的性质,兰州市自2008年始,卷头为“××年兰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这个变化体现了“中考”由多年来“二考合一”、侧重“选拔”变为依然“二考合一”但侧重“学业水平测试”命题趋向。因此,命题趋易重基础扁平化!紧扣“课标”教学达成目标设题,考查又着力体现“三维目标”,尤其突出“过程和方法(即习惯)”的检测,例如“语言积累与运用”板块的“语音”考点,按说属于识记的范畴,但中考题往往在设题意图中渗透了“是否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语文的习惯”检测,往往联系本地区日常交际中误读的常用字,如“龋齿”的“龋”,“校对”的“校”,“化纤”的“纤”,“省悟”的“省”等。再如“背诵默写题”,不仅仅考查记忆的“量”,而且考查记忆的“质”,还考查记忆的方法习惯,实际突出了新课程倡导的“诵读基础上的理解记忆”以及“比较归类知识”的能力。如“关山度若飞”,把“度”写作“渡”,就是因为没有理解诗意,“关隘和山峦”怎么能用“渡”呢?这一点要求考生解题时须有明确的“考纲考点”及“能力水平”意识。
2.走出两个误区。一是完全抛开课本的误区。尤以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备考为最严重。众所周知,选入语文课本的都是名家名篇,既是写作借鉴学习的范本,也是阅读的练兵场。现代文阅读中考题虽然选材课外,但考题“映射”的类型及能力点均在课内“研讨与练习”题中,如“标题含义”、“词句品析”、“要点概括”、“文意把握”、“写法探究”、“感悟评价”等,这需要考生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要按文体分类汇总课文,总结三年语文课堂阅读学习的体验和经验,如“理解标题的含义”这个兰州卷每年都涉及的阅读考点,其实在很多篇课文的“研讨与练习”中涉及到,如《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爸爸的花儿落了》、《孤独之旅》、《变色龙》等等。二是完全抛开语法和名词概念的误区。譬如病句判断,其中很重要的手段是以提取句子主干来判断,但不学习“句子的成分划分”这个语法点,无法提取主干,凭何判定?再如复句的7种逻辑关联词语与议论文的论述方法是联系十分紧密的。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病句及议论文论证关系判断问题,须走出“不考语法名词术语就不学习语法”的误区。
3.活用三项技巧。一是用“排除法”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二是用组词法(或加字法)应对没有储备的文言字词解释,如“悉以咨之(咨询)”;三是用“复现法”解决课外文言文字词的解释和文句的翻译。如:“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须复现《陈涉世家》“比至陈”中“比(等)”,《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妻子儿女)。
4.牢记四个意识。一是“汲取教训”意识,“一诊”及模拟考试的失误要防止重蹈覆辙。二是“审题辨析”意识,选择题要审清选项是正确的还是有误的。“情景化用”和“主题性”背诵默写审清情景特点,切记似是而非,如今年“一诊”中“白居易的《观刈麦》中表现了割麦者顶着烈日辛勤劳动、筋疲力尽,却仍然惜时如金的矛盾心理”的诗句,很多考生都误填成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原因是只顾及了“顶着烈日辛勤劳作”,而把“惜时如金的矛盾心理”这一情景漏了。简答题要审清问题所指:是概括、分析,还是评价;是写作手法还是内容要点;是结构还是内容特点,用词炼字还是句子修辞等。三是“文体特征”意识,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用途及主旨特点,这主要是指在阅读答题中,一定先要辨明文体,是散文还是小说,是说明文还是议论文。譬如“文意把握”,散文是“感悟”,小说是“社会现实或个人生活”,说明文是“说明对象的特征”,议论文是“中心论点”。再如,“词语品析”题,散文和小说中侧重于“生动形象,映衬心理”,说明文“准确”,议论文“严密”。四是“评分标准”意识,特别注意“默写”的评分要求,只要“错字、别字、添字、漏字不得分”,务求字字准确。综合性学习、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的问答题,都是有明确的“负分”点的。要想少失分,最好的方法就是仔细推敲“一诊”及近两年兰州市中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避免答题遗漏或洋洋洒洒却答不到要害的现象。注意针对所问作答,答题的关键词务求概念清晰。如:兰州2014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第21题是有关说明方法判断及作用分析题,22小题是说明文语言的品析题,有考生竟然串用了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名词术语,如21,主要运用举例说明,通过对各个地区不同风格的皮影戏的举例,论证了皮影戏流派多这一特点,使文章具有说服力。22,运用举例子,形象地写出皮影戏的由来。
2014年参加中考学子步入考场场面。本报首席记者裴强摄